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光大证券,吴春旸)
1.1、 估值已具弹性:比过去十年中位数水平低 22%
2022 年年初至今(2022 年 1 月 1 日-2022 年 6 月 2 日,下同),计算机指 数下跌 26%,同期创业板指数下跌 26%,沪深 300 指数下跌 17%,板块涨跌幅 在所有中信一级行业中位列第 29。2021 年计算机指数上涨 3%,同期创业板指 数上涨 12%,沪深 300 指数下跌 5%,板块涨幅在所有中信一级行业中位列第 18。
截至 2022 年 6 月 2 日,计算机指数 PE(TTM,剔除负值)39.5 倍,比过 去十年中位数水平(50.6 倍)低 22%。计算机指数 PS-TTM 为 2.51 倍,低于过 去十年的中位数水平(3.36 倍),估值具有相当大的弹性。
1.2、 风格转移:中小市值跌幅较低,主题性公司活跃
具体个股来看,2022 年年初至今题材股和中小市值公司表现活跃,剔除新 上市个股,2022 年年初至今涨幅前五的个股*ST 实达(+287%,公司重组,当前 市值 109 亿元)、*ST 博信(+78%,资产重组,当前市值 23 亿元)、依米康(+39%, 数据中心概念,当前市值 44 亿元)、湘邮科技(+34%,央企国资改革,当前市 值 27 亿元)、雄帝科技(+30%,数字货币/电子身份证概念,当前市值 33 亿元)。 整体看,数据中心概念、央企国资改革、数字货币等主题具有显著的超额收益。
我们也统计了近三年计算机公司涨跌幅和市值的关系,从中也可以验证上述 结论,2020 年龙头公司表现较好,年初市值越大的公司,2020 年股价表现越好; 2021 年中型与小型市值公司表现较好,市值处在 1 至 100 亿、100-200 亿和 200亿以上的计算机公司的年内平均涨幅分别为+8%、+10%和-3%,中小市值公司 表现明显好于大市值的龙头企业。2022 年年初至今市场普跌的环境下,小市值 公司表现略好于大市值公司,市值处在 1 至 100 亿、100-200 亿和 200 亿以上 的计算机公司的年内平均涨幅分别为-18%、-27%、-28%。
从个股涨跌幅区间来看,2022 年年初至今涨幅为正的个股比例明显少于 2021 年和 2020 年; 2022 年年初至今下跌个股比例明显高于 2021 年和 2020 年。
1.3、 配置空间大:2022Q1 公募基金低配 1.35pcts
随着板块的持续回调,公募基金对于计算机板块的配置比例明显下降。 2022Q1 公募基金对计算机板块的配置比例为 2.30%,相比行业标准比例的 3.65%低配 1.35pcts,配置比例处在历史低位。
1.4、 营收增长利润承压:2021 年营收增长 15%
2021 年计算机板块营收同比 2020 年增长 14.9%,2022 年 Q1 营收同比 2021 年 Q1 增长 18.6%。从 wind 中信行业计算机板块中,剔除部分计算机相 关业务占比不到 50%的公司,最后共选取 288 家公司作为统计样本。2021 年, 计算机板块 288 家样本公司全年实现营收 8,910 亿元,同比 2020 年增长 14.9%, 较 2019 年增长 13.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 383 亿元,同比 2020 年下降 1.5%,较 2019 年增长 20.2%;实现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 有者净利润 227 亿元,同比 2020 年下降 9.0%,较 2019 年增长 44.8%。2022 年 Q1,计算机板块 288 家样本公司共实现营收 1,851 亿元,同比 2021 年 Q1 增长 18.6%;实现归母净利润 7 亿元,同比 2021 年 Q1 下降 79.0%。
分板块看,数字产业、智能制造板块表现亮眼,汽车 IT 板块稳健增长。根 据公司主营业务对计算机行业中的部分公司分九大板块进行分析。2021 年,营 收同比增速前四的板块分别为数字产业、智能制造、汽车 IT、信创板块,分别 为 63%、33%、29%、2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前四的板块分别为医疗 IT、 智能制造、数字产业、数字货币,分别为 649%、55%、30%、18%,汽车 IT 和信创板块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 8%、0%。医疗 IT 板块归母净利润同比 增速达 649%,主要系少数样本公司扭亏为盈的影响,总体大面积回暖尚未有明 显数据支撑。2022 年 Q1,除数字货币、信创、医疗 IT 板块营收同比增速不超 过 15%外,其余板块营收增速均达 15%及以上。
数字经济将成为指导未来五年投资中国计算机公司的核心主线之一,具备较 高的长期配置价值。2021 年 3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经济”作为独立篇章,将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坚 持新发展理念,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列为“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之一。这一目标与先前国务院国资委提出的践行新发展理念,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 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总定位高度契合。
2.1、 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 10%
数字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突出。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 据,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由 2005 年的 2.6 万亿元扩张到 2020 年的 39.2 万亿元。 数字经济占 GDP 比重逐年提升,由 2015 年的 27%提升到 2020 年的 38.6%。
2015-2020 年我国数字经济增速远超 GDP 增速。2015-2020 年间,数字经 济的增速均为 GDP 增速的近 2 倍或以上。在疫情冲击下,2020 年我国数字经济 依然保持 9.7%的高速增长,远超同期名义 GDP 增速约 6.7 个百分点。数字经济 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动力。
2.2、 “数字经济”核心在于提升国家竞争力
中国在许多典型领域的数字化的渗透速度以及数字化对国家综合竞争力的 提升上都具有显著成果。 新冠疫情早期立即实现的精准控制,是数字化治理能力体现的标杆案例。我 国疫情发现早于全球其他地区。在毫无思想准备与防控经验的情况下,疫情对我 国在信息和人员流动、产业供应链、资源管理储备、应急防控各方能力提出严峻 考验。为填补治理工具上的缺陷,国家决定在疫情初期加强省、市、县各级个人 信息和防疫政策的整合,2020 年 3 月起,以国务院电子“健康码”和“行程码” 为代表的人员流动监控、居民社区“网格化”管理、关键社会数据的控制与公开 等数字化工具快速上线,对打赢疫情攻坚战作出重要贡献。
强大的数字化能力支 撑,使得中国在短短 2 个月内,便基本实现了对疫情的总体控制。2020 年 7 月, 中央提出防疫“常态化”要求,政府积极开展电子政务,企业采取“云办公”、 “数字孪生”和虚拟生产,居民使用刷脸认证与无接触支付。2020 年 9 月,各 行业复工复产步入正轨,大中小学陆续开学,中国社会运行逐步进入后疫情时代。
2020 年 3 月世卫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具备“大流行”特征,疫情在世界 范围内大规模蔓延。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数据显示,2020 年 4 月 28 日,美国 累计确诊破百万,全球累计确诊近 296 万例,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发达国 家成为疫情早期的“震中”。
2021 年 1 月 27 日,全球确诊人数已过 1 亿,美 国累计确诊 2541 万例,居全球首位,共 18 个国家新冠确诊超 100 万,印度、 北美、欧洲、南美均为重疫区。期间,中国借助数字化抗疫取得的丰厚成果,积 极推动全球抗疫合作,与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组织搭建疫情防控交 流平台,共享科研数据和防疫经验。哥伦比亚、捷克、新 加坡、挪威等引入类“健康码”应用程序;德国将数字化追踪平台作为恢复社会 流动性的必要前提;瑞士和英国展开社交距离监控的应用试点;中东欧国家运用 中国先进的弹性计算、数据存储、物联网等云计算产品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比 利时政府与中国企业共建防疫物资电商平台;多国的民众、企业通过中国企业开 发的应用程序,进行线上就诊。
推进产业和社会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以新兴技术手段推动产业链环节数据资 产的积累和互联互通,是国家更准确理解、更有效把控国计民生关键行业的重中 之重。2021 年 9 月东北等国内多个省份“拉闸限电”,停电面积大、时间长、 频率高,限电范围一度从工业用电扩展到居民用电,影响较大,数字化手段可以 很好地帮助政府实现资源的精准调控。政府仍需继续加强数字化、智能化的监测 手段和决策机制进行科学精准调控、政策引导和风险防控。
2.2.1、时机逐渐成熟,继往开来的“数字经济”建设
2002-2015 年期间,数字经济进入“地方探索期”,重点行业数字信息化从 一到十,从点到面全方位布局。以“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工程为代表的 国家级信息系统成为保障国家安全、支撑政府行政职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 进民生经济发展等各大战略层面的重要支柱。“数字经济”同时进入“地方探索 期”,10 多个省市启动了各地的“数字区域”相关工程,地方数字化实践逐渐 走出地理资源信息化,开始向环境资源、电子政务等拓展。 2015 年以后,“数字经济”建设再度升级。
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快进键”。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光纤和 4G 网络,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由 2015 年的 52.6%提升至 2020 年的 96%,移 动宽带普及率由 2015 年底的 57.4%提升至 2020 年的 108%。5G 网络建设速度 全球第一,截至 2021 年底,已建成 5G 基站 142.5 万个,5G 终端连接数 5.2 亿 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由 2015 年底的 41.9 亿 GB 增长到 2020 年的 1656 亿 GB,CAGR 达到 108.63%。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窄带物联网网络(NB-IoT), 截至 2020 年底,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超 11.5 亿,IPv6 活跃用户达 4.62 亿。北斗 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开通使得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更 完善,全球范围内定位精度小于 10 米。
