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发展,免不了起起伏伏,但对某些行业来讲,这一起一伏就是几十年的光阴。
东北地区,曾经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聚集着大量优秀的机床企业。
但在改革开放后,他们也陷入了困境,在猛烈的市场经济冲击下,他们要如何度过难关。
沈阳机床正是那个年代,为了应对市场经济冲击,而诞生的产物,几家亏损的企业联手,意图寻找一线生机。
在连续多年的亏损之后,沈阳机床曾经一度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但随之而来的,却又是连年的亏损。
1993年,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第三机床厂、中捷友谊厂等四家机床企业,联合成立了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
即使在有"中国机床之乡"美誉的沈阳,这几家也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而其中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第三机床厂,更是被誉为新中国机床行业的“十八罗汉”。
按理来说,背靠如此优越的资源,沈阳机床本该大有作为,但事实恰恰相反,在沈阳机床成立的最初十年,面对的是不断萎缩的市场份额和连年的亏损。
其实沈阳机床成立之初,根本不是什么强强联手,而是抱团取暖。
自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外国机床涌入中国市场,相比之下德国、日本等国家制造的机床,虽然价格更高,但是性能也更为优越,性价比远超国产机床。
面对不断被蚕食的市场份额,国内机床行业几乎毫无招架之力,迫不得已之下只能选择“联手御敌”。
不过由于缺乏拳头产品,沈阳机床的日子并不好过,从1993年到2002年,沈阳机床及其下属企业,只能通过裁员艰难度日。
雇员规模不足鼎盛时期的40%,在岗人员从2.7万人缩减到了不足1.1万人。
但即使如此,沈阳机床依旧看不到任何希望,直到2002年,关锡友接任沈阳机床总经理,一切才开始发生改变。
作为工程师,关锡友清楚地知道,沈阳机床的产品在行业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在他看来,沈阳机床之所以连年亏损,不是因为产品不够优秀,或者销量不够理想,而是因为除了机床业务外,沈阳机床还经营着许多与机床并不相关的其它业务。
而这些“冗余”的业务,才是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
在剥离了除机床制造外的其它业务后,沈阳机床果然在当年就实现了盈利,沈阳机床沉寂多年的技术沉淀,终于在当年开始显露头角。
其实,国产机床并非想象得那么不堪,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相比德国、日本这样传统的老牌工业国家稍有逊色。
但技术上的落后可以用更低的售价弥补,凭着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沈阳机床的规模,一度冲刺到了世界机床行业的前列。
在扭亏为盈后,沈阳机床马不停蹄地开启了扩张之路,先后并购了多家国内外的机床企业,一路高歌猛进,销售额也节节攀升。
沈阳机床是幸运的,因为从2001年起,中国机床的市场规模就在持续增长,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机床行业的黄金十年,沈阳机床的扩张几乎与市场增长同步。
2011年,沈阳机床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经过十年的奋斗,沈阳机床终于以180亿元的年销售额,成为了全球机床行业的第一。
但谁也不会想到,仅仅一年之后,沈阳机床又一次陷入了亏损状态,而这一切又与关锡友的梦想联系在了一起。
关锡友一直十分关注产品本身,这对科技企业来说无可厚非,毕竟只靠打价格战,对市场、对同行、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而言,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在沈阳机床的扩张过程中,关锡友最看重的,就是新机床的研发与制造。
早在2007年,关锡友就决定涉足一个全新的领域——智能机床,为此他还专程去拜访了自己的众多校友,最终组建出了一支专业的研发团队,专门负责智能机床的研发工作。
2012年,沈阳机床的i5数控机床成功问世,但这台历时五年,耗资11.5亿元的机床,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i5数控机床,虽然在数控系统上有很大的进步,但加工精度却并不理想,而加工精度才是衡量机床性能的重要标准,在业内人士看来,沈阳机床的行为,无异于是舍本逐末。
也正因如此,i5数控机床上市以后,并没有引起市场的强烈反响,而关锡友为了推广新机床,竟然也开创性的提出了“共享机床”的概念。
以租代买,直接让工厂零成本使用机床,只按使用时间收取一定费用。
不过现实是残酷的,虽然关锡友愿意等,但是银行贷款不能等,此前为了支付高昂的研发费用,沈阳机床申请了大量的短期贷款。
如果市场反响良好,沈阳机床不会出现债务问题,但问题是2012年开始,机床市场进入下行期,沈阳机床收入骤减,而“共享机床”的销售方式,让本不宽裕的流动资金,雪上加霜。
在关锡友的奔走下,2012年沈阳机床的亏损,被控制在1763.46万元,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i5数控机床前期巨大的研发投入,让本就利润微薄的沈阳机床,深陷债务泥潭,接下来就是连续7年的亏损。
这一次关锡友没能力挽狂澜,只能在2017年黯然退场,而无力偿还183亿巨额债务的沈阳机床,也终于在2019年进入了司法重整阶段。
作为一家国企,沈阳机床在考虑经济效益之外,还肩负着中国机床行业发展的重任,在进入破产重整以后,得到了国资委的援助,沈阳机床也摇身一变,从国企变为了央企。
虽然业内外对i5数控机床的问世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沈阳机床的破产,是因为将大部分的盈利,用到了研发上面,甚至不惜贷款搞研发。
相比于一些热衷于金融事业的“科技公司”,沈阳机床显得十分纯粹,但也正是这份纯粹让沈阳机床万劫不复。
科研本没有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核心技术,更何况是机床这样的工业母机,但我们又是否能成为这样的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却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