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近日,中牟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在县城东关洞上村发现一段长约20米、宽约10米古城墙遗址,初步断定此城即中牟城遗址,该发现意义重大,验证了史料记载中牟建城的历史年代,标志着中牟县汉前历史研究取得核心物证,可使中牟历史提前近千年。
一段中牟史 两省九地争
中牟县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历史文化悠久,是郑州文明肇始的地区之一。境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新石器时代裴李岗业王遗址,春秋箜篌城遗址,宋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寿圣寺双塔,均是中牟灿烂古文明的见证。
然因史料记载模糊,自西晋起便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曾并存两个“中牟”,本有定论的中牟所在地变得愈加复杂,逐渐演变为中国史学界、历史地理学界争论的热点、难点。西晋至今形成两大学派,一派认为赵都中牟位于黄河以南今河南省中牟县,以《汉书·地理志》为代表,为河南中牟学说;另一派认为其位于黄河以北,为河北中牟学说,共有八家观点,分别是河南省的鹤壁市、林州市、汤阴县,河北省的邯郸南、邯郸北、元氏县、磁县、蔚县等。河北中牟学说严重割裂了中牟县绵延千年的历史脉络,给中牟县历史研究、文化建设造成了巨大困扰。
佛肸城与老县城关系示意图
河南、河北两大学派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关键在于中牟城遗址的具体位置一直未能发现,只能就历史记载进行推测。为廓清历史迷雾、还原历史真相,中牟县文广旅体局2016年起便组建专业研究团队,邀请数位中牟籍史学教授任历史顾问,依托全国图书馆网络资源搜集两版《四库全书》、八版《中牟县志》、各地志书千余本,查找相关史料,并依据碑文记载、县志插图,走访村民、开展实地调查,最终把中牟城位置锁定在中牟县城东关。近期,历时四天工作,文物勘探队在东关洞上村后发现一段长约20米、宽约10米的城墙遗址。
该城位置与史料记载、县志插图描绘吻合,再据勘探工人介绍,该城墙至少有三层不同密度的夯土层,最上层夯土“可追溯到汉代”,下两层夯土年代更早。据此,初步断定此城为中牟城遗址。
春秋设为县 曹操又重建
中牟城的史料记载自古至今从未间断,建城时间可追溯至距今两千六百多年的齐桓公时期,《管子·小匡》记载:“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牡丘”,中牟城最早属于齐国,是保卫华夏的军事重地。据《春秋》《韩非子》等先秦史料记载,春秋时共有三位中牟县令:邢伯、佛肸(xī)、任登。因佛肸在任上反叛而知名度最高。春秋初期中牟已建制为县,并且有三任县令在中牟城内行政。此时期是中国县制的起源初期,中牟有幸赶上早班车,且至今仍然是县,是目前全国屈指可数的春秋县,近2700年来不改名、不改地,极具历史文化特色。
佛肸反叛事件,晋国及赵氏发现县制管理模式存在巨大隐患,需及时消除。当时县多设于军事价值较高的边陲重镇,一旦像佛肸之类的野心家掌权,危害甚大。赵氏率先出台改革措施,在任命任登为中牟县令的同时,又任命中章、胆胥己两个中牟人辅佐,此举不仅让中牟大治、名扬华夏,而且之后再无反叛附逆之事。秦统一后,各县均设县丞、县尉两个助手,协助县令治政,之后历代沿袭成制。此举对于中国县制的演变与完善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中牟县堪称中国县制演变的“活化石”。
汉之前中牟县地形图
三国时期,曹操曾在中牟城址上重筑佛肸城。明清《河南通志》及各版《中牟县志》均有明确记载,1991年出版的《中牟县地名志·历史地名》中记载:“中牟故城,城址在今中牟县城区东部(今化肥厂处)。相传该城亦即佛肸城,曹操重筑。”此城北距官渡不足1公里,官渡之战伊始,曹操深知官渡的重要性,裴松之注《三国志》多次描述曹操战斗后“还军官渡”,曹操在此布防时发现中牟城已颓破不堪,不符合战争防御要求,便在旧址之上重筑,并且命名为佛肸城,重建后城墙高大坚固,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还能目睹它巍峨的身姿。
如今城现身 历史要革新
再据诸多史料表明,春秋时期的中牟境内地形与今天有很大不同,可谓是沧海桑田巨变。当时中牟北部有两大湖泊,西边是圃田泽、东边是萑苻泽,两泽东西对峙,横亘于华夏腹地,中间是一道狭长的陆地可供南北通行,构成中原咽喉之势,中牟城就建筑在两泽之间,扼守中原咽喉,极具军事战略价值。古人说得中原者得天下,但必须得中牟城才能得中原。因而春秋时齐桓公才会在此建筑中牟城,赵献侯在此建都,八百余年后,曹操选择重筑城池作为大本营和决战处。
中牟城的发现,对解决中国史学界关于中牟的争议提供了坚实物证,对中牟县历史具有里程碑意义,使中牟历史有理有据提前2000年左右;春秋时赵献侯曾于此建都,在文物考古方面,都城级考古发现也属罕见的高层次,对研究赵国及赵姓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同时对研究中原地区的古城分布、道路走向、搏浪沙、中牟国等提供了基础支撑。
据悉,下一步,中牟县文广旅体局将围绕中牟城遗址继续深入开展研究工作,确定城墙年代、具体范围,解决困扰史学界的千年争议,向世人展现中牟深厚的历史文化。(王君杰 齐治平/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