原标题:海南周刊 | 阅尽沧海占鳌头
侨见博鳌·下南洋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李豌
行走在博鳌的各个村庄,你或多或少能听到一些华侨往事。如果说下南洋是一本书,书中至少有几个章节令人不忍卒读,此处的文字浸润着告别亲人的泪水、思乡的愁绪、初到他乡的坎坷遭遇。但大多数琼侨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们勤奋刻苦、敢闯敢拼,硬是拼出了一番事业,归国后怀一颗热心通过捐资等方式造福家乡,推动海南对外交往,为这本书续上了温暖的结尾。
去年十月二日,户外实景演艺《南洋往事》前奏版在海口公演。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去番:别亲离家 他乡务工
东南亚地区以前流传着一句海南俗语:“怕死不来番。”下南洋对琼侨的考验,从登船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告别故乡的不舍,别妻离家的辛酸,对海上未知风险的担忧,比肩上的行囊重百倍。
《海南历史论文集》提到,当年琼侨从清澜、博鳌、藤桥、三亚、海头等港口出发下南洋,于冬至前后乘东北季风启航,“顺风时,数日可抵西贡(今越南胡志明市,下同),12日可抵星洲(新加坡),半月可抵曼谷”。他们乘坐的交通工具主要为帆船,需格外关注天气情况,半路遇风雨,很容易发生翻船事件。
博鳌镇留客村蔡家宅前院有一个关公堂,堂内供奉着关公像。这和蔡家森下南洋的经历有关。1896年,蔡家森从留客渡口登船去印尼时,随身带了一尊关公像。在海上,当风浪侵袭船身时,他紧紧抱住关公像祈求平安,最后顺利抵岸。
而顺利抵达目的地,只是下南洋要过的第一道关卡。早期下南洋的海南人,大都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干着割胶、挖矿、搬东西等苦力活,或在店铺里打杂、跑腿,收入很低。
19世纪中期以后,东南亚很多地方处于欧美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欧美殖民者通过代理人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招募劳工,甚至采取诱骗、拐卖等手段把华人劳工贩运到南洋。这些华工不仅没有人身自由,有时还会遭雇主鞭打。
蔡家森抵达印尼后,先是在望加锡市一家小吃店打工,后到都亚镇讨生活。刚开始他每天上班15个小时,一度病倒,靠同乡接济身体才恢复。
今年已经70多岁的博鳌镇退休干部莫泽禹告诉记者,他六七岁时随母亲从印尼乘机械船回国。那时,他的父亲在印尼一家饭店打工,主要负责炒菜,后来凑够钱才开了一家咖啡馆。
在他乡的生活十分不易,许多琼侨会通过侨批与家人保持联系,写一封了解家庭近况的短信,附上辛苦攒下的工资寄回。
资料图:琼侨寄给亲人的侨批。
奋斗:艰苦创业 守善得报
尽管现实不尽如人意,博鳌的华侨们也不怨天尤人,而是选择直面现实,胼手胝足艰苦创业。
熬过了最初的艰难时光,颇有生意头脑的蔡家森,利用在家乡时学会的独木舟制作技术,自己凿了一条小木船,将艾力岛上的物产运出,再把岛外的生活物资运回,以此赚取差价。有了积蓄后,他在艾力岛上建起了一整条街的商铺,在望加锡市投资建设客栈、酒家和海员俱乐部,并买断了都亚镇至艾力岛的海上航运专利权。
就这样,从小木船到机轮船,再到组建一支拥有25艘船的船队,从艾力岛到印尼,乃至整个东南亚和部分欧洲地区,白手起家的蔡家森年仅40岁就成为印尼知名的富商华侨。
出生于博鳌镇芳龄村的卢家藩,13岁离开故乡去了越南,一开始当校工,后来在街上摆小摊,再后来办制衣厂。工作之余,他常到书店租书阅读,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成为西贡有名的“内衣大王”。
资料图:何麟书。
1879年,17岁的博鳌镇南盈村人何麟书登上了去马来西亚的帆船。在橡胶园当割胶工的经历,让他认识到了橡胶的经济价值。他边干边学,几年后便精通一整套橡胶育种、栽培管理、加工技术。1906年,在琼籍实业人士的支持下,何麟书在今天的琼海市会山镇创建了中国最早的橡胶股份公司——乐会琼安垦务有限公司,成为我国橡胶种植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资料图: 何达启。
另一个下南洋的博鳌人何达启靠诚信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门。1863年,何达启出生于乐会县南盈村(今琼海市博鳌镇南盈村),16岁时去南洋谋生,由于勤快好学且略通英文,被橡胶园主推荐给一位德国船长。有一次,德国船长回国休假时,忘记携带装有大量贵重财物的皮箱。发现这个箱子的何达启未动贪念,在箱子上加贴封条后,将其放到安全的地方保管。因为此举,何达启获得了德国船长的重视和信任,被送往德国汉堡学习。这段经历为后来何达启成为一代“船王”奠定了基础。
反哺:扶危济困 连通内外
不管曾离乡多远、去乡多久,乡愁始终萦绕在博鳌华侨心间。他们有所成就后,大都乐于反哺家乡,积极充当海南对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蔡家森曾出资修建留客村村路、八角亭,帮扶村中老人,邀请琼剧戏团到村里演出。他还与卢修焕、卢修泽等华侨共同出资建设留客学校,让子孙后代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蔡家森到香港参加进步团体组织的抗日救亡大会,声援抗战。1939年日军侵琼时,蔡家森同意将蔡家宅作为抗日游击队的秘密交通站。
从20世纪80年代起,祖籍博鳌镇培兰村的华商黄培茂,在新加坡电台推出琼语广播剧,并带头倡议成立“世界海南乡团联谊会”和“世界琼海同乡联谊会”。他积极联络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南乡团代表、社会贤达,协助有关方面在国外及海南省内举办活动,助力海南对外交流合作。
从1986年起,黄培茂以新加坡琼联声剧社主席的身份,多次带队访问海南,并邀请海南艺术家赴新加坡交流演出,弘扬了琼剧艺术,促进了文化交流。他还捐资支持《万泉》文学杂志出版,设立“黄培茂振兴琼海文学奖”,并为母校培兰小学和琼海华侨中学捐资、筹款。
祖籍博鳌镇旧宅园村的侨领王春海,在事业有成后捐资为村里修建水井和道路。2010年,琼海遭受特大洪灾,他捐款100万元支援灾区建设。他还给琼海多所学校捐款,并设立“王春海振兴琼海文学奖”,奖励青年才俊。省政府曾授予王春海“赤子楷模”荣誉称号。(李豌)
(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