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华夏文明,毕昇创举、振古烁今;明达理工、继往开来,远见卓识、历久弥新。”西安理工大学于1975年开设印刷机械专业,是我国最早成立印刷工程本科专业和首家获得印刷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是我国西北地区印刷包装行业高级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科研中心。然而在这些荣誉的背后却是一位已经91岁高龄的老者,他就是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工程系的知名教授——董明达,1951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系,历任西安理工大学机械系副主任、主任,中国印协理事,《中国印刷》编委,全国高等学校印刷工程类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印协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陕西省机械工业厅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85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1993年荣获第四届“毕昇印刷技术杰出成就奖”。
1951年董明达从重庆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分配在东北兵工专业学校任教,1957年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需要,调回西安机械专科学校工作。1962年,西安机械专科学校并入成立不久的陕西工业大学,他任机械系副主任。
70年代初,董明达作为“印刷机械”专业建设负责人,在当时缺乏可供借鉴经验的条件下,与筹建组的同事一起深入印刷厂、印刷设备制造厂、印刷研究所进行调查研究,组建实验室、制定教学文件、组织教材编写。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1975年开始招收我国第一届“印刷机械”专业大学生。当时他一边教书、一边总结,主编出版了《轮转型印刷机的设计与计算》,成为国内第一本有关印机设计的著作,后来被多所高校印机专业的师生和印刷设备制造厂的设计人员广泛采用,并获全国高等学校机电兵器类专业优秀教材二等奖。
80年代初,根据当时国内外印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他们提出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设置印刷技术专业的主张。在建设新专业的过程中,董明达承担了《纸张油墨印刷适性》这门课的教学工作,这对他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门课程知识密集度高,难度大,如何制定教学计划、选取合适的教材是当时面临的难题。当时日本市川家康编写的《纸张油墨印刷学》可以说是权威著作,他在查阅了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仔细研读并对书中所有的数学式子进行了推导,对书中某些观点反复在印刷适性实验机上进行实验验证,编写了国内第一本《纸张油墨的印刷适性》教材,在国内引起了较大反响。之后,又相继编写了《制版工艺学》、《计算机排版原理》、《印刷原理》、《印刷材料学》、《印刷图像质量的检测与控制》等一批教材,为设置印刷技术专业积极创造条件。
1985年斯图加特印刷大学第一次派巴里斯教授和里兹教授来西安理工大学讲学留影(左4董明达教授)
80年代德国的印刷机械工业处于世界前列,他们立足国内培养高级人才的基础,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走联合培养的道路。利用出国考查的机会与德国印刷企业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广泛的联系。通过和斯图加特印刷大学校长魏斯特教授多次商议洽谈,在1985年与该校开始了首次交流合作。通过长期的领导互访、学生互派、教师交流、科研合作,不仅深化了两校的国际合作关系,提升了西安理工大学印刷专业的教科研水平,而且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当时中国信息交流技术的基础设施,邮政及运输仍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要利用这方面的的设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同时交流语言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1985年由斯图加特寄往西安的邮件平均需要6周的时间,收到回函一般是3个月以后的事情,既浪费时间又效率低下。1985年双方协商成立了“中德印刷科学技术信息站”,由郭德先生和西安理工大学应锦春副校长分别担任负责人,董明达担任科研顾问。建立了计算机联网和先进的通讯手段,为加强两国印刷企业、科研单位的联系和为我国印刷企业提供咨询与信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建站以来,先后为中德30余个企业传递技术信息、牵线搭桥,促成了多个合作项目的实施,有效的提高了合作效率,成为中德合作项目所有工作的驱动器。
1986年西安理工大学首届代表团参观德国米勒制造厂与经理Hübscher合影(前排右2董明达教授)
1987年由董明达指导的女硕士生冯选菊到斯图加特印刷大学印刷技术专业深造学习、参与专业项目研究,并首次获得斯图加特媒介大学印刷技术专业奖学金。从1985年起,西安理工大学先后有100余名教师和科研人员去德国学习进修印刷包装专业的理论与技术。截至目前,西安理工大学与德国斯图加特印刷大学合作已有33年,是学校校际合作中最重要和最长久的合作伙伴,双方都在印刷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
进入80年代以来,西安理工大学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掀起了科研热潮,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董明达在致力于印刷教育工作的同时,也极为重视印刷领域的科研工作。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大型弧齿锥齿轮精切刀盘”、“印刷图像模糊信息理论”、“印刷图像检测与控制系统”等科研项目。其中“大型弧齿锥齿轮精切刀盘”的研制获全国机械工业科学大会重大科研成果奖。
1985年董明达提出印刷品质量的模糊评价方法,首次把模糊数学应用于印刷品质量的评价,对国际印刷品质量的评价方法提出了有效的解决途径,该成果1986年获陕西省优秀科研成果奖。并被美国印刷协会(TAGA)于1988年在芝加哥召开的第40届年会上以醒目的标题予以介绍。1988年学校成立了“印刷图像检测与控制”课题组,由董明达担任课题组组长,并提出了在我国直接进行印刷图像色度式检测法的分析与研究,解决了国际上4色印刷复制系统的不定解问题。
1987年中国代表团在斯图加特印刷大学商讨两校合作事宜(右2董明达教授)
1988年陕西机械学院开设德语课后,中国项目联合德国印刷机械生产单位举办了中国第一个关于中国印刷工业的国际性交流会,极大的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1990年董明达和刘世昌教授以及斯图加特印刷大学的GunterKamm博士、魏斯特教授共同研究了“多色印刷质量优化”项目,为学校创建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适应我国印刷工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经过长期努力,学校从1982年开始招收以攻读印刷工程为内容的硕士研究生。当时由董明达指导的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共9名,其中有2名毕业后又取得了博士学位。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西安理工大学(原陕西机械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印刷图像信息处理)”学科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1990年第一届中德印刷包装技术报告会在西安理工大学举行(前排右5董明达教授)
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注重他们责任和品格的培养。在学术人才的培养上,董明达经常说:要造就一批年轻的学术带头人,这是我们作为一个教师应有的职责,学术事业要有人一代一代传下去,他们将是学校发展的根基、学校发展的后劲。从印刷机械专业设立以来,我们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不断革新教育教学理念,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他们很多都成为了我国印刷包装行业的杰出人才,有学术带头人,也有行业精英,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其中有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魏莉,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张连章,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许文才,北人集团总经理、北人印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培武,教育部印刷包装教学指导会委员、中德印刷技术双重学历专业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第九届“毕昇印刷优秀新人奖”获得者周世生。
自董明达教授1975年创设印刷机械专业以来,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现已发展成为印刷包装与数字媒体学院,是我国西北地区印刷包装行业高级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科研中心。
董明达教授一生致力教育、追求卓越、奉献印刷的难忘事迹正是对西安理工大学“育人为本、知行统一”办学理念的秉承。西安理工大学作为我国西北地区水利水电、装备制造、印刷包装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科研中心之一,培养了近二十万名各类专门人才,其中有多位两院院士、重要党政领导和杰出企业家,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国家装备制造、水利水电、印刷包装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学校以全面提高质量为核心,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稳步提升。当前,西安理工大学正在为全面建设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获取更多校园资讯,欢迎关注“西安理工大学招生办”头条号
注:部分图文素材源于西安理工大学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