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人才百科 -

金乡工厂招聘女工(一位支教老师对金乡文化的探究与学习)

  • 人才百科
  • 2023-07-01 15:00
  • 龙泉小编

支教者视野:感悟金乡文化,共圆中国梦想

原创 刘先军

有幸参加全省“三区”人才支持教师专项计划,我和几位同事在金乡支教一年,得以近距离感知这座美丽的小城,触摸这片神奇的土地,感受这里淳厚的民风。

如今支教期满,临别之际,满满的依恋,涌上了心头;点滴的回忆,荡漾在心间。这块土地以及在上面生活的人们,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这里曾经发生的一些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感染了我。

绿色的生态水城,宜居的一方净土

和全国绝大多数县城一样,这里的市容市貌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老城区建设甚至显得有些落后。不过金乡的优点和特长,却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具备的。

在金乡的一年,我没见到过一个乞丐出现,没听说过一个被盗事件发生,没看到过一个打斗场面上演;没有雾,没有霾,没有堵车,空气质量和环境都很好,这是一个纯净纯善,保持着原始风貌,没有受到过污染的好地方。相较于大都市的灯红酒绿,嘈杂喧嚣,高强度、快节奏带来的焦灼,各种思潮泛滥带给人的迷茫,这里的生活显得如此的宁静与安详。

小城不大,但街面整洁干净,无论是早晨太阳尚未升起,还是中午烈日炎炎,每条马路边都有环卫工人在忙碌。很多重要的十字路口,都有穿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们在疏导着交通,规范着过往的行人与车辆。金乡人守秩序,有礼貌,讲诚信,说话声音不大不小,语速不快不慢,脸上写满了憨厚与朴实。你在路边随意和任何一位老乡搭讪,对方总是热情而又仔细地解答你的提问。连我教的初一的孩子们都很可爱。别看很多都是娃娃脸,他们说起本地的家乡话或者口头禅:“咋回事?”、“中!”……其“韵味”比他爹妈都正宗。有时还配合一些肢体语言,好萌!让我忍俊不禁。豪爽、地道的小山东人!

金乡是中华蒜都,还是全国重要的有机、绿色蔬菜、水果生产、出口、加工基地。有一次我想买几箱金乡大蒜带回去送人,来到城西大蒜市场靠最东头的其中一个门头,里面几十个女工在忙碌着,分拣、装箱……。一问才知门口悠闲地坐着的是老板,经过交谈,得知他是东北人,这些大蒜运往满洲里,然后出口俄罗斯。我怀疑他是不是满族人,他急忙撇清自己是汉族,反过来他问我是哪里的人。于是我们交谈起来……。没想到,我一直想说的一句话:“这里的人很实在”,居然在这里从他的口中说了出来。是呀,这里没有“坑蒙拐骗”,这里是诚信之乡。不论是到这里做生意,还是在这里学习、工作或生活,都会感觉顺心、放心、开心。

金乡的总体发展虽然远比不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但这里的城乡绿色生态环境建设却走在了全国前列,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金乡有“五河九湖”,桥多、河多、湖多、水多,有三座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总湿地面积达数万亩,人均湿地面积居全国各县市区前列。万福河、西沙河、金马河将老城区紧紧镶嵌,莱河、金济河南北穿过东城区、新城区。滨湖环城公园绕城一周,这种城市格局,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潺潺的流水,使得这座小城平添了一股灵气、一份诗意、一种神韵。河面碧波荡漾,小舟穿梭。岸边荷花飘香、芦苇摇曳,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尤其是到了周末、节假日和每天的夜晚,到处都有锻炼、娱乐、休闲的人们。

夜晚徜徉在金济河畔,四周瞭望,两岸现代化的高档住宅拔地而起,星罗棋布,灯火璀璨。壮观别致的金珠大桥,水天一色的水中倒影,五彩斑斓的霓虹灯光,尤其是漫步在水云台下:栈桥、喷泉、钟楼、水上乐园、音乐广场、环球购物中心,颇感觉像置身在我国东南部经济发达的滨海城市。沉浸在这如梦如幻的景致中,好梦想在这条河边买套房子以安享晚年。

