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人才百科 -

五台山招聘和尚标准(不交税不服役)

  • 人才百科
  • 2023-04-21 10:30
  • 龙泉小编

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以后,为了躲避官府的追缉,被金翠莲的丈夫赵员外送上五台山削发为僧。

《水浒传》中的这个情节让我非常费解:为什么当和尚就能躲过大宋律法的制裁?为什么智真长老胆子这么大,敢收留一个在逃的杀人犯呢?

再回去认真看看,原来赵员外是这样说的:

“我曾许愿剃度一僧在寺里,已买下一道五花度牒,只是不曾有个心腹之人,了却心愿。”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说是这个“五花度牒”发挥了作用?度牒又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有了度牒,鲁达就能顺利出家呢?

五台山招聘和尚标准(不交税不服役)

鲁提辖打死镇关西后畏罪潜逃

度牒是出家人的身份证件,凭证享受官府特许的权利

古代政府,倘若财政吃紧,那么解决之道无非是两个:开源和节流

节流意味着要削减大量预算,压缩吃皇粮的人的待遇,比如晚明崇祯裁撤驿站,有个小驿卒因此失业,他叫李自成

开源意味着要增加财政收入来源,不太高明的封建统治者,选择增加百姓的赋税,以此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然而却极容易导致民怨沸腾,百姓揭竿而起。

相比之下,让普通老百姓不那么反感的开源手段,比如出售度牒,就成为了许多王朝的封建政府的生财之道。

五台山招聘和尚标准(不交税不服役)

一张民国时期的度牒

度牒是出家人的身份证,也是享受特殊权利的凭证。北周时期,曾有史料记载朝廷曾经

这里说的“牒”应该就是一种证明僧侣身份的官方证件,有了它,这些和尚就能够享受朝廷特许的权利——免除差役。

到了唐朝,朝廷更是设置了专门的机构,用来管理宗教人士的户籍,发给专门的度牒以为凭证。北宋时期的度牒是纸质的证件,而南宋时期一度改用绢布,再往后的朝代纸质度牒最为普遍。

在古代,老百姓除了要把耕种所得交出一部分作为朝廷的赋税,平时还要被摊派徭役,为一些官府的项目免费出力。

僧人、道士这些宗教人士,之所以和寻常百姓不一样,不是因为他们遁入空门,更不是因为他们不食五谷,而是因为他们从事宗教活动,享受官府给予的特权,无需再缴赋税,也不必服徭役。

因为享受着不需缴税不必服役的特权,寺庙之下往往是庄园广陌,田地无数。为什么呢?因为免税的特权在,寺庙的土地既有香客信众赠予的,还有地主豪绅挂靠在寺庙名下的。

五台山招聘和尚标准(不交税不服役)

皮定均中将

根据1960年《铁流千里》一书的记载,抗战时期的少林寺,实质上就是河南嵩山地区最大的地主,皮定均将军曾亲自去联络,希望团结他们抗日,还遭到了人身威胁。

做个出家人,不必躬身劳作,只要埋头念经,就能衣食无忧,这哪是寺庙啊,这分明是一步到位快进到养老院啊!

自然而然地,许多百姓为了享受此种特权,纷纷剃度出家。在荒年饥岁的时节,这种情况尤其严重。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都因为吃不上饭了,干脆出家当了和尚。就这样,僧道之人的队伍愈发庞大。

试想一下,假如你是个封建皇帝,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你的纵情享乐全赖百姓,可他们全挤破了头要遁入空门,从此既不纳粮,也不再为你大兴土木出苦力,你是否会龙颜大怒呢?更有朝廷勋贵,将自己的田地庄园隐匿在寺庙名下,地方豪强也上行下效,国库收入锐减,你气不气呢?

有意思的是,古代封建帝王当中,崇尚佛道的不少,但鼓励自己的臣民去出家的却少之又少。他们也不傻,多一个僧道之人,就少了一个劳动力,老百姓可不准随便出家!

