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
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发布
↓↓↓
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泰安市委关于制定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擘画未来十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重要指示要求 奋力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山东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是泰安市对标先进比学赶超、加快发展争创一流的攻坚阶段。必须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重要指示要求和省委工作部署,承压负重、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66.5亿元,年均增长5.8%,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翻一番。“三二一”现代产业结构持续巩固,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9%。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2.2%、4.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937元,年均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发展质效和人民获得感明显提升。
动能转换初见成效。坚定实施“产业兴市”战略,突出产业集群培育,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工业领军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双50强”,新动能持续增长。2020年,“四新”经济占比达到27.6%,比2017年提高8个百分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68家,是2015年的3.2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1%,比2015年提高24.2个百分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达到10家,绿色工厂17家,中国驰名商标53件,地理标志商标54件,成功创建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省级以上各类科研创新平台378个,跻身全国首批22个“科创中国”试点市。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深入实施九大改革攻坚行动,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国有企业、开发区体制机制、扩权强县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推进,率先成立全省第一家市级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场准入领域“证照通办”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探索建立“互联网+医保+医疗+医药”慢病管理新模式,被确定为全国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市。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进出口贸易往来,大力推动纺织服装、电力设备、煤矿机械等优势产能对外投资合作,岱银马来西亚工业园投入运营。“十三五”时期,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833.9亿元,年均增长8.4%,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0亿美元,年均增长14.2%。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集中打好标志性重大战役,开展污染源头防治“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深入推进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建设,全力加强泰山石保护,生态优势持续放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33.2%,PM2.5浓度比2015年下降33.3%,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达到4.95,优良天数比例较2015年改善17.4%,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66.67%,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大力实施“绿满泰安”行动,森林覆盖率达到25.8%,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复查复审,荣获“2020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荣誉称号。
城市品质明显提升。高水平编制《泰安市城乡一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2020—2035年)》,加强泰山、徂徕山、大汶河、东平湖等重要生态功能区规划管理,泰城的“山体线”“水岸线”“天际线”得到有效控制。泰城老城区加快提升改造,东部新城加速崛起,西部现代化宜居城市已具雏形,南部新城稳步推进。积极畅通城市“微循环”,擂鼓石大街、迎胜路南延等“断头路”“卡脖子路”全面贯通,梳洗河、泮河等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供水、供热、供电、污水处理等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生活垃圾分类试点顺利通过验收,供水普及率达到99.9%,污水处理率达到97.26%,泰城清洁取暖覆盖率达到86%,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深入实施精准脱贫方略,全市14.5万贫困人口提前两年全部实现稳定脱贫,东平县移民避险解困、易地扶贫搬迁、黄河滩区迁建“三大工程”取得决定性胜利。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50.4亿斤以上,泰山茶、泰山板栗、有机蔬菜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总产值达到147亿元,市级及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24家,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品牌总数达到31个,泰山茶、肥城桃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3家,新泰市入选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和先导区。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农村集中式生活垃圾处理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无害化厕所覆盖率达到90.8%,新改建“四好农村路”3700余公里,2785个行政村实现“三通”。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全力打通交通“主动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43.3亿元,新建、改建高速公路344.2公里,公路里程达到16702公里,青兰高速泰安段、济泰高速、董梁高速泰安段、京沪高速改扩建工程、新泰至台儿庄高速公路全部建成,京杭运河东平湖区段航道具备通航能力,泰安港老湖作业区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大清河航道工程顺利推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泰安二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顺利开工,新泰市光伏领跑基地一期建成并网,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313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达到44. 5%。新基建加快布局,建成开通5G基站3279个,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16个,运营充电桩达到1915个。水资源配置、防洪减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生态治理与保护等重点工程持续推进,累计完成投资115.6亿元,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66,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稳定在80%左右,全面建立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的制度体系。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建设中小学校、幼儿园1111处,全面改薄、消除“大班额”成效明显。精准落实扩大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到27.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2.1%左右。累计改造完成棚户区13.3万套,老旧小区改造4.71万户,集中整治房地产开发历史遗留问题,惠及7.5万户家庭、22万人,军地土地置换经验做法在全军得到推广,第七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岱庙广场、红门广场等一批休闲健身公园先后投入使用,泰山国际登山比赛评为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泰山国际马拉松评为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赛事,全民健身和全面健康加快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成功举办首届泰山国际文化论坛。退役军人、民族宗教、档案、史志、外事、人防、消防、地震、气象、青少年、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成绩。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法治泰安建设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制度持续完善,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妥善处置和化解安全生产、交通运输、食品药品、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矿山地质、群体性事件等重点领域风险,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实现“双下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战果,群众对信访问题解决情况满意率居全省前列。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六稳”“六保”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一系列新特征新要求,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社会生产水平持续跃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强大国内市场加速形成,发展的韧性强劲、空间广阔。
山东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区位优势明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赋予更大机遇,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产业基础雄厚,市场潜力巨大,改革红利加速释放。