政府数字化转型逐渐加速,全面提高治理能力。根据《2020 联合国电子政 务调查报告》,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国际排名从 2018 年的第 65 位上升到 2020 年的第 45 位。“十三五”期间,政务云覆盖程度全面提高,“十二金”(金税、 金审、金保等)系列国家重点信息应用系统工程成就亮眼,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社会治理的精准化、公共服务的集约化和便捷化程度全面提高。据赛迪顾问发布 的《2020-2021 年中国政务云市场研究报告》,政务云作为政务数字化、智能化 发展的重要基础,在 2020 年迎来新的发展高潮,中国政务云市场规模 653.6 亿元,同比增长达 42.3%。政务“一片云”、“一张网”、“一网通办”提高了 网上政务服务效率和透明程度,办事流程和质量持续优化。
产业数字化建设发展迅速,产业融合向深层次演进。根据信通院发布的《数 字经济产业发展报告(2020 年)》,2020 年,我国数字经济在农业、工业和服 务业的渗透率分别达到为 8.9%、21.0%和 40.7%,较 2019 年分别增长了 0.7、 1.5 和 3.9 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差距逐年缩小。 农业方面,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断加强智慧农业、 智慧农机的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应用。
制造业方面,2020 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 49.4%。 数字工厂仿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 (MES)、智能物流等得到广泛应用,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2020 年全国新增 上云企业超过 47 万家,上云数量保持快速增长。截至 2020 年 6 月,全国具备 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 80 家,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 6000 万 台,五大国家顶级节点稳定运行。 服务业方面,2020 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到 11.76 万亿元,在线教育、在 线医疗、远程办公、数字娱乐等用户规模快速增长,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 涌现。
数字“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收获新成果。中国积极与“一带一路”相 关国家在跨境电商平台、网上丝绸之路、移动支付、税务信息化、数字基础设施、 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合作,众多示范项目形成了很强的国际影响力。我国积极参 与联合国、G20、金砖国家、APEC、WTO 等多边机制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制定, 倡导发起《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 合作倡议》《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行动倡议》《全球数据安全倡议》等, 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和网络空间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网络互通方面,“亚非欧 1 号”洲际海底光缆等标志性项目投入运营,累 计与“一带一路”沿线十几个国家建成有关陆缆海缆,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深化拓 展。
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2021 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2020 年人民币 跨境收付金额保持较快增长,银行代客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 28.39 万亿 元,同比增长 44.3%。其中,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跨境收付金 额超过 4.53 万亿元,同比增长 65.9%。2021 年 6 月人民币在主要国际支付货 币中排在第五位,2021 年一季度在 IMF 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中同 样排在第五位。人民币的支付功能、投融资功能、储备和计价功能进一步增强, 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积极进展。 从发展历程和各配套产业环境推进状况来看,“数字经济”建设加速、全面 展开已具备相当成熟的基础条件,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势所趋。
2.2.2、“十四五”开启数字经济建设新阶段
2021 年,“数字经济”被写入“十四五”规划中,标志着数字化建设上升 为国家战略。2020 年 10 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加快“数字经济”建设列 入“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中。2021 年 3 月召开的“两会”,再一 次将“数字经济”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2021 年 4 月 25 日,以“激发数据要素新动能,开启数字经济新征程”为主题 的第四届数字经济建设峰会开幕,20 场分论坛主题全方位涵盖了数字经济建设, 全国共有 23 个省份和 34 家央企组团参展,来宾和参观群众超过 10 万人,峰会 期间共签约项目 523 个,总投资额达 3188 亿元。“十四五”规划和第四届数字 经济建设峰会共同定下了新时期数字经济建设的总基调。
“十四五”规划部署了四大数字化转型需求:
1、数字化经济建设。在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上,加快高端芯片、操作系统、 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关键数字技术研发突破和迭代应用;布局前沿技术 领域;加强基础性学科交叉创新;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完 善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推动企业代码开源。在数字产业化方面,培育人工智能、 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提高通信设备、核心电子 元器件的产业水平;构建 5G 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重点领域展开试点;发展 第三方大数据服务产业。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 在重点行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深化研发设计、生产制 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培育发展个性定制、柔性制造等 新模式,加快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深入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创新服务新业 态、新模式。
2、数字化社会建设。在公共服务方面,推动数字化服务在医疗、教育等的 普惠应用;推进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共同发展、深度融合;运用“互联网+”技术 手段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范围。在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方面,以数字化助 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统一规划物联网设施、通信系统等新型智慧城市公 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数字乡 村建设。在数字生活方面,推动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等各 类场景数字化;推进智慧社区、数字家庭建设。
3、数字化政府建设。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上,建立健全国家公共数据资源 体系,确保公共数据安全,推进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融合利用;深化国 家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安全、有序开放; 鼓励第三方 深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在政务信息化方面,加大政务信息化建设统筹力度; 深化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建设重大信息系统;完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推进政务 信息系统“上云”;加强政务信息系统迭代、扩展。在数字化政务服务上,推进 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智化;加快构建数字技术辅助政府决策机 制,提高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水平。
4、数字生态建设。在数据要素的市场规则上,统筹数据开发利用、个人隐 私保护和公共安全,加快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保护等制度。 在政策环境上,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互联网平台经 济监管,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探索无人驾驶、在线医疗、金融科技等监 管框架;健全数字经济统计监测体系。在网络安全保护上,健全网络安全法律法 规;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体系;加强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和审查;加强网络 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和人才 培养。在网络空间国际交流与合作上,推动数据安全、数字货币、数字税等国际 规则的制定;推动全球网络安全保障合作机制建设;推进网络文化交流互鉴。