五台山招聘和尚标准(不交税不服役)

梁武帝萧衍曾发起灭佛运动

因而历史上发生的许多次灭佛运动,以及强令佛道之人还俗的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度牒,是古代政府对僧道之人的官方认证,凭证出家,否则就算剃了头穿了僧袍,照样还得交税服役。

这便是古代统治者的高明之处,通过掌握认证出家人身份的权力,就能对出家人群体的数量进行有效的调控。

正是因为出家不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了,度牒瞬间具有了经济价值。小小一张纸,在封建社会的买与卖之中,逐渐从个人行为发展成了国家行为。

五台山招聘和尚标准(不交税不服役)

明朝正德年间签发的一张度牒

度牒买卖成为生财之道,苏轼岳飞都用过这招

其实,官方出面发售度牒这事儿,唐朝天宝年间的宰相杨国忠就干过。他派出御史崔众,在河东收钱派发度牒,不到一个月就捞了百万钱。

这个法子是不是杨国忠原创咱不知道,但是后面各地的节度使都有样学样。譬如徐州节度使王智兴,他就设置了一个僧坛,专门给相当和尚的人剃度。这边上去剃光头,那边一手交钱,一手拿度牒,连法事都省了,可谓敷衍到了极点。

要说贩卖度牒这事儿被摆上台面,甚至文武百官都觉得是个常规操作,那还得看大宋朝。

五台山招聘和尚标准(不交税不服役)

宋朝皇帝剧照

在宋朝,朝廷特许出售度牒,已经是一种可以熟练运用的财政手段了。度牒不但被官府用来筹措资金,甚至有时候文官武将奉旨办事没有钱,朝廷干脆钱都不发了,发几张度牒你们自己卖吧,卖多卖少各凭本事。总结起来一句话,赵官家要钱没有,牒子多得是!

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力推变法,陕西那边要推行王安石的青苗法,给青黄不接的农民低息贷款。但是官府银根紧缩拿不出本金来,于是奏请朝廷发点度牒卖了筹钱。这事儿不但被王安石表扬了,而且很快各地官员都效法起来。

五台山招聘和尚标准(不交税不服役)

西湖苏堤

苏轼当年在杭州,要修缮西湖,这个工程量可不算小,但一时半会筹不到那么多钱。于是苏轼给朝廷上了个名叫《乞降度牒开西湖状》的折子。朝廷很大方,给苏大人批了一百张度牒。很快,度牒销售一空,修西湖的钱也攒够了。

北宋末年,为了对西夏的战事考虑,宋徽宗大笔一挥,给前线批了三万张度牒,作为军费。三万张度牒卖完之后相当于多少钱呢?这个不太好估计。但是到了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犒赏打仗有功的岳家军,有一回没怎么掏钱,而是赏赐了岳飞二百张度牒

岳飞

所以,在有宋一朝,哪怕是苏轼、岳飞这样的贤臣干将,都免不了要出去卖牒子换钱花。《水浒传》虽然成书于元明之际,但是对宋朝买度牒的事儿还原得倒很真实。

鲁达背负命案在逃,赵员外打包票能让他上五台山当和尚,智真长老敢收留这样一个杀人犯,全因为赵员外买好一张空度牒,鲁达把名字信息一填,就能重获新生,用新的合法身份和过去的杀人犯鲁达彻底说拜拜。当然后来又犯事儿了,通缉的级别越来越高,那换多少张牒子也没辙了。

武松

武松血溅鸳鸯楼之后,在菜园子张青和母夜叉孙二娘处得到了一套装备,装扮成头陀模样,躲过了沿途的官府盘查搜捕,靠的不只是那个倒霉头陀的行头,还有他的证件——度牒。

从苏轼用一百张度牒就能启动西湖修缮工程来看,这赵员外买度牒,显然是下了血本,要剃度心腹之人出家的心愿,属实是有点真诚!