我市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各种积极因素加速集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将有力推动泰安特色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在区域经济科学分工、错位发展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活力;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会经济圈等为牵引的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在泰安叠加,为我市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挑担不畏难、登山不畏险、坦途不歇脚、重压不歇肩”,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已成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这些重大机遇条件与泰安生态、区位、资源、文化等优势叠加放大,将全面推动泰安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但也要看到,我市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还面临着综合实力不够强、传统产业占比高、制造业占比低、经济外向度不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民生领域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等问题。
全市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深刻认识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在国家和全省大格局、大目标、大战略中找准定位、谋划发展,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深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为全面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开好局、起好步。
—— 必须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 必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施民心工程,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 必须坚决贯彻 新发展理念。始终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施产业兴市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 必须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新优势,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 必须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强化政策协同,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经过五年不懈奋斗,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质效大幅提升、发展活力充分释放、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治理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在新材料和装备制造、生态建设、文化旅游、高端康养、科技教育、区域交通、治理效能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努力建成产业高地、科创名地、文旅胜地、康养福地、生态绿地。
——努力构建产业高地。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5.5%左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服务业迈向更高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明显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化工等制造业集群竞争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形成一批百亿级企业,五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大幅提高。
——积极培育科创名地。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创新主体培育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建成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科教产融合深入推进,创新活力充分激发,自主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创中国”试点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
——优化提升文旅胜地。做大泰山金字招牌,文化自信充分彰显,文化形象更加鲜明,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大泰山文化旅游圈等文旅协同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山城一体、全域布局、文旅相长、宜融尽融”的文旅深度融合格局基本形成,高品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打造彰显泰山魅力的国际文旅胜地。
——着力打造康养福地。城乡公共卫生医疗体系更加健全,医疗机构布局更加完善,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能力显著提升,居民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医疗康复、养老养生、休闲健身为主体功能的健康产业链基本形成,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康体运动、保健疗养等大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基本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养老泰安•养生泰山”服务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成为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医养健康基地。
——率先建成生态绿地。全面落实《泰安市城乡一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2020—2035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垃圾分类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山水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建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泰安样板。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2035年,泰安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将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人均生产总值迈向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平安泰安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建成法治泰安、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泰安建设基本实现;对外开放深化拓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充分展示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
第三篇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第一章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第二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第三章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第四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第四篇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章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第二章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第三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四章加快数字化发展
第五章塑造一流产业生态
第五篇坚持扩大内需促进开放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第一章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
第二章促进新型消费扩容提质
第三章扩大精准高效投资
第四章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第六篇全面深化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第一章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第二章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三章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四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第七篇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第二章构建城镇协调发展体系
第三章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第四章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第八篇完善现代基础设施增强发展支撑保障能力
第一章建设智慧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
第二章打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
第三章构建绿色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第四章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第九篇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章构建现代高效农业体系
第二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三章深化农村改革
第十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
第一章推进新时代文明泰安建设
第二章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创新
第三章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四章建设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
第十一篇推动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泰安建设
第一章推动绿色清洁低碳发展
第二章持续提升环境质量
第三章加强系统修复和自然生态保护
第四章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十二篇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第一章持续增加居民收入
第二章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第三章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章办好高质量教育
第五章加快推进健康泰安建设
第六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十三篇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泰安
第一章加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第二章保障经济社会安全
第三章深化法治泰安建设
第十四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高质量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第一章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第二章凝聚砥砺奋进的强大合力
第三章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
具体内容
请长按二维码识别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