2.3、 “数字经济”的推进顺序与五大投资机会梳理
我们认为“数字经济”的投资机会可关注五条线索:数字政府、数字产业、 信息安全、数字货币和数字身份。“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将迎来全面建 设期,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产业链相关投资机会值得期待。我们认为可关注五 条投资线索:第一条线索,数字政府作为“数字经济”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关键底 座,拥有较大的长线投资价值。第二条线索,数字产业在数字政府进一步成熟的 基础上,重要性与发挥的作用将持续上升。第三条线索,信息安全会伴随“数字 经济”战略的持续推进而变得极其重要,因为社会的运行与价值比重,将加速从 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倾斜。第四条线索,数字货币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产物, 将重塑支付体系。第五条线索,数字身份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根基。
2.3.1、方向一、数字政府:“数字经济”的核心基座
数字政府的建设及推广,是“数字经济”建设的关键内容,是我国进行数字 化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对实现经济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效率、惠及民生具有重要 意义。
政策是数字政府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两网 一站四库十二金”时期(2002 年),政府信息化的建设主要聚焦在垂直部门的 信息系统。《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2013 年)发布 之后,政府信息化的重点建设内容为信创政务云;2016 年又迈入了“互联网+ 政务服务”阶段;2020 年,政务信息化迈入了数字政府时代,《中共中央关于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党 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提出“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 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 率”。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等地也纷纷出台数字政府建设相关政策文 件,各项政策密集出台,加速数字政府建设进程。 数字政府的重点建设内容更倾向于在原有的政府信息化系统做深化和智能 化改造,并进一步扩大在线服务的种类。
数字政府的核心目标是全面推进政府运 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加快构建数字技术辅助政府决策机 制,打造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府。相比此前的政府信息化的建设,数字政府的重点 建设内容更倾向于在原有的政府信息化系统做深化和智能化改造,并进一步扩大 在线服务的种类,即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 建设并持续优化功能,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持续提 升“一网通办”“异地可办”“跨省通办”等在线服务水平。
数字政府的参与厂商主要分为四大类: 1、系统集成与运营服务厂商,包括对项目进行总体把控的总集成商,以及 专注提供软硬件产品及服务的各细分领域厂商,如太极股份、浪潮软件、中国软 件等。 2、基础设施提供商,包括服务器厂商如浪潮信息、中科曙光、紫光股份(新 华三)等;芯片厂商如中国长城(飞腾)、中科曙光(海光)等; IaaS 厂商如 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电信云等。 3、基础软件及业务应用提供商,包括协同办公软件厂商如金山办公、致远 互联等;政府门户厂商如太极股份、拓尔思、开普云等;操作系统厂商如中国软 件(麒麟)和诚迈科技(统信软件);中间件厂商如东方通等;财务软件厂商如 用友网络、金蝶等;政务服务应用软件厂商如万达信息(市民云和一网通办)、 华宇软件等。 4、网络安全提供商,如奇安信、安恒信息、深信服和天融信等。
考虑到数字政府的建设内容是在之前基础上做深化和智能化改造,因此,此 前在政府信息化有过项目经验或者有良好客户基础的公司有望优先受益。此外, 数字政府的建设还将进一步增加政府服务种类,因此在数字政府试点中有丰富的 业务开发经验和创新企业也将受益于行业的规模化推广。
紫光股份:公司是国内领先的 IT 解决方案服务商,全产业链布局“云-网边-端-芯”,核心资产新华三多项硬件产品位居中国市场份额 TOP3,软件业务 重点布局政务、能源等领域,“云网”战略初具规模。 太极股份:公司背靠中国电科,主要面向政府、公共安全、国防等行业提供 信息系统建设、业务应用、数据运营和网络信息安全等技术服务。公司作为政务 云服务市场的领先企业和信创的核心集成商之一,将优先受益于数字政府的加速 推进。
2.3.2、方向二、数字产业:数字政府的延伸
“从数据中来,到实体中去”是发展数字经济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 数字经济的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 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关于“数字经济”的 目标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 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群”。随着全球化放缓和我国劳 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消退,我国传统产业面临的需求乏力、品牌效益不明显、竞争 过度、产能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传统企业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增长机会和模式。 与此同时,数字经济日新月异,各个传统行业亟需结合数字经济来扭转发展劣势, 带来新的增长点。
产业数字化发展对于企业、行业以及宏观经济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微 观看,产业数字化助力传统企业蝶变,提质增效;从中观看,产业数字化将重塑产业协作,孕育出像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和新模式;从宏观来看,产业 数字化孕育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打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带来效益明显,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愿强烈。《中国产 业数字化报告 2020》中的数据显示,企业通过引入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后生 产效率平均提升 37.6%、运营成本平均降低 21.2%、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 30.8%、产品不良率降低 25.6%2。基于数字化改造的巨大效益,多数企业都提 出了数字化转型发展需求以实现降本增效和高质量发展。IDC 数据显示,2018 年,67%的全球 1000 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愿强烈。华为、中兴、沈阳机床、 海尔、格力、三一重工、联想、中石化、宝钢等行业巨头都在纷纷设立相关研究 院来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3。我国一些工业平台化发展已经出现雏形,中国航天、 中船重工、中国电子等大型国有企业已经建立了企业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也涌 现出一批依托工业电商平台创新的微观主体和新型模式。
我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数字经济的渗透率稳步增长。2020 年的新冠疫 情带来了产业变革契机,在线办公、网络视频、在线教育等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 蓬勃涌现,大量企业利用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来提升企业的运营效 率。
具体来看,装备制造 业成为工业互联网最主要的应用行业之一,同时工业互联网正逐步从工业向采 矿、水务、金融等实体经济其他领域延伸,从价值环节来看,生产过程管控、设 备资产管理是最主要的应用,降本增效成效显著,并正从外围环节向核心业务流 程深化拓展。作为产业数字化的新途径,未来工业互联网将加速渗透进实体经济 的各个领域,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布局领先、具备丰富实践案例且技术实力领先的 企业有望优先受益。
煤炭、建筑、电力等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刚刚起步,未来空间广阔。煤炭、 建筑、电力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传统行业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人力成本上升、 招工难且数字化程度低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当前传统行业所 面临的问题。考虑到传统产业当前数字化程度较低,未来数字化改造的空间极大。 国家近年来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来加速推进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改造,如煤炭行 业,2020 年 3 月,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到 2021 年建成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到 2025 年,大型 煤矿和灾害严重的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到 2035 年全部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
