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新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所所长
3月10日,中国、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发表三国联合声明,沙特与伊朗同意两个月内恢复外交关系。此后,酝酿三年多的中东“和解潮”骤然加速。4月12日一天之内,突尼斯与叙利亚复交,巴林与卡塔尔复交,令人目不暇接。素以战争、动荡闻名的中东,“忽如一夜春风来”。新一轮中东变局已经开始,停火、复交、和解、发展是这波中东变局的关键词。
“和解潮”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国际大环境和中东小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中美关系进入战略竞争时代,美俄关系处于“准战争”状态,冷战结束以来大国关系从来没有如此紧张。在此背景下,各个国家都在寻找有利位置。
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分析,在乌克兰危机中,美西方国家为主的52个国家(占全球人口15%)是反俄罗斯阵营,12个国家是亲俄罗斯阵营,127个国家是独立国家阵营。在经济规模最大的25个独立国家阵营中,中东国家占8个,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以色列、土耳其、卡塔尔、埃及、沙特和阿联酋。显然,在大国关系日趋阵营化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中东国家都没有选边站队,标志着美国独霸中东的时代结束了。
面对国际大环境的变化,中东各国在外交上主动出击,试图塑造新的地区格局。地区主要国家不再仅仅围绕着美国站队,而是纷纷发展多元外交关系,在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之间寻求新平衡。沙特、阿联酋、卡塔尔、土耳其、伊朗、以色列各领风骚,外交的独立自主性空前增强,地区权力结构多极化特色明显。国际大国与地区大国或结盟或对抗,在不同的热点问题变化着合纵连横的方向,因时、因地、因事而调整政策,中东政治舞台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多旗鼓相当的主角,也从来没见到如此复杂的阵营分化组合。
在权力结构变化的同时,中东各国及时调整外交政策,多交朋友少树敌。2010年“阿拉伯之春”以来,沙特、阿联酋、以色列、土耳其、伊朗均曾采取进攻性、扩张性外交政策,深度介入其他国家的内乱之中。十年动荡令每个国家都深受其害,“和解潮”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从2020年开始,相关国家的政策均有所回调,政治斗争出现缓和迹象。
2020年9月15日,阿联酋、巴林与以色列签署“亚伯拉罕协议”,拉开阿以关系缓和序幕。2021年1月11日,卡塔尔埃米尔应邀请访问沙特,标志着2017年断交以来两国外交关系的恢复。2022年8月,土耳其与以色列宣布恢复全面外交关系。2023年4月,沙特与伊朗复交。这一系列外交举措显示,除伊朗与以色列外,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均有所改善。中东正在经历罕见的“外交之春”。
同时,中东国家开始都把经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的位置相应后移。历史上,太多的战争、颠覆、渗透、政变、教派冲突,让中东国家对安全问题高度警惕,使各种矛盾、分裂深度交织。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2021年10月15日在谈到同伊朗的接触时说:“国家领导人的政策非常清晰:经济繁荣、国家建设是第一位的,没有地区稳定,你不可能实现这些目标”。这表明,沙特同伊朗缓和关系的首要目标是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说,当全球退出石化能源的时候,当阿拉伯国家30岁以下年轻人口暴涨的时候,当气候变化议题日益紧迫的时候,国家领导人的政绩取决于他们应对这些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他们参与地区国家或大国竞争的能力。在现代中东史上,经济而不是政治、安全成为国家首要目标,这还是第一次。可以说,中东进入了一个“经济之春”。十年前,阿联酋被称为“小斯巴达”,今天被称为“小新加坡”,形象反映出国家战略的重大转型。
中国抓住了中东新变局的机遇,采取积极主动的新中东外交,为中东和平作出贡献。中国不干涉中东国家内政,不在地区冲突中选边站队,而是同所有国家保持友好平衡的政策关系,同所有国家都维持良好的经济关系,这是中国能够斡旋沙特与伊朗复交的关键,也是中东国家信任、欢迎中国的重要原因。正如“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3月14日的报告所言,北京会谈显示出中国愿意为国际和平承担更大的责任,在全球零和博弈加剧的大背景下,这为国际合作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