我专门学习过金乡县历史,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当年曾隐居在老县城城东三公里处的春秋庄八年。在此期间,他写了大量的诗词。为凭吊这位文学家,我骑行导航,目的地是“春秋庄”,结果到达的是现在的新城区中心。一问才知道,这里就是“春秋社区”,早在2012年就已经全部拆迁安置完毕。可见这位大词人早在一千年前就有先见之明:这里是宜居的好地方。


最美的记忆,如画的风景

这里既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代村落,又有许多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这是一块既传统又时尚、既如诗又如画的风水宝地。从月牙闸前到奥体中心,从万福河畔到金平湖区,从明清民居到水云台边,从文峰塔下到羊山景区;不同的季节,任意的角度,你都能捕捉到最美的画面。

很多村庄都保留下来大量明清、民国等时期的古代建筑:白音阁、金典寺、注礼堂,韩氏家祠、肖家祠堂、闫氏家祠,靳楼民居、满氏民居、李氏民居、张棚四合院,苏楼、巩堂、王丕、李小楼、大孙楼等村庄,古代建筑随处可见。在羊山镇小屯村李氏民居,一大片古建筑有的完好,有的即将坍塌,虽然整体显得破旧、冷清,但还是掩盖不住昔日的辉煌。其中只有一座古老院落还有人居住,里面的主人热情地告诉我,经常有人在政府部门领导陪同下过来参观,前几年还在这里拍过抗战电影,还来过外国人。这位老乡将我引进院子、屋内,还有其他院子进行观看,我还发现了一些精美的石雕、木雕,还有一些古老陈旧的生产生活工具。好几百年的老房子居然能够保存完好到现在,真的不容易。

在卜集镇的沙窝村,我和一所古代建筑的主人攀谈,主人也不知道这座小楼存在多少年、经历多少代了,只知道一整个生产队里的人都是这所房子第一代主人的后代。据现在房子主人说,由于年代久远,整座小楼不知不觉下沉了一米多,原来地上一层窗户早已沉入地下,现在的窗户是往上重新开凿安装的。房子的主人说,这样的房子很养人,冬暖夏凉。

这些老房子承载多少记忆,见证多少人事,经历多少沧桑。让我不花一分钱、没有时间限制,就能如此近距离的感知、欣赏、研究这些承载着历史与艺术、科学与人文的古代文物,这是我所始料未及的。在这里我找到了最美的乡村记忆。行驶在乡间的小路上,欣赏着自然、古朴、优美的田园风光,仿佛穿过时光隧道,我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从前,一幅幅农耕文明的场景在我眼前浮现……

金乡的生态乡村、旅游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也很有名。城南有全省最大的葡萄种植基地,还有火龙果等其他水果采摘园。城北的胡集镇是远近闻名的“白梨瓜之乡”。游览城西张翟村的高档别墅群,让我感觉仿佛置身江浙一带最富庶的农村。参观王丕村民俗博物馆,让我惊叹一个小小的村子就能创办如此规模、如此档次的文化设施。

城南在桃园,看到村子里的桃花树和其他自然环境建设,我忽然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看到村内公园里老人们和儿童们的嬉戏,自然想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也想到了我去世的父母,如果他们生前也能享受这样优美的环境该多好啊!

驻足王小山村中,石头小屋、苹果驿站、山水园林、百年皂角树、乡村大舞台,让人流连。……真的感觉这里的乡村美如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金乡是全国著名的“长寿之乡”,我专门查过相关统计数据,全县居民平均寿命比全国平均数高出5岁,比山东省平均数高出3岁。有一次,我和文峰中学的新同事、老家马庙镇杨楼村的付福老师谈起此事,他说他老家所在生产队很多老人都90多岁了,光他家门口9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好几个。我也是农村出身,这样的现象在我老家及邻村,都是绝无仅有的。我说付老师你是老师,条件比以前更好,懂得又多,将来你比他们更长寿。他顿时仰面大笑,喜悦的光芒从他的眼镜片底下射了出来。