山东、内蒙、河南、山西等相继出台各省的煤矿智能化推进规划。ICT 巨头华为 也专门成立煤矿军团来拓展 5G等技术在煤矿智能化领域的应用。政策密集发布, IT 巨头涌入,煤炭行业数字化进程开始提速。此外,其他传统行业也陆陆续续 出台相关政策推动行业数字化改造。助力传统产业降本增效且能够大幅提升整体 行业的智能化水平的公司有望优先受益。
2.3.3、方向三、信息安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后的必然要求
信息安全是“数字经济”战略得以实施的保障。随着“数字经济”战略的持 续推进,个人的隐私数据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保存在个人终端、企业数据中心、云 数据中心等信息系统中,信息系统逐步成为各企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个人、 企业和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受到网络攻击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安全的重 要性愈加明显。进入“十四五”起始的 2021 年,国家也加快相关政策的制定, 年中密集发布了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产品安全漏洞管理规定、网 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重磅法律法规, 为“数字经济”战略的发展保驾护航。
我国网络安全市场增速持续领跑全球。我国网络安全下游客户以政府、金融 和电信三个受政策影响比较大的行业为主,受益于网络安全相关政策的持续落 地,下游客户在网络安全的投入有望持续加大。根据 IDC 预测,全球网络安全 市场投资规模有望在 2025 年增长至 2233.4 亿美元,五年 CAGR 约为 10.1%。 中国网络安全市场投资规模有望在 2025 年增长至 214.6 亿美元,五年 CAGR 约 为 20.3%,增速领跑全球。
我国网络安全市场竞争格局相对分散。行业龙头奇安信 2020 年占整体市场 规模的 7.8%,行业排名前列的启明星辰、深信服、天融信等厂商份额相差不大。 行业领先企业在客户资源、技术实力和公司管理等多方面都具备明显的优势,未 来还将优先受益于行业的快速发展。考虑到现阶段 出台的政策主要集中于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和关键基础设施领域,预计该领 域的需求增加更加明显,在该领域布局领先的企业有望优先受益。
2.3.4、方向四、数字货币: “数字经济”发展的产物
在经营活动中,特约商户收款条码将取代个人收款条码。近年来,个人收款 条码得到广泛运用,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风险隐患,例如部分机构使用个人收 款条码转账业务办理大量生产经营、生活消费交易,既混淆了交易性质,导致交 易信息失真,影响风险监测效果,也不利于借助支付服务为经营活动赋能增值。 2021 年 10 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 业务管理的通知》,规定“对于具有明显经营活动特征的个人,条码支付收款服 务机构应当为其提供特约商户收款条码,并参照执行特约商户有关管理规定,不 得通过个人收款条码为其提供经营活动相关收款服务”,通知自 2022 年 3 月 1 日起实行。
随着政策的实施落地,收单机构的交易佣金有望提高,线下 POS 机的需求 将进一步增加,同时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也将助力监管打击线下收单中的违法行 为。 收单机构一手托两端,是支付产业链的重要支点。从产业链上下游来看,收 单机构处于线下支付产业链中游,联结商户与支付、清算机构。从业务领域区分 来看,线下收单行业内可分化为收单服务商、收单外包商、收单机具制造商、技 术服务提供商等多个细分赛道。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随着特约商户收款条码全面替代个人收款条码,预 计线下收单市场中收单机构每年净佣金抽成的市场规模达 1220 亿元(收单机构 利润分成 0.2%*线下收单每年交易规模 61 万亿元)。 国内收单机构在线下收单业务中的利润分成约为 0.2%。2016 年执行的“银 行卡手续费改革”统一下调了线下刷卡支付的收单服务费率,其中刷卡收单费率 约为 0.6%左右。而以二维码支付为主的条码收单服务费率则更低,仅为 0.38% 左右。根据艾瑞咨询数据,在扣除上游企业及供应商的佣金分成后,收单机构在 整个市场环节中获取的净收益约为 0.2%左右。
中国线下收单市场总交易规模已于 2019 年突破 60 万亿。根据艾瑞咨询预 测,2020 年受疫情影响,大量消费场景转移至线上,零售市场线下交易量有所 下降,带动 2020 年线下收单交易规模较 2019 年同比下降 5%。从长期历史数 据来看,线下收单市场交易规模增长率下降态势明显,但总规模仍呈上升趋势。
新规推动收单企业服务能力向数字化程度低的商户下沉,智能 POS 机的 需求有望进一步扩大,预计潜在增量市场规模达 500-600 亿元。根据国家市场 监管总局数据,截至 2022 年 4 月我国市场主体实有户数已达 1.58 亿户。根据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统计,2021 年我国联网 POS 机数为 3894 万台,2015-2020 年中国智能 POS 机出货量分别为 9/101/250/686/1162/1500 万台,假设智能 POS 机的正常使用率为 95%,估计中国智能 POS 机保有量约为 3523 万台 (2015-2020 年 POS 机出货量总和*正常使用率 95%),我国市场主体实有户 中智能 POS 机的渗透率仅为 22.3%(智能 POS 机保有量 3523 万台/市场主体 实有户数 1.58 亿户),未安装智能 POS 机的商户数约 1.2 亿户(市场主体实有 户数 1.58 亿户-智能 POS 机保有量 3523 万台),假设未安装智能 POS 机的商 户中未来安装的比例为 60%-70%,按照 700 元/台智能 POS 机计算,智能 POS 机潜在增量市场规模达 500-600 亿元。
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将助力监管打击收单市场中套现、洗钱等违规业务,随 着 DCEP 的推广,相关技术支持商有望充分受益。 数字人民币的发行流通涉及到参与机构软硬件系统改造需求。
1)数字货币 系统搭建: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系统的核心技术路径由于保密性,大概率由国有技 术团队自主研究,数据处理、加密认证、安全技术等模块建设可能会产生与社会 企业合作开发机会,头部核心技术企业有望参与到数字货币系统的建设中。2) 软硬件系统改造升级: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社会企业等参与主体自身账户 系统需要针对支付、转账、代发代缴等场景新增适配数字人民币钱包的模块。数 字人民币的推行将持续刺激相关的 IT 解决方案需求增长,包括业务类解决方案、 管理类解决方案、渠道类解决方案等,同时支付系统也需设置运营商接口,产生 软硬件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需求。3)终端机具新建改造:智能手机、POS 机、ATM 机等支付终端设备将新增数字人民币支付功能,并基于双离线支付进行改造升 级。多种可穿戴硬件设备的研发改造有助于针对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避免出现 “数字鸿沟”。
2.3.5、方向五、数字身份:“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
2022 年 1 月,《“十四五”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快数字身份统 一认证和电子证照等互信互认,促进流程优化和业务协同。”2022 年 2 月国务 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的意见》提 出“2022 年年底前,企业和群众常用证照基本实现电子化,到 2025 年,电子 证照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加快推进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簿、身份证、社会保障卡 等个人常用证照电子化应用,推动相关电子证照普遍使用”。(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实际上作为前期准备工作,国家级别的网上身份认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已 早有铺垫。2015 年,在公安部的直接领导下,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科技 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公安部第一研究组织承建国家“互联网+”可信身份认 证平台(简称“CTID 平台”)。2016 年 10 月 CTID 平台 1.0 上线。2017 年 10 月,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授权中盾安信为 CTID 平台唯一合法的运营服务商。2021 年 3 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发文,要求落实国家“网号工程”部署,推广全省网上 身份认证应用。从承建方和建设内容上判断,CTID 实质上是“网上身份认证基 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先导工程。
“网证”是可信数字身份的权威凭证,可以成为“人”穿行物理世界与数字 世界的桥梁,实现百姓线上线下身份管理一体化。居民身份网络可信凭证(网证) 以“前端匿名、后台实名”为建设思路,基于公安部法定身份证件制证数据,采 用国密算法,与法定证件唯一映射、信息脱敏、去标识化处理、不可逆、不含明 文信息。通过将网证以线上文件证书和线下动态二维码的方式,实现线上线下的 身份融合和管理一体化。个人在进行网络活动时,使用网证代替身份信息进行认 证,可有效保护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
2021 年,中盾安信公司正式发布《可信数字身份生态产品推荐清单》,通 过基于可信数字身份应用场景的软硬件需求与技术服务要求,评出具备高质量产 品与服务水平的生态合作伙伴。
从应用场景来看,数字身份应用可分线下场景和线上场景。数字身份线下应 用可分三级:第一级,身份证件功能,在政务办事、酒店机场等地,用来代替身 份证、护照、居住证;第二级,以身份证为基础的各种法定证件的全面替代,包 括学生证、老年证、社保卡等;第三级,广义的身份认证与记录,涉及到所有通 行、权限相关场合,如展会、民宿、公租房等。从建设层面来看,数字身份应用 涉及到三大模块,一是前端系统建设与更新,二是场景端硬件设备,三是后端数 据运营管理。数字身份使用的场景多元化,包含公安、政务、金融、民航、社保 等领域,需要能够建立跨省级和跨应用的互通互认系统。对于高安全等级的需求 场景,存在对存量终端设备的更换需求。另外,在数字身份应用中,还涉及到数 据交易、分析等数据管理工作。
