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人才百科 -

木棉说(阿富汗第一女导演求救信疯传)

  • 人才百科
  • 2024-01-01 19:00
  • 龙泉小编

有生之年,我们看到这样一幅幅画面:


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机场外。


女人们人头攒动,争抢着翻墙进入机场。



民众不惜危险,攀爬追赶一辆离开阿富汗的飞机。



7月大的女婴,因为机场混乱与父母失散。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因为阿富汗国内发生了战乱。


没错,和平年代,有些国家竟还在发生战乱。


就在前两天,《观察者网》还发布了一条新闻——


阿富汗著名女导演萨赫热·卡里米,在街头疾呼大家避难。



之前,卡里米的一封求助信也在全国疯传,受到网友们的广泛关注。


从她声泪俱下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女性即将遭受的“厄运”:


女人没有穿衣自由,没有读书的机会;


男女关系极其不平等,女性地位低下;


文学、艺术、媒体都将消失在这个国家……


(向下滑动查看)


你可能会说,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这样说是没错。


但是,如果你了解过卡里米的故事,就知道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的一切,有多么来之不易……




萨赫热·卡里米,36岁,是阿富汗电影公司史上第一位女性主席。


虽然自己的家乡在阿富汗,但她从小到大一直是难民。


出生时,她是伊朗的难民。


求学时,她又是欧洲的难民。


要知道,身处战乱的孩子,几乎很难接触到良好的教育。



可卡里米却很幸运。


因为她的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她也受益于此。


小时候,父母为了让其接受系统教育,举家搬迁到伊朗。


15岁的卡里米,也在这座城市与电影结下缘分。


小小年纪,就参演了两部电影。


自那以后,她对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7岁那年,她为了深入学习,只身前往欧洲斯洛伐克求学。


当她选择电影行业时,所有人反对她:


学电影有什么用啊?又不能赚钱。


可她偏偏不听。


自己就是喜爱电影,就是想要从事电影行业。


可是,因为语言和文化不同,她必须学习斯洛伐克语,才能听懂教学。


既然做出了决定,卡里米也没有向这些难题低头。


该学语言学语言,该了解文化了解文化。


就这样,从大学一直读到了博士。


求学十余年里,她也拍摄了30多部影像短片。



2012年,毕业之际,她面临着一个抉择。


是继续在欧洲发展,还是去找已经移民北美的家人?


思考过后,卡里米选择回到阿富汗。


她要替那些不能为自己发声的女性发声,讲述她们身上真实的故事。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萨赫热·