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热点 -

陈正宏 | 一千馀年的苏州刻书史

  • 热点
  • 2023-07-02 10:01
  • 文汇网

陈正宏 | 一千馀年的苏州刻书史

《苏州刻书史》绪论

本书叙述的,是苏州地区以传统的雕版印刷方式刊刻书籍的历史, 空间范围以现行苏州辖区为主,基本时段上起五代,下讫民国,前后大约一千年。

对于这一千年间苏州地区刻书的具体个案,既往研究已有很多。相对而言具有前后贯通的历史意识的述论,则仍较缺乏。二十世纪以前的可置不论,现代以来与本书主题关系相对较密切的,最早当数沈燮元先生 1957 年发表的《明代江苏刻书事业概述》一文。沈文虽不专论苏州一地刻书,但由于苏州在明代刻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中举证, 多见苏州刻本,故客观上对明代苏州的刻书名作,做了虽属初步却脉络清晰的梳理。文中有关明代江苏刻书的时代划分,也极富启发意义。由于历史原因,沈先生此文之后,学界重新相对系统地探讨与苏州刻书史相关的话题,要到二十八年后的 1985 年。此年,苏州图书馆馆长许培基先生发表《苏州的刻书与藏书》,文虽不长,而以举要的形式, 对苏州刻书作了概括的介绍。四年之后,张秀民先生著《中国印刷史》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初刊,未几即获得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书中有关雕版印刷的史料甚为丰富,其中梳理明清两代苏州刻书的书坊,其详细程度为前此未见。之后不久,两位苏州籍的书籍史家叶瑞宝和江澄波,分别 刊布了《苏州书坊刻书考》一文和《江苏刻书》一书。叶文是真正意义上的专门探讨苏州刻书史话题的专论,江著虽非专述苏州刻书,但作者史料贮备丰富,经眼版本众多,有关苏刻的记载系统而有条理,对进一 步考察苏州刻书的历史颇有助益。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与苏州刻书有关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其中既有像杨丽莹《扫叶山房史研究》、笠井直美《吴郡宝翰楼初探》这样的个案考究,也有如李开升《明嘉靖刻本研究》那样的虽为断代研究,实际上涉及对明代中叶起步于苏州、最后弥漫全国的“苏州式”刻本的 视野宏阔的扎实探索。其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伯重先生的《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业》一文。此文关注的是经济史问题,也不以苏州为限, 但所示明清两代江南地区商业化出版的某些特征,从提供的史料看,却浸润着浓厚的苏州背景。

在前辈和同仁研究的基础上,本书的基本思路,是以书籍实物为主要证据,以 “刻”为主要视角,系统地梳理历史上苏州区域内以雕版印刷方式制作书籍的活动和相应的成果。考虑到苏州在传统中国社会里呈 现相对较多的开放性,在整个历史叙述中,本书既立足于书籍刊刻本身,也注意苏州刻书多有与其他区域互动的非封闭特征。

本书将一千馀年的苏州刻书史,分为八个时段,除宋、元两朝各占一段外,大部分的篇幅都给予了明清两代。但在明清两代中,我们没有 按照通史的路径作机械的划分,而是依循苏州刻书史本身的发展衍化, 将之分为明代前期、明代中叶、晚明、明末清初、清代乾嘉道时期、晚清民国六段。其中明末清初、晚清民国还都是跨朝代的。苏州地区从刻书这一视角呈现的超越朝代之限的发展过程,自然与雕版印刷适合长期原状保存、反复刷印的固有特性有关,同时也与整个江南地区重视文化的延续性有关,跟传统苏州文人自十五世纪以来就习惯与传统政治保持适当的距离有关。

在操作层面上,本书对苏州刻书史的叙介,主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那些具有全国甚至世界影响的苏州刻本个案,二是前此学界探讨不 够充分或较少关注的苏州刻书史阶段,三是跟特定的文化学术流派有关 联的苏州刻本系列。我们的理想,是力争使苏州刻书史中技术、艺术和学术三个元素的有机结合,以特定的方式得到若干的呈现。

具体而言,本书明代中叶以前的部分,以梳理史料为主,但像指示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集最早都刻于苏州,纠正王国维以来误认宋王珏所刻王安石《临川先生集》为杭州本之旧说,发掘出明初南京刻《元史》不乏苏州刻工等,都是学界忽略或虽有注意而认识不足的。明代中叶以后的部分,考虑到现存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苏州刻本实物甚多,本书除了常规的史实梳理,同时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更具普遍意义的字体、 板片转移、合刻、仿制等刻书史专业问题方面。以此书中对今人熟悉的 宋体字、仿宋体字的起源及其与苏州的因缘,写刻发展至清代前期出现 的“欧字”“软字”之分及其与吴门刻书风气的关联,明清易代之际书坊间刻书印书的跨时代接力,苏杭宁徽等地刻书互动,以及始于境内延及海外的“姑苏原板”现象等,都有前人未曾涉及或较既往研究更深一步的叙介或讨论。对于那些苏州刻书史中不可或缺的个案,如《碛砂藏》、 汲古阁、扫叶山房等,本书也力求将之放在苏州刻书史的长河中,从单 一地区有组织大规模刻书、亦私亦坊的刻书家、第一桶金来源于得版重 印等不同侧面,加以重新定位和考察。

陈正宏 | 一千馀年的苏州刻书史

陈正宏 | 一千馀年的苏州刻书史

尽管个别段落未能免俗,给人以罗列书名的印象,但本书就本旨而言不是一部抄书目的书。所以从局部细节看,书中或有挂一漏万之失。不过我们更在意的,是分析史料与实物,进而解释现象与问题,以特定 的书,串联绵长无尽的史,客观地呈现苏州刻书的历史意义及其超越苏州一地的现代价值。

中华文化一体多元。这种一体多元,既可以在广域范围内通过互相映照而加以辨别——如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齐鲁文化的道德醇厚,等等——也可以在一个相对小的特定区域中透过诸种现象的剖析得以区分。苏州所在的江南,是一种水乡文化,它表面的特性是比较柔。但具体到 苏州一地,其最重要的文化特征,并不只是单薄清澈的柔,而是柔里带文, 文中兼雅。苏州的这种温文尔雅的文化特性,通过书这一媒介,为无数 文人学士的成长提供了丰沛的营养。这里刊刻的书,内容上注重经典性, 学术上讲究文本的精细校勘,制作上追求字迹清晰、纸张洁净、装帧雅致。

以此在传统社会后期,“苏板”是中国高品质书籍的代称。更宏观一点说, 书籍与文字相联,与民族的文明相关,苏州一地,其实蕴藏着文化中国的书香内核。

我们真诚地希望,这部致力于还原历史、贯通古今的苏州刻书史, 可以为苏州人认识自己的文化、自己所处的城市,提供一个新入口;为 全国人民重新认识苏州,提供一条新路径;也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境外读者体认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优雅格调的一支,提供一片通过纸墨和汉字感知的新天地。



  作者:陈正宏

  编辑:任思蕴

责任编辑:任思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redian/49783.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