线下场景保守估计,仅医疗、金融、酒店民宿等领域,实现第一级应用便可 带来超 1300 万台设备的量级空间。1)医疗机构端,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共 102 万家,其中医院 3.5 万家,假设平均每个医疗机构 3 个设备(实际上医院需求量 级更大),总需求超过 300 万台;2)金融机构端,全国银行网点 22 万家、证 券营业部 1 万家、保险销售人员 640 万人,假设平均每个银行网点/证券营业部 /保险销售人员的设备数分别为 10/5/1 个,总需求超过 850 万台;3)酒店民宿 端,全国酒店数 28 万家,民宿 50 万家,假设每个酒店民宿 2 台设备,需求总 数超 150 万台。以上仅第一阶段身份证级别测算,二三级广义的身份验证应用, 空间至少比第一级应用再扩大一个数量级。
3.1、 政策和试点相继推进,信创深化条件已成熟
信创政策相继发布,推动信创产业发展。2013 年美国“棱镜门”事件曝光,2014 年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 成立,2015 年“网络空间主权”第一次被写进法律,2016 年“十三五”规划提 出到 2020 年,具有国际竞争力、安全可控的信息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立, 2018-2019 年间,美国商务部相继对中兴通讯、华为进行制裁,我国信创建设的 紧迫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提升,2021 年围绕“十四五”规划的系列文件政策中, 提出要壮大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体系,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集成电路、 基础软件、装备材料、核心元器件等短板取得重大突破。
党政信创经三期试点进入全面推广阶段,金融信创已完成二期试点。2014 年、2018-2019 年和 2020 年党政信创分别启动一、二、三期试点,目前已进入 规模化推广阶段。金融信创在 2020 年和 2021 年分别完成两期试点,试点范围 由大型金融机构向中小型金融机构渗透。
党政信创逐步下沉乡镇,行业信创稳步发展。为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可控,国 家提出“2+8”发展体系,其中“2”是指党政两大体系,8 是指八大主要行业。 1)党政信创:从建设内容看,过去党政信创主要以电子公文系统为主,2021 年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意味着党政信创开启 了从电子公文系统建设到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历程。从建设范围看,过去主要以 部委、省、市为主,未来党政信创有望下沉乡镇。2)行业信创:八大行业主要 包括金融、石油、电力、电信、交通、航空航天、医院、教育。行业信创的发展 进程慢于党政信创,随着政策落地,后续有望接力党政信创。
3.2、 党政信创启动最早,行业信创近期有望接力
党政领域信创启动最早、渗透率最高,电信、金融等关键行业信创应用有望 快速发展。根据亿欧咨询 2020 年调研统计,按照信创“2+8”体系,目前党政 和金融信创渗透率处于第一梯队,电信、交通、电力、石油、航空航天处于第二 梯队,教育、医院领域渗透率最低,处于第三梯队。行业信创相较党政信创服务 器数量更多、业务系统需求更加复杂,未来随着渗透率上升,预计市场规模会远 超党政信创的庞大市场。
3.3、 信创深化,还有更广阔的数千亿增量市场
信创相关产业链包括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安全服务和外设设备。 预计会以基础硬件先行,其次为基础软件和安全服务,最后是应用软件和外设设 备。
在整机端,党政和行业信创潜在市场规模超 4000 亿元。党政信创潜在市场 规模 1616 亿元(PC 端 1154 亿元,服务器端 462 亿元),行业信创潜在市场 规模 2531 亿元(PC 端 1808 亿元,服务器端 723 亿元)。
党政信创:(1)总需求量:根据人社部数据,截至 2015 年底全国共有公 务员 716.7 万人和 3000 多万事业编制人员。假设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均 PC 保 有量分别为 1 和 0.7 台/人,则国产替代需求总量为 2960 万台。(2)存量需求: 假设目前国产替代的需求余量为 78%5,预计 PC 国产化的存量需求为 2309 万 台。假设政务信创中服务器采购量约为 PC 采购量的 1/156,预计服务器国产化 的存量需求为 154 万台。(3)市场规模:按照 5000 元/台 PC,3 万元/台服务 器计算7,党政信创 PC 端潜在市场规模为 1154 亿元,服务器端潜在市场规模为 462 亿元。
行业信创:(1)总需求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 2020 年底八大 行业8就业人数共 5573 万人,假设人均 PC 保有量为 0.7 台,则 PC 总需求量约 3901 万台。(2)存量需求:据零壹智库数据,预估八大行业 PC 国产化需求余 量均在 85-95%之间9,预计 PC 国产化的存量需求为 3615 万台。假设服务器采 购量约为 PC 采购量的 1/15,预计服务器国产化的存量需求为 241 万台。(3) 市场规模:按照 5000 元/台 PC,3 万元/台服务器计算,行业信创 PC 端潜在市 场规模为 1808 亿元,服务器端潜在市场规模为 723 亿元。
物联网时代,开源鸿蒙系统有望成为操作系统端的统治者。随着每个时代相 应硬件数量的增长和逐步普及,专门适应并引领该时代的操作系统巨头随之诞 生,并造就了属于那个特定时代的“系统-硬件”统治生态。第一个时代属于 Wintel (拥有 Windows 的 Microsoft 与 Intel 的商业联盟),自 1985 年微软推出 Windows 系列后,与之适配的 Intel 体系迅速成长壮大,并成为了整个 PC 时代 的统治者。
第二个时代属于 AA(Android 系统与 ARM 芯片的商业组合),随 着手机数量快速增长、取代 PC 成为承载人类活动最主要的信息终端,2008 年 谷歌推出了专门为智能手机而定制的 Android1.0 系统,份额迅速扩大,与之适 配的 ARM 芯片体系一同统治了智能手机为主角的信息时代。当下,随着技术的 发展和设备连接规模增长,人类社会的核心也从之前的机器相连和人与人相连演 变到人与物相连,人类信息技术发展的第三个时代——物联网时代已经来临,符 合这一时代要求的物联网操作系统将应运而生,开启第三个系统和硬件共荣的宏 大时代,并铸就一批属于此时代的伟大企业。我们认为,目前看来为物联网时代 万物互联而重新设计开发的开源鸿蒙(OpenHarmony)有较大机会成为此时代 操作系统端的统治者,随之而来的产业与投资机会值得深入挖掘。
4.1、 同一代操作系统格局早期变化相对剧烈
全球市场,桌面操作系统中 Windows 占比达 75.5%。在桌面操作系统中, 尽管 Windows 一家独大,但其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 2012 年其全球市 场份额为 90.0%,2022 年 4 月仅为 75.5%,而 OS X 市场份额不断上升,从 2012 年的 7.5%上升到 2022 年 4 月的 15.5%。
中国市场,桌面操作系统中 Windows 占比达 85.6%。OS X 从 2012 年的 1.1%上升到 2022 年 4 月的 5.9%,Linux 从 2012 年的 0.19%上升到 2022 年 4 月的 0.71%。
全球市场,移动操作系统中 Android 占比稳步上升,2022 年 4 月达 71.1%。 2012-2017 年间 Android 在全球移动操作系统中的市场份额迅速攀升,2012 年 仅为 27.4%,2017 年上升至 72.6%,并在之后份额稳定在 70%以上。IOS 市场 份额位居第二,2022 年 4 月为 28.2%。2012 年 SymbianOS、Series 40 在全 球市场份额分别为 18.2%和 10.6%,之后不断下降,目前二者的全球市场份额 均接近 0%。(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目前,在中国市场,移动操作系统中 Android 和 IOS 占比合计为 99.4%。 2012 年 SymbianOS 市场份额为 13.4%,之后走向衰落,现接近 0%。
4.2、 万物互联时代来临,第三代操作系统应运而生
物联网设备连接规模持续高增长。根据 IoT Analytics 数据,2020 年全球物 联网总连接数达到 117 亿,预测到 2025 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规模将达到 309 亿,2020-2025 年复合增长率为 21.4%。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 的物联网连接数为 67 亿,全球占比高达 57%,预计到 2025 年我国物联网连接 数将达到 200 亿,20-25 年复合增长率为 24.2%。
相比 PC 端和移动端时代,物联网时代对操作系统提出了多终端、跨平台、 低成本、强安全等新要求。物联网时代,终端变得多样化、碎片化,操作系统如 何解决终端割裂,达成跨平台、跨终端协作变得尤为关键,目前物联网还处于发 展早期,操作系统市占率较为分散,适配不同应用场景。市场中的物联网操作系 统可以大致分为四类:(1)传统嵌入式系统+通信协议+其他物联网功能模块; (2)基于 Linux、移动端成熟操作系统等的裁剪;(3)面向物联网的轻量级 IoT OS;(4)全场景的物联网操作系统:谷歌 Fuchsia 和鸿蒙。相比其他三类或是 由其他操作系统裁剪得来,或是面向某特定领域的物联网操作系统,只有 Fuchsia 和开源鸿蒙是面对全场景的,专为物联网时代开发设计的操作系统。
面向下一代操作系统定位的 Fuchsia 和鸿蒙有最大机会成为第三代物联网 操作系统领军者。谷歌 Fuchsia 和鸿蒙作为面向全场景的统一型 OS,都采用了 微内核架构,微内核拥有可扩展性强和安全性高的优点,可适配不同的硬件终端, 灵活性和安全性更高,能更好的适应物联网时代的需求,有效解决物联网时代终 端碎片化,安全性低的痛点。
4.3、 第三代操作系统统治者之争,鸿蒙与 Fuchsia 有一战之力
鸿蒙和谷歌的 Fuchsia 拥有许多共性,两者都是基于微内核并面向全场景 的统一型操作系统,综合来看,鸿蒙具备以下三大优势。 (1)从技术层面上来看,鸿蒙分布式架构效率优于 Fuchsia。微内核符合 物联网时代对于操作系统的需求,拥有安全性高、可扩展性高的优点,因此谷歌 和鸿蒙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微内核架构。但是微内核相比宏内核来说,因为把大 部分非核心功能都移到了用户态,并依靠 IPC(进程间通信)进行调取,导致微 内核的效率较低。而华为对此做出改进,使得鸿蒙通信间进程效率 5 倍于 Fuchsia。此外最为关键的,分布式软总线的基础设计使得鸿蒙有能力将不同的 设备虚拟成一个设备群,彼此互为调用,这对于物联网时代的设备使用而言具有 巨大的划时代意义。这一特色为鸿蒙独有,有望成为鸿蒙最终胜出的杀手级优势 之一。