五台山招聘和尚标准(不交税不服役)

武松和鲁达

匠籍制度束缚人身自由,购买度牒或可脱离苦海

古代封建政府对手工业者编户造册专门管理,称作匠籍。元朝时期的匠籍制度最为严苛,分给官僚系统的匠人是官匠户,分到军队中的是军匠户。这些匠户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地位低下,世世代代只能干同样的职业,不准改换职业,也不得跳出匠籍,至于科举考试,也只有梦里想想了,根本没有考试资格。

明朝建立以后,大体延续了匠籍制度,不过采取轮班的方法,除了定期给朝廷服役,被白嫖劳动力,剩下的时间允许自己生产出售小商品,相比于元代那种彻底的禁锢,明朝的手工业者有了半自由的身份。

五台山招聘和尚标准(不交税不服役)

匠籍制度

洪武初年,许多匠籍人家为了摆脱身份,逃避官府的盘剥,选择出家为僧。按理说,你老朱也曾经是个和尚,别人当和尚你不说鼓励,起码也不能反对吧?哪想到朱元璋根本不答应,下令禁止女性出家为尼,禁止二十岁以上的男子出家,禁止原先是匠户的人出家。

朱元璋死了,朱棣靖难上来了,结果这位比他爹爹还狠,直接规定了全国僧人的数目限制在36000人左右。想出家还得通过官府设立的机构的考核,合格的才能发放度牒,取得合法的出家人身份。

如此一来,那些近乎于文盲的平民百姓几乎无法通过考核,要想当和尚,难度瞬间抬升到了地狱级。有人问,你朱棣把和尚数量限定死了,那么度牒的数量也跟着限定了,怎么的,老朱家不靠度牒捞钱了吗?

天下初定,当然缺钱,朱棣又要迁都又要北伐的,还要派人下西洋,哪件事不花钱呢?既然缺钱,买度牒可是好办法呀,为何不继承前朝的做法?

朱棣剧照

明朝以前的朝代,摊派在百姓头上的赋税看着不少,但最后落到国库里的却不多,都被官僚层层截胡。既然收不上来多少,那干脆就肆意出售度牒,猛地捞一笔。卖度牒的钱进了朝廷腰包,因为度牒损失的税收,疼在各级官员身上,反正本来也没指望能收多少上来。这逻辑,属于是破罐子破摔了。

可是明朝不一样,造了鱼鳞册,清查天下户口和田产,再加上老朱严刑峻法整顿吏治,明朝的税收渠道非常有效。更绝的是,度牒在前朝泛滥成灾,许多人借此游离于赋税体系之外,老朱家干脆把僧道之人也给编入民户,也需要纳赋税、服徭役,不服徭役那就交钱。

如此一来,度牒近乎于回归了它作为身份证明的原始功能,度牒持有者能够享受到的特权所剩无几。

五台山招聘和尚标准(不交税不服役)

道士剧照

那么是否意味着,明朝时期就没多少人买度牒呢?非也,度牒还是有市场的,尤其是匠户这个特殊群体。

正如上文所说的,他们因为匠籍制度被束缚死了,除非社会剧烈动荡,否则就得按照这个规矩世世代代受苦。到了后来,明朝也开始卖度牒的时候,积极性最高的就是他们这拨人。

他们耗尽积蓄,从此脱离匠籍,皈依佛门,不再沾染荤腥,不再享受男女情爱,甚至要付出的代价是青灯古佛终老一生,没有后代。

这些代价你愿意付吗?不少人是愿意的,也从侧面反映出,明朝某些时期,百姓生活之艰难,苛政压迫之下,即便当和尚也没有什么特权,但总比一辈子当匠人轻松得多。

清朝顺治二年,饱受诟病的匠籍制度终于宣告废除。雍正时期,摊丁入亩的国策,使得原先的人头税被摊入土地税中,地多的人多交税,地少的人少交税,没有地的人也不必因为繁重的人头税而背井离乡成为流民了。

再加上之前康熙定下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以及后来美洲高产作物的引入,老百姓通过购买度牒躲避徭役赋税的动机也就没有那么强烈了,度牒在清朝也不再像其他朝代那样,被当成财政工具一般运用。

五台山招聘和尚标准(不交税不服役)

