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博物馆,有一件珍贵的牛首饕餮纹铜尊。不过,同样是牛,这件文物上牛首的“牛”,跟现在我们印象里的老黄牛可不太一样。
这件牛首饕餮纹铜尊是商代文物,高37.0厘米,口径32.0厘米。大敞口,束颈,折肩,腹弧下内收,圆底,高圈足;颈饰三周弦纹,肩部环饰三个浅浮雕牛首,皆圆目横角,立体感强;牛首之间饰带状夔纹和连珠纹,腹部饰三组饕餮纹,线条严谨,纹饰精美;饕餮纹上下界以联珠纹,圈足上饰三周弦纹,中间有三个等距的“亚”字形镂孔。该文物1982年出土于郑州市向阳回族食品厂青铜器窖藏坑,现藏郑州博物馆。
牛首饕餮纹铜尊之名得因于铜尊肩部所铸的牛首,不过这种牛的形象并不是我们今天常见的家牛——黄牛,而是圣水牛。
圣水牛最早在1925年发现于安阳殷墟,1977年在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头骨。圣水牛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头部:角心极短而粗壮,全长的各部切面都是等腰三角形,前边和上边较平,下边微微向下凸出;两角向后伸长,同时稍向内弯;头骨与角心相比显得很大。
研究者多认为,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和玉、石器上的牛或牛首形象,多为早已灭绝的圣水牛。水牛属的圣水牛在气候温暖、湿润的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数量巨大。但后来由于人类捕猎、环境变化等原因,圣水牛逐渐灭绝。
据郑州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牛首尊肩部所铸牛首有三,殷商时期,数字“三”表示众多,甲骨文中“人三为众”,说明当时已产生了以“三”寓意全体和整体的观念。供奉有三只“牛首”的铜尊,无疑是商代祭祀中极具地位的青铜礼器。
牛首尊的圈足上铸有亚(亞)形穿孔,这种穿孔目前最早见于商代郑州二里岗期的出土文物,并且一直持续到西周前期。亚形穿孔经常在尊、罍、觚、盘等青铜礼器的底沿上端相对而存,其存在不只是具有简单的装饰性目的,也许还隐藏着商人某种思维观念的特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