(2)从硬件生态上来看,鸿蒙硬件生态更为成熟,大环境催化鸿蒙成长。 在硬件生态上,华为在 2019 年 8 月就已在智慧屏上搭载鸿蒙系统,并随后在更 多终端上搭载,而谷歌直到两年后才开始在智慧屏上搭载 Fuchsia,谷歌 Fuchsia 合作伙伴更偏向于半导体及制造相关产业。除华为自研产品外,截至 2022 年 4 月 26 日,鸿蒙智联已有超过 1900 家合作伙伴,认证产品种类超过 4500 个, 2021 年新增生态设备发货量超过 1 亿台。此外,在大国博弈的大背景下,鸿蒙 也将获益,在“一带一路”范围内快速积累用户基础,从而更快速完成从 0 到 1 的跨越式发展。
(3)从主导者定位上来看,华为主打鸿蒙,推进力度和决心远大于谷歌。 谷歌目前除 Fuchsia 之外,还拥有 PC 端的 Chrome OS 和手机端的 Android 两 大操作系统,而华为主打鸿蒙,全公司上下一心,倾力而为,推进力度和决心远 大于谷歌。纵观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在面临时代变迁时,上一代的成功者往往 存在转型难的问题。微软电脑端操作系统雄霸一方,但 Windows Phone 却惨遭 滑铁卢。塞班操作系统盛极多年,在巅峰时期市占率超过 60%,却因为转型失 败,五年时间市占率便跌至谷底,最后退出市场。我们认为,核心巨头的坚定支 持,对于鸿蒙的成长与进步将提供至关重要的优势。
4.4、 鸿蒙生长壮大,打开四大产业机会
物联网行业仍然存在碎片化、成本高、安全无法保障等痛点,作为承上启下 的枢纽,鸿蒙操作系统的出现将较好满足各类物联网终端设备的需求。华为按照 内存大小,开源鸿蒙系统分为 L0-L2 三个等级,对应可支持的设备分别为:1) L0 级:智能家居领域的连接类模组、传感器设备;2)L1 级:可穿戴类设备, 智能音箱、智能安防、路由器及行车记录仪等;3)L2 级:支付终端、手持终端 等。
4.4.1、方向一、移动端信创:搭载鸿蒙的 L2 层设备将率先受益
由于政策和技术的驱动,产业物联网将加速落地,未来产业物联网的设备连 接数增速将快于消费物联网,根据 GSMA Intelligence 预测,产业物联网连接 数在 2020 年到 2025 年将实现 2.2 倍的增长,高于消费物联网 1.6 倍的增长。 其中,商业物联网和车联网有望快速落地。同时,受国家信创产业的推动,搭载 鸿蒙系统的 L2 层终端设备将率先受益。
优博讯:公司成立于 2006 年,是国内 PDA 龙头企业,公司核心业务为研 发、生产和销售智能数据终端(PDA)、专用打印机和智能支付终端,在物流快递、 电商零售、工业生产等领域的份额领先,2020 年国内 PDA 和专用打印机出货量 排名第一。公司于 2019 年收购佳博科技,补全智能仓储解决方案相匹配的专用 打印机业务,完善自动标识数据采集(AIDC)+电子支付业务布局,并广泛应用 于物流、电子商务、零售、生产制造、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2021 年,公司发 布软件及云服务平台 UEE(UROVO Enterprise Enabler),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展, 从硬到软硬结合,致力于打造企业云端一体化服务生态系统。同年,公司参股北 京东信源芯(全球少有的、已经实现自研超高频 RFID 识读芯片量产的芯片企业 之一),RFID 产品体系全面升级“换芯”,也为公司产品满足更加严苛的信创 要求打下基础。
受益于鸿蒙和下游企业需求增长,公司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以 金牌捐赠人的身份加入“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并以项目群 B 类捐赠人的身份 参与到开源鸿蒙项目中,在行业应用 AIDC(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IoT、支付 等领域参与鸿蒙项目的建设。目前公司已对基于鸿蒙系统实现的产品和应用有深 入研究,公司部分智能终端产品已适配鸿蒙系统,后续将密切关注并跟进相关技 术和产品应用,加快开发更多适配/搭载鸿蒙系统的智能终端产品,积极参与鸿 蒙生态圈建设。
新大陆:公司成立于 1994 年,是国内 POS 机市场龙头企业,公司主要业 务可分为物联网设备集群和行业数字化集群,物联网设备集群包括电子支付设备 和信息识读设备业务,行业数字化方集群包括商户运营及增值服务、行业应用与 软件开发及服务,涉及线下商业、移动通信、农村、农业以及交通出行等场景。 公司积极布局 OpenHarmony 领域,作为开源鸿蒙项目群成员及 A 类候 选捐赠人,深度参与开源鸿蒙工业项目(简称“OHI 项目”),为生态合作伙伴 提供机器视觉与智能终端解决方案。公司最新一代二维码解码芯片已适配 OpenHarmony 系统,支持包含 OEM 识读引擎和模组、条码扫描器、移动数据 终端、智能穿戴式设备、机器视觉设备等在内的多种设备形态,助力设备互联与 多端协同。
拓维信息:公司成立于 1996 年,主要业务包括软件云服务、国产自主品牌 服务器及 PC、手机游戏。在软件云服务方面,公司打造并发布了 TW-梧桐 PaaS 平台、TW-青鸾 IOT 物联网平台、TW-建木边缘计算平台,并积极推动在重点行 业的解决方案产品化,如云考试产品、企业合同管理产品等。在国产自主品牌服 务器及 PC 方面,“兆瀚”智能计算产品在全国市场取得了良好推广应用,并在 政务、制造、金融、通信、教育、考试等多个行业领域打造了标杆级案例。
公司与华为在华为云、鲲鹏、昇腾、鸿蒙四大领域进行了全产业链的合作。 在智慧教育领域,联合华为研发“融合、开放”的智慧教育云平台,承担广东省 “OpenHarmony+5G+智慧教育”重大专项,依托 OpenHarmony 作为下一代 万物互联操作系统的技术优势,重新定义智慧教育场景。在智慧交通领域,打造 了基于昇腾 AI 算力的“高速边缘一体机”、“智慧隧道一体机”等智能边缘设 备。在 AI+制造领域,联合华为共同打造昇腾工业 AI 质检一体化解决方案,融 合图像采集、视觉处理、模型推理、模型训练等核心技术,帮助企业人工质检向 智能转变。在国产自主品牌服务器及 PC 领域,加码布局鲲鹏生态,成为华为首 批昇腾整机合作伙伴,并面向全国发布“兆瀚”智能计算产品品牌及 AI 推理服 务器。
4.4.2、方向二、国产芯片:响应适配鸿蒙的公司拥有巨大潜力
鸿蒙的开启加速了产业链的进化,而芯片则是整个产业链的基石,是市场延 伸的起点。2020 年,美国针对华为的禁令正式生效,华为无法从第三方获得芯 片,华为海思受阻,同时国家大力推动信创产业的发展,本土高端芯片有望崛起。 鸿蒙能够适配目前主流的智能硬件芯片平台,以 ARM 为主,同时也支持 Risc-V。 未来,Risc-V 因其免费开源的特性和灵活性,在物联网时代更具优势,或将在 x86 和 ARM 以外形成新的格局,为国产芯片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
全志科技:全志科技成立于 2007 年,于 2015 年 5 月登陆 A 股创业板,是 国内领先的智能应用处理器 SoC、高性能模拟器件和无线互联芯片设计厂商。 公司从平板电脑 SoC 起家,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系统级的超大 规模数模混合 SoC、智能电源管理芯片、无线互联芯片以及相关软硬件的研究 与应用技术开发,目前全面推进多元化发展,在智能终端、智能车载、OTT、无 线通信等领域均有所布局,实现了从单市场、单产品、单客户向多市场、多产品、多客户的平台化转型。公司在多个应用市场以“智能大视频+AI 赋能”的模式进 行业务拓展,与多家行业标杆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打通智能语音、智能视频 应用的完整链条,成功卡位 AIoT 入口端芯片赛道。 瑞芯微:瑞芯微成立于 2001 年,深耕芯片行业 20 余年,已形成多层次、 多平台的专业解决方案,赋能智慧视觉、智能家居、平板电脑、电视机顶盒、手 机影像处理等多元应用领域,拥有国内领先的技术优势。
2021 年 6 月鸿蒙的开源再次加速 AIoT 产业链的扩张。公司在智能家居、 智慧显示、人工智能、泛安防、车载应用等 AIoT 下游全方位布局,迎接万物智 联新时代。公司以技术优势抢占高端市场,进一步提升渗透率;在扫地机器人的 智能芯片方案上在国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在泛安防领域新的平台型芯片 RK3588 是市场上唯一能够有效填补海思空位的产品。2022 年是公司 AIoT 旗舰 芯片 RK3588 系列产品量产之年,预计该系列是目前国内顶配高端 AIoT 芯片, 在 ARM PC、平板、高端摄像头、NVR、8K 和大屏设备、汽车智能座舱、云服 务设备及边缘计算、AR/VR 等八大方向市场需求旺盛。在 AIoT 总体需求增长的 带动下,2022 年公司有望延续营收的高速增长。
4.4.3、方向三、服务鸿蒙推广:方案公司拥有较大的长尾市场
随着下游应用市场的繁荣,搭载鸿蒙系统的设备数量增多,帮助鸿蒙进行软 硬件适配工作的公司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中科创达:公司成立于 2008 年,是全球领先的智能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提 供商,以智能操作系统技术为核心,专注于 Linux、Android、RTOS、鸿蒙等 智能操作系统底层技术及应用技术开发,聚焦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拥有软件开发、 技术服务、软件许可和商品销售四种业务模式并在智能软件、智能网联汽车和智 能物联网三大市场深耕多年。、
公司是 HarmonyOS 2.0 首批官方正式宣布的生态共建者,参与了鸿蒙 OS 的开发,并在智能汽车和物联网方面与华为展开合作。2021 年 5 月,旗下子公 司创思远达发布基于 RISC-V 的 WiFi+BLE 芯片的鸿蒙操作系统发行版,并已经 开始逐步量产出货,支持鸿蒙碰一碰配网以及 Harmony OS Connect,能有效 缩短客户产品鸿蒙适配、HiLink 对接周期。公司已获得 HarmonyOS Connect ISV(鸿蒙智联独立软件供应商)认证,成为 HarmonyOS Connect ISV 合作伙 伴。
4.4.4、方向四、生态应用:受益于鸿蒙用户基数增大
HMS(Huawei Mobile Services)为目前鸿蒙生态中较为成熟的服务体系 之一,可对标谷歌 GMS。华为消费者业务 CEO 余承东在 2021 年 2 月宣布,华 为 HMS 月活用户已超 5.8 亿。HMS 作为全球第三大移动应用生态正愈发繁荣, 成为中国开发者在移动互联网产业、技术、用户与出海多个变局齐聚之下的重要 变革突破选择。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全球加入华为开发者联盟的注册开发 者已超过 540 万,集成 HMS Core 能力的应用超过 18.7 万个,支持全场景、多 终端、跨 OS 的 HMS Core 6 进一步加大开放领先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提供 7 大领 域 69 个 Kit,共计开放 21,738 个 API,帮助开发者更加专注自身的应用创新。
未来随着搭载鸿蒙系统的设备数量上升,包括但不限于 HMS 的鸿蒙应用生 态还将进一步繁荣,基于鸿蒙的应用开发商也将获得持续业绩增长。
科蓝软件:公司成立于 1999 年,致力于向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提供线上 应用软件产品及国产化数据库等技术产品和服务。