清朝皇帝剧照

到了乾隆年间,度牒制度也就慢慢式微,最终被废除。

有人说不对啊,为啥古玩摊子上还看见一些晚清民国的和尚度牒呢?其实度牒一直都在,出家人总要有证明身份的东西吧!废除度牒制度,指的是官府不再对和尚剃度出家进行考核,也不会签发官方认证的度牒。等于是录取和尚的考试权力下放到各个寺院,在哪剃度的,哪家寺庙就负责给你开证明,因此通常叫做戒牒。

民国时还有一些颇有名望的佛教人士,认为自度牒制度废除以来,一般寺庙都能帮人剃度,导致了和尚群体素质的下降。

五台山招聘和尚标准(不交税不服役)

伪满时期的一张戒牒

买卖度牒背后的经济逻辑

中国古代因度牒制度而风行数百年的买卖度牒行为,颇有些类似于西方国家率先开始发行的国债。

最早的国债应该出现于十三、十四世纪的威尼斯。为了筹集同热那亚开战所需要的军费,威尼斯发行了国债。早期的国债主要是国王本人或者代表,向商人或者富豪借贷,许诺战争胜利以后连本带利地偿还。

能不能借到钱,同国王的个人信誉以及借贷者对他战争行为胜率的预估有很大关系。后来的国债,发行权力慢慢归属于议会,面向全体国民。

唐宋元明清以来的度牒买卖行为,多少有点百姓向朝廷购买国债的意思。

朝廷用他的政权信誉,为度牒背书,度牒某种意义上就从宗教人士的身份证明变成了一种债券。通过度牒,朝廷从百姓那里得到一笔数目不小的本金,并许诺今后通过免征税收徭役的形式进行偿还。

五台山招聘和尚标准(不交税不服役)

和尚剧照

除去那些确实是一心要遁入空门的人,其他老百姓想想自己的预期寿命,然后用剩下的阳寿乘以每年大概要给国家缴纳的赋税和徭役,很容易就能算出来,买一张度牒到底划算不划算。

相比于近代西方国家的那种原始形式的“国债”,如果国王的人品不值钱,亦或者他发动的战争战败了,兴许国王都没了。人死债消,手握“国债”的债权人可就傻眼了,投资的风险颇大。

而买度牒风险就小多了。像唐宋元明清这些朝代,最次的元朝,国祚也有89年,只要不改朝换代,那么度牒的免税特权就能持续下去。在医疗水平和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平均寿命三五十岁,花一笔钱免除半个世纪的徭役赋税,似乎还是很值得的。

当然了,风险也是有的,除了改朝换代,还可能出现那么一两个主张灭佛的皇帝,强令你还俗,要是遇见朱元璋那样的就更不妙了,度牒附带的的特权直接给你取消了。

五台山招聘和尚标准(不交税不服役)

两宋时期国防开支巨大

两宋时期虽然经济发达,但是财政其实很紧张。因为冗官冗兵和冗员的问题,加之国防压力巨大,还得给西夏等异族政权岁币,因而宋朝的度牒买卖反而最为盛行。

做一个不太严谨的计算:宋徽宗时候的粮价约是每石2贯,那时候的一石相当于如今的150斤左右。根据史料记载,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张度牒的售价是220贯,即110石粮食,足足一万六千五百斤。

当然了,价格不是固定的,度牒的价格与朝廷批准出售的数目、朝廷财政的紧张程度等等因素有关。

简言之,度牒的价格如果一路暴涨,那么说明要么度牒数量稀缺,要么就是朝廷的财政收入很紧张了,因此指望着靠出售度牒狠捞一笔。

五台山招聘和尚标准(不交税不服役)

剃度仪式

假如度牒的价格水涨船高,但老百姓的购买热情依旧高涨,这不是说明他们有钱没地儿花,而是反映出来,他们对未来的生活中赋税徭役负担的悲观预期。

在我看来,出售度牒其实和卖官鬻爵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后者危害性更大,前者危害性稍小一些罢了。出售度牒能够解决朝廷的燃眉之急,但实际上是在花朝廷未来的钱,绝非长久之计,更可能走上饮鸩止渴的不归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rencai/8285.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