在金乡一年,我自然没少享用四大金谷之首的马庙金谷。自然还记得第一次带回家,熬成的小米粥,黄黄的、黏黏的、稠稠的,尤其是表皮亮亮的、厚厚的那层米油,让我感觉那应该是极富营养的东西。曾经先后带回几袋送给亲朋好友,每次我都神秘兮兮地告诉对方:这可是康熙皇帝、尼克松总统、周恩来总理等顶级名人曾经享用、称赞过的小米呀。对方自然都是笑吟吟地,嘴里说着不要不要、你自己留着吧,双手却毫不犹豫地伸过来从我手里拿去。

大街上随处可见的“烧羊肉”50元一斤,而80公里路以外的我的家乡80元以上。这里的烧羊肉肉质鲜嫩,煮得烂且透,即使是八九十岁的老年人也能嚼得动。感觉这是我第一次吃到的最易咀嚼、最好消化的羊肉。曾经带回来让家人品尝,获得啧啧称赞。

在金乡,我喜欢上了大蒜这种好东西。在此之前我几乎不吃大蒜,一是因为不喜欢那种怪怪的味道,二是觉得太辣,不好玩。而金乡大蒜,肉粘、水多、辣味适中、口味纯正,富含微量元素硒等。不仅没有外地大蒜的那种怪味,反而醇厚、香甜,一吃就上瘾。因为金乡大蒜的名气和它本身的诸多优点,让我在这里学会并习惯了每餐饭无论吃什么,都要配合着吃几瓣大蒜。感觉这是最好的佐料,也是最好的养生保健习惯。

金乡“卖粥”的也很多。有一次我拿出一元硬币,老乡打给我一大袋塑料袋粥,估计得1000多毫升,回到宿舍,光喝粥就让我喝饱了。这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在其他很多地方是不曾遇到的,的确价廉又物美。听买粥的师傅讲,金乡的“粥”是由小米、黄豆做成的。头天下午就要用水泡软小米,磨成米糊。夜里还要把泡好的黄豆打成豆浆,熬好豆汁。等等,工序复杂。熬好的粥白中略带黄色,稀稠适当,有异香,喝到嘴里爽滑细糯,早上喝上一碗,一上午不口渴。这位老师傅很健谈,他告诉我:喝粥有讲究,一碗粥端上来,不能马上就喝,因为会烫嘴。要等粥稍微凉一凉,等上面结一层粥皮,再喝又香又不烫嘴。要转着圈儿喝,手腕一转,嘴一吸,“呼噜呼噜”,一碗粥很快就进肚了。黄豆、小米两种原料配合在一起,使得粥极富营养,老少皆宜。

金乡铁杆山药,外表圆圆的、长长的,顶端粗、下端细,表皮分布着均匀、好看、颗粒状凸起的斑点,这种斑点摸起来颇有手感。通体长着毛茸茸的细毛。削掉皮,煮着吃,第一次吃的时候,感觉即使没有牙齿,仅靠口腔与舌头间的挤压也能将山药挤碎、压碎,从而十分顺利地抿进口内,很适合没有牙齿的老年人。白嫩、绵软、醇厚、细腻,极富口感,从内到外品相极佳。总之感觉妙不可言,这第一次吃的时候感觉始终忘不掉。

金乡水源充足,土质疏松,土壤肥沃,呈弱碱性,各种微量元素含量高、含量全。易开垦,尤其适宜根系作物生长。所以才出产一系列如此优质的农产品。大蒜是最佳的养生和抗癌、防癌食品,羊肉、铁杆山药、红花斑山药、马庙金谷等都是最佳的天然补品。这里还是很多重要的水果蔬菜产地,几乎没有污染的企业,数万亩的绿色湿地,更使这里成了最佳的生态宜居福地。金乡人普遍健康长寿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假如这里的极个别同事也许会羡慕我们那里的所谓“高工资”,我却很不以为然。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宁愿不要那高于这里的工资,而选择到这里生活。