2021 年,公司联合华为推出科蓝鸿蒙(HarmonyOS)移动金融技术平台 并成功登陆华为云市场,帮助行业客户快速上线安全稳定的 HarmonyOS 金融 服务。华为在全球服务于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2000 多家金融客户,包括全球 100 强银行中的 48 家,并与全球 80 多家大型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建立了 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而科蓝软件拥有全互联网产业链产品和强大的产品实施 能力,未来操作系统的发展和鸿蒙的用户增长将为公司带来移动金融相关产品和 服务的巨大销售增量。
万兴科技:公司旗下多款产品已进入华为 HMS 生态系统,众多办公效率类 产品也完成鲲鹏云桌面适配。在 2020 年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万兴科技旗下视 频剪辑软件万兴喵影获得华为智慧办公生态最佳合作伙伴奖,万兴科技旗下绘图 创意产品 MindMaster 获得华为智慧办公生态最具潜力合作伙伴奖。2021 年 6 月,万兴喵影亮相华为鸿蒙操作系统及全场景新品发布会,成全球首款搭载 HarmonyOS 的华为平板 HUAWEI MatePad Pro 唯一预装视频创意软件;此前 在 4 月的岳麓峰会上,公司已经亮相由华为承办的科技创新专场并表示,未来将 加大与华为等企业的连接,更深入地融入国产生态圈。
当前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模式已经从体量高速增长期转向结构转型升级期, 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随着汽车电动化程度 不断提高,汽车的数字化进程也在加快。智能化、网联化已经成为各国汽车产业 在“动力电动化、能源低碳化”之后,又一竞争与合作的战略焦点。 在政策驱动、技术引领的共同作用下,智能汽车产业呈高速增长态势,配套 产业空间逐步打开。
5.1、 政策相继出台,推动智能汽车快速发展
在政策的推动下,预计汽车的智能网联化程度和渗透率将逐步提高,行业 将迎来高速发展期。根据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此前联合印发《汽车产业中长 期发展规划》,规划中指出:到 2025 年,汽车 L1 驾驶辅助(DA)、L2 部分自 动驾驶(PA)、L3 有条件自动驾驶(CA)系统新车装配率达 80%,其中 PA、 CA 级新车装配率达 25%,L4 高度自动驾驶汽车(HA)和 L5 完全自动驾驶汽车 (FA)开始进入市场。此外,对于智能化水平,规划中还提出,2020 年汽车智 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汽车后市场及服务业在价值链中的比例达到 45%以上。到 2025 年,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汽车后市场及服务业在价值链中的比例达 到 55%以上。
2020 年 2 月 24 日,国家发改委等 11 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 新发展战略》,战略中指出,到 2025 年,实现 L3 有条件自动驾驶(CA)的智 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 L4 高度自动驾驶(HA)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 市场化应用,LTE-V2X 实现区域覆盖,5G-V2X 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开展 应用,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
5.2、 产业衍进快速,汽车智能化条件逐渐成熟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是汽车端的中枢神经系统,它将传感器、ECU、线束、电 子电气分配系统整合,实现了整体的配置和功能。汽车整体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 式——域集中式——中央计算式逐步进化。传统分布式计算架构硬件与软件不解 耦,车辆 E/E 架构复杂,包含近百个 ECU,布线繁杂,数据传输效率低下;不 同 ECU 由不同供应商开发,很难实现数据交互、统一升级;算力分散很难实现 传感器数据融合处理。当前正处于分布式向域集中式过渡阶段,从全车 100 余 个 ECU 到 2-5 个 DCU,即车身域、智能座舱域(信息娱乐域)、底盘域、智能 驾驶域和动力域(博世的经典五域架构,其中特斯拉已将车身域、底盘域和智能 驾驶域合并为一域),控制功能迅速集中,未来还将逐步进化到中央计算式。
各细分系统未来趋势:各 DCU 中,智能驾驶域从 L0 到 L5 逐步提升,智能 座舱域的液晶仪表盘和智能化中控的渗透率逐步提高,动力域中新能源的占比逐 步提升。
“软件定义汽车”已逐渐成为了行业内共识。这一方面是因为车载操作系统、 自动驾驶系统以及车联网平台等技术及产品的引入都会增加软件在汽车产业中 所占的比重,智能汽车内部的软件将会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复杂(根据麦肯锡 的报告,以当今汽车包含的软件代码行数(SLOC)为例,2010 年,主流车型的 SLOC 约为 1000 万行;到 2016 年达到 1.5 亿行左右);另一方面是因为软件 直接影响用户体验,重要性将不断上升。IHS 的调查表明,中短期内,汽车制造 商及其供应商将在软件研发方面投入更多的研发预算,各大车企加大软件自研/ 合作已成趋势。根据 McKinsey 的报告,2017 年,软件在 D 级车(或大型乘用 车)的整车价值中占 10%左右,软件价值占比预计还将以每年 11%的速度增长, 到 2030 年将占整车价值的 30%(硬件占比不断下降)。
5.3、 汽车智能逐步推进,两大产业方向将有较大弹性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普及与渗透,以及技术升级推动汽车行业向智能化和 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汽车智能化板块相关公司在未来几年将面临持续的高景气环 境,我们推进重点关注与布局两个方向: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5.3.1、方向一、智能座舱:智能化程度逐步提高
(1)智能座舱发展经历了整体基础-细分产品-融合方案的格局变化:先是 整体的电子电器架构和操作系统的出现,随后各细分产品逐渐装载到车上,如今 的趋势是各产品的整合协同。传统分散的座舱电子架构无法支持多屏联动等复杂 的功能,因此催生出座舱域控制器这种域集中式的计算平台。智能座舱的构成主 要包括智能中控系统、液晶仪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抬头显示系统、流媒体后 视镜等,核心控制部件是域控制器。座舱域控制器(DCU)通过以太网 /MOST/CAN,实现抬头显示、仪表盘、导航等部件的融合,不仅具有传统座舱 电子部件,还进一步整合智能驾驶 ADAS 系统和车联网 V2X 系统,从而进一步 优化智能驾驶、车载互联、信息娱乐等功能。
(2)预计 2025E 中国智能驾驶舱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 1030 亿元:中国作 为全球汽车行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2019 年中国智能座舱行业市场规模达 441.1 亿元,随着中国市场消费升级,智能座舱加速应用,中国智能座舱行业的 市场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根据 ICVTank 预测,到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1030 亿元,2020-2025 年年均复合增速达 13%。
(3)目前主流的底层车载操作系统(中控屏、车载娱乐等功能相关的嵌入 式车载操作系统,又称 IVI(In-Vehicle Infotainment))共有五种:QNX、Linux、 Android、WinCE 以及 HarmonyOS:Android 是基于 Linux 系统的内核开发而 来。据 IHS 统计和预测,2017 年 QNX 占据 60%市场份额,到 2022 年 QNX 和 Linux(含 Android)将平分市场份额,WinCE 基本退出竞争。
从车企角度看,绝大多数外企整车厂、零部件供应商(如奔驰、宝马、博世 等)和国内造车新势力(如小鹏、蔚来等)选择自建技术团队,在底层操作系统 基础之上进行定制化开发,形成自己独有的车载系统。部分国内主机厂(如上汽 荣威)则选择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开放一定的权限,直接搭载合作伙伴所开发的 车载系统。 车企开发自主车载系统方式主要分三种。标准的定制化操作系统:从系统内 核到应用程序层级进行深度重构,将硬件资源进行整合优化。ROM 方式:基于 需求定制汽车服务及以上层级,下层则基于 Android 等系统自有架构。超级 APP 方式:只在应用层调用系统已有接口实现相关功能,其余层级则完全沿用已有系 统架构。
(4)行业趋势:现阶段的智能座舱更多是一芯双/多屏的配置;中期屏幕或 走向融合,仪表盘与中控屏及副驾驶屏进行连通,融合更多多屏互动、人脸识别、 手势识别及 3D 渲染等技术;长期看,伴随智能汽车发展,智能座舱域大概率与 智能驾驶域融合,增强车内联动效果。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的《汽车纵横》2021 年对市场所有在售车型的智能座 舱功能进行了梳理并采集了 6744 个智能座舱数据,据统计,智能座舱相关功能 配置可基于技术实现路径分为使用显示、车内空调、车联网应用、增强感知、手 机连接、生物识别、车内灯光、噪声控制以及车内气味等。其中车内气味装置装 备率最高,达到 96.94%,手机连接达到 67.35%,车内空调达到 49.68%,而显 示、车联网、增强感知以及生物识别装备率均为 20%左右。从分产品覆盖率来 看,当前装备率较高的功能均属于技术实现和成本均较低的功能,智能座舱仍处 于较为初级的阶段,以“入门级”智能座舱为主(同时具备中控台彩色大屏、 OTA 升级以及智能语音识别系统)。
中科创达:公司成立于 2008 年,主要提供智能操作系统产品、技术及解决 方案。公司起步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2013 年前瞻性布局新一代智能网联汽 车业务,2016 年推出“核心板+操作系统+核心算法”一体化的 SoM 产品,开 始在机器人、AR/VR、可穿戴等 IoT 领域进行产业布局,持续的市场开拓和自身 的技术壁垒将为公司提供长期增长驱动力。 智能座舱正在成为新车比拼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公司在智能座舱领域和高通 深度绑定,公司在智能座舱相关产品有望受益于高通芯片在智能座舱领域的渗透 率持续提升。此外,公司也深入布局自动驾驶域,新领域的布局将为公司带来新 的市场增量。
经纬恒润:公司成立于 2003 年,业务围绕电子系统展开,专注于为汽车、 高端装备、无人运输等领域的客户提供电子产品、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和高级别 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公司车身和舒适域电子产品量产经验丰富,基于平台化 防夹算法和 AUTOSAR 软件架构,生产了防夹控制器(APCU),电动后背门 控制器(PLGM)以及车门域控制器(DDCU)等产品,已为众多国内外主流整 车厂商成功配套多个车型,拥有较高的产品认可度。同时,公司持续发力智能驾 驶电子产品及智能网联电子产品业务,与舒适域业务形成协同发展,实现智能座 舱与智能驾驶域融合。