勿忘国耻,牢记历史

我是历史老师出身,自然一定前去探访苏楼惨案、鸡黍惨案等发生地。

在苏楼村东头,我和一位本村80多岁的老人攀谈了一个多小时,老人本家族的三个兄长都在那场惨案中罹难。日本鬼子将四十多个村民都集中在村西一个院子里,然后一个个拉出来像牛羊一样屠杀。当年集中屠杀村民的那所院子的主人今年84岁,碰巧我去的那天这位老人刚去世没几天。我无法前去查看。据老人回忆,惨案发生那天这位刚满4岁的小主人,被家人提前抱走逃跑,才避开了那场劫难。老人告诉我,这里经常有人过来探访、询问。前几年,当年参与屠杀的个别日军专门提出想到苏楼村里探望、道歉、谢罪。为防止再次勾起村民们的愤怒与仇恨,当面向前来谢罪的这些当年日本兵报仇雪恨,从而酿成严重的意外事件,县委领导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老人最后对我说:“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还提这些干嘛”。我想也许是老人不想再触及那令人伤心痛苦的往事。

我的心情好沉痛,在苏楼村发生惨案的那条街上,我来回走了好几趟,并把街北的几所老房子拍了下来。我无法想象当年发生在这条街上的暴行是何等的残忍?当时被屠杀的以及他们的亲人该是何等的痛苦和绝望?这些恶魔为何如何穷凶极恶,灭绝人性?

日军在金乡制造了多起惨案,对金乡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每次看到村民们的朴实、勤劳的面孔,我就从内心里切齿痛苦小日本:面对这些善良、淳朴,而又手无寸铁的农民,你们为何如此残忍?你们怎么下得了手?祖祖辈辈生活在自己土地上的农民,何罪之有?何至于命运如此悲惨?

我是文史爱好者,自然少不了经常询问同一办公室里的同事高连标老师。他告诉我:他的姑爷爷(姓崔,我姑且称之为崔前辈,是革命烈士。多少年了,没有人再想起他、提起他。更不记得他的名字了,只知道他祖居金乡县城奎星湖南岸)是共产党的地下党员,后来被日本鬼子及其汉奸杀害。高老师的父亲第一次收尸,夜里在掩埋很浅的层层叠叠的死人尸体堆里,扒一个不是又扒一个不是,找了半天都没有找到。回去后,高老师的姑奶奶告诉他父亲,崔前辈穿的什么样的衣服。次日的晚上,高老师的父亲果然根据尸体上的衣服终于找到了崔前辈,并背了回来,掩埋在叫山里庙的地方。由于没有后代子嗣,坟墓早就没有了踪迹。据高老师转述他父亲回忆,崔前辈曾夜里偷偷炸开日伪军监狱墙营救被捕的共产党的干部。直到解放后,当年这些被营救出的老革命、老同志,如省级领导秦和珍等,他们给济宁市组织部门写信证明,才追认崔前辈为革命烈士。

高老师的父亲也曾为党做过很多事情,通过上文被杀的崔前辈亲戚关系为党组织传递信息;以货郎的身份,把军鞋等物品偷偷送给共产党的部队。后来国民党以及还乡团重返金乡后,一位本村本家和另一位本村韩姓党的地下工作者曾找高老师的父亲商议,准备逃离家乡外出躲避。结果这两位党的地下工作者,在马庙不幸被还乡团抓住,被人指认识破身份后,两人被活埋在鱼山叫石店的地方。随后消息就传到了村子里,高老师的父亲因为前往其他地方幸免于难。这两位烈士中和高老师是本家的那位没有子嗣,其遗孀活到100多岁,由远房的一个侄子送终。像这些没有后代子嗣,早已被人们遗忘,为祖国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无名革命烈士,金乡肯定还有很多。

为了核实历史真相,高老师专门多次向自己九十多岁高龄的老母亲重新求证。在与高老师的交谈中,他向我转述他父亲经常告诉他寻找烈士尸首的那句话:“扒一个不是,又扒一个不是”。尤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多么让人痛惜。对于我们民族曾经的苦难,现在身边的年轻人我不知道真正了解清楚的有多少?