5.3.2、方向二、自动驾驶:量产主力由 L2 向 L3 过渡
(1)自动驾驶由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三部分组成:自动驾驶汽车关键 技术主要包括环境感知、精准定位、决策与规划、控制与执行、高精地图与车联 网 V2X 以及自动驾驶汽车测试与验证技术等。在这套技术体系以及关键软硬件 设备的支持下,自动驾驶汽车可通过车载摄像机、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 波等传感器来感知周围环境,实时动态监测周边环境变化,并依据所获取的信息 进行决策判断,形成安全合理的路径规划。在规划好路径之后,汽车执行系统会 控制车辆沿着规划好的路径完成驾驶。这套自动驾驶核心技术体系可以分为三部 分——感知层、决策层与执行层。
(2)预计到 2025 年,中国智能辅助/自动驾驶系统市场规模将达 1150 亿 元。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20 年中国智能辅助/自动驾驶系统市场规模为 335 亿元,2025 年将达 1150 亿元,年复合增速达 28%。其中城区、高速/快速路和 泊车以辅助驾驶系统为主,矿区和港口以自动驾驶系统为主。城区路况复杂度高, 短期内辅助驾驶仍然占据主流;高速场景复杂度低,更加易于辅助驾驶功能量产 落地;AVM 和 APA 泊车辅助功能在现阶段可满足大部分消费者需求,装机量将 不断提升,HPP 和 AVP 等 L3+泊车方案目前装配率较低,存在较大增长空间; 由于矿区内低速、封闭、固定路线和不载人场景,无人驾驶较早落地;目前港口 自动驾驶集卡处于小规模运营阶段,艾瑞咨询预测 2023 年将逐步实现大规模运 营从而助力港口的智能化建设。
(3)当前自动驾驶级别由 L2 逐步往 L3 过渡,复杂度逐步增加:美国汽车 工程师协会(SAE)将自动驾驶技术分为 L0~L5。当前部分 OEM 厂商已经推出了具有 L2 功能的车型。L3 将会是一个技术的分水岭,主要体现在其实现了在特 定设计场景下,系统对车辆动态驾驶任务的完全接管,驾驶员可实现“脱手、脱 脚、脱眼”,系统足够智能当发现驾驶环境不满足系统设计范围时,可留给驾驶 员足够的时间对车辆驾驶任务进行接管。
近两年,带有高阶自动驾驶(ADAS)的乘用车产品逐渐落地,产品从海外 旗舰车型逐渐渗透至国内品牌的中小型乘用车产品。根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 2022 年 1-3 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新车标配(不含选装)搭载 L2 级辅助驾驶(不含自动泊车)上险量为 117.45 万辆,同比增长 68.77%;前十 自主品牌搭载率方面,理想达到全系标配 100%、小鹏 77%、零跑 56%、长城 45%、比亚迪 42%。
从细分功能上看,2021 年 1-12 月,车载全景环视上险量 458.92 万辆,同比增长 52.3%,搭载率为 22.5%;APA 搭载上险量为 243.26 万辆,同比增长 17.64%,其中,APA 融合泊车上险量为 151.93 万辆,同比增 长接近 30%;基于视觉的 DMS 搭载率远低于环视和 APA,但是增速更快,上险 量为 56.79 万辆(此外,提供选装功能上险量为 6.05 万辆),同比增长 243.77%, 前装搭载率为 2.78%。 根据 IDC 数据,目前在乘用车市场上实现落地的自动驾驶技术处于 L2 级水 平,市场渗透率正稳步提升。
自动驾驶的快速发展有望带来感知和计算设备的需求快速增加。伴随着汽车 的智能化的程度逐步加深,汽车所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为了实 现这些功能,一方面汽车上所搭载的感知设备和计算设备也越来越多(当前主流 的 L2/3 产品主要配置包括:前置摄像头、环视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 达以及专用的车载计算平台),考虑到汽车对安全性和鲁棒性方面的要求,汽车 对感知设备和计算设备的要求还会持续提升;另一方面,为了处理日益增长的各 种数据,计算设备的计算能力也随之快速升级迭代,根据分类,L3/L4/L5 级自 动驾驶系统芯片的算力要求分别达 30+/400+/4000+ TOPS。
多家巨头角逐自动驾驶芯片市场。由于布局早、量产早、性能强等多方面原 因,自动驾驶芯片市场目前主要有 Mobileye、英伟达、特斯拉三位主要厂家, 其中特斯拉芯片主要是自用。高通于 2020 年发布了 Snapdragon Ride 平台, 在算力和功耗上都有不俗的表现,最大算力可达 700TOPS。考虑到高通基于座 舱芯片与整车厂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预计高通在自动驾驶芯片市场上将会成为 英伟达和 Mobileye 的主要对手,在竞争中取得不错的成绩。此外,国外的恩智 浦、瑞萨、国内的华为、地平线、黑芝麻也都推出了最高可支持 L4 级自动驾驶 的芯片,希望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之中分一杯羹。 2020 年之前,智能驾驶芯片几乎被 Mobileye 垄断,随着消费者及自动驾 驶的快速发展,车厂对高算力的需求增加,近年来,原来在消费电子市场表现较 好的英伟达和高通等厂商份额逐步提升。
(4)V2X 有望助力 L4/L5 级自动驾驶系统长期稳步推进,C-V2X 为行业趋 势。车联网(V2X)是指借助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车内、车外(车与车、 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云端服务平台)的全方位网络连接,提升汽车智能化水平 和自动驾驶能力,构建汽车和交通服务新业态,从而提高交通效率,改善汽车驾 乘感受,为用户提供智能、舒适、安全、节能、高效的综合服务。 当前车联网主要形成包括 DSRC 和 C-V2X 两条技术路线,其中:DSRC (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专用短距离通信)由 IEEE 提出, 主要由美国主导,发展自上世纪末,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技术已经相对成熟; 虽然技术发展时间较长,但 DSRC 在高速场景下存在信号骤降、可靠性差、时延 抖动较大等问题,商业化尝试推进缓慢。
C-V2X(Cellular-V2X)由 3GPP 提出,最初在 Rel14 中定义为基于 3G/4G 的 LTE-V2X,现在包括了演进中的 5G NR-V2X,由电信行业链和拥有蜂窝技术 背景的公司和车企推动,目前中国主要主张该技术路线。C-V2X 在高速移动场景 下拥有更加稳定的信息传输能力,且由于其基于蜂窝网络实现信号传输,因此具 有更低的部署成本。 随着 5G 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加速部署,uRLLC(高可靠低延时)将会助力对 时延要求较高的功能(如自动驾驶和高精度地图下载)的部署和发展,C-V2X 技 术路线发展已逐渐占据上风。
标准落地临近,试点加速推广:3GPP 关于 C-V2X 的标准化工作分为四个阶 段,从时间轴上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演进过程,第一个阶段是支持 LTE-V2X 的 Release-14 标准,该标准已于 2017 年 3 月正式发布,这也是全球 C-V2X 商 用落地的主要版本;第二阶段是支持 LTE-eV2X 的 Release-15 标准,已于 2018 年 6 月正式发布;第三阶段是支持 5G-V2X 的 Release-16 标准,于 2020 年 8 月发布;第四阶段是支持增强 5G-V2X 的 Release-17 标准,于 2022 年 3 月下 旬完成功能性冻结(即完成系统设计),预计 6 月可完成 ASN.1 冻结(即协议 冻结,可进入执行阶段)。根据 5GAA 预测,2020-2023E 实现 4G LTE-V2X, 2024E-2026E 实现部分场景 5G-V2X,2026E 之后实现全场景 5G-V2X 或 C-V2X 试运行。
作为全球 C-V2X 的重要一极,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通信芯片、通信模组、 终端与设备、整车制造、测试验证以及运营与服务等在内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这其中包括了芯片厂商、设备厂商、主机厂、方案提供商以及设备运营商等众多 参与方,除此之外,还包括科研院所、标准及行业组织、关联技术产业以及投资 机构等作为产业支撑。
由于 C-V2X 产业链涉及汽车制造、移动通信、操作系统等多个基础领域, 需要跨领域合作,通过技术集成和产业优势互补来最终实现产业共赢。2019 年 6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和成立了“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按照“企 业+联盟”的模式进行跨行业、跨领域协同创新,着眼解决单一企业难以解决的 技术问题,推动 C-V2X 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化进程。产业链各厂商均在充分发挥 自身技术优势的基础上,与产业链其他环节厂商谋求合作,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形成一股合力,促进我国 C-V2X 产业链朝着上下游企业联系更加紧密的方向发 展,形成产业集群。
按照 C-V2X 标准化工作规划,结合新品研发周期及上市时间,预计到 2022 年 C-V2X 具备大规模部署的基础。而在此前,示范区、先导区的试点示范工作 会持续展开。随着 C-V2X 部署工作落地,首先将带来芯片、模组、终端设备、 管理平台、安全认证等的海量需求,同时实施能力较强的交通信息化厂商也将直 接受益。而基础设施工作建设完成之后,平台运营有望衍生出更大价值。
四维图新:公司成立于 2002 年,是中国导航地图产业的开拓者。经十余年 的创新发展,四维图新已成为导航地图、导航软件、动态交通信息、位置大数据 以及乘用车和商用车定制化车联网解决方案领域的领导者。经过多年的发展,公 司已形成高精度地图、位置大数据、高级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车规级芯片和车 联网的五位一体的业务布局,产品布局全面。
千方科技:国内智能交通龙头。公司成立于 2000 年,主营业务为智慧交通 和智慧城市,可基于 V2X 技术提供从智能车载终端及路侧设备等产品和整体解 决方案。已参与 V2X 相关标准制定,行业地位领先。 2021 年,公司通过投资 联陆智能切入网联域汽车电子业务,打通“道路网联化”与“车端网联化”的完 整车联网闭环。公司前装 ETC 产品线得到了更大规模的推广,推出具备 CAN 通 讯并符合 Autosar 标准的 ETC OBU,目前已经开始为头部整车厂批量供货。此 外,公司正在推出符合国际认证标准的、基于 UWB 超宽带技术的新一代智能进 入产品,向客户提供更安全、便捷、智能的数字钥匙产品。同时,联陆智能将持 续探索 UWB 在活体检测,近距离雷达模式,定位应用等更丰富场景拓展。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