在鲁西南战役纪念馆,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一组组数据,一段段当年羊山战役惨烈场面的回忆,尤其是金乡人民以各种方式支持人民军队作战的故事,还有墓碑上一个个金乡烈士的名字,无不让我对当年的那段岁月感慨万千,对这片热土上的人民肃然起敬。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金乡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共和国鲜红的旗帜上,同样也是用金乡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我们应该永远不能忘记,我们要永远继承烈士的革命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建设美丽、富庶、幸福的新金乡,共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的中国梦。

物华天宝,英雄辈出

金乡人杰地灵,名人荟萃。我专门查了金乡县志:汉初名将彭越,“建安七子”之首王粲,不畏强暴的张俭,“智比诸葛”的满宠,魏晋玄学的主要开创者王弼,众多的郗氏家族成员,《三十六计》的作者檀道济,抗倭名将李燧,天下清官杨挺高等等。群星灿烂,不一而足。

我前往三十六计的作者檀道济的家乡檀庄,领略孕育这位军事奇才村庄的独特风水。随后往北经过高墙村,绕过该村北再往东就进入了白垞村。我从村西进入,在村内转了几圈,主观上拐向正西方向时,忽然感觉太阳从我背后头顶正上方照射下来,此时已经是中午接近11点钟了。“咋回事?”,我有些“发毛”,赶紧掏出手机,点击导航,匆匆逃离当年辽军在这里设下的抵抗穆桂英的“天门阵”。看来,虽然已过千年,这个“天门阵”的“阵尾”依然魔力犹存。

我到羊山镇满庄,看看“清忠俭约”三国时魏国名将满宠的后代长得都是什么样子,从而推断满宠的模样。到羊山镇柳园村贞姑庙,探寻元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故事的发生地……因为斗转星移,物是人非,问过几位老乡,大多都不十分清楚。但鲜活的历史,毕竟在这片土地上曾经上演过。

重新阅读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其中的一篇小说《范巨卿鸡黍生死交》以后。周末一大早,我骑车导航前往这篇故事中主角范式所在的鸡黍村,探访二贤祠。二贤寺这座古建筑已没有了踪影,让我不免有些遗憾。我只好围绕范式曾经生活过的村子走了几圈,但我也没有找寻到冯梦龙这篇小说中描绘的景象或者其他有关的任何蛛丝马迹。我只好把镇政府门前两边三十多首古代与范式“鸡黍之约”有关的诗词拍照。回来后我整理出来,逐一阅读、品味,同时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范式的故事,并且推荐给学生,以传承、弘扬金乡人的诚信美德。感觉这应该是很好的乡土教材。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我,对王杰的事迹自然不陌生。金乡是英雄王杰的故里,两次瞻仰烈士纪念馆。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一桩桩事例,如此近距离地感受英雄的事迹和精神,内心冲击感极为强烈:为英雄的气概所震撼,为英雄的人格所折服,为金乡的人民而自豪。两次走出王杰纪念馆,我的眼睛都是湿润的。

计算机教学应该是引人乡土教材,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好载体。我让学生以“金乡的历史名人”为主题,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同学们第一个想到的居然是影视新秀金乡人——靳东,没有一个同学想到王杰。看来现在的学生更喜欢“小鲜肉”、青春偶像。外表和内涵,时尚和崇高,在当今学生们内心天平里几乎全部向前者倾斜,这不能不引起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警觉。

青少年喜欢光鲜亮丽的青春偶像,可以理解,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的军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我们的民族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高尚品格,却是永远不能遗忘的,更是应该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光大。

好在无论古今,金乡从来不乏这些英雄人物。2006年8月被金乡团县委授予“王杰式见义勇为好少年”称号,肖云镇店子村15岁少年李目辉。2014年去世,年仅40岁,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用生命诠释忠诚与担当,齐鲁时代楷模我县优秀纪检干部陈新宁等等。

金乡人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质朴、善良与勤劳。英雄的土地、厚重的历史、绵延的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金乡的历史正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值得我学习与珍藏。

一年的学习交流是短暂的,但在此我获得的人生感悟是深刻的,思想上的收获是无价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感召着我,激励着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rencai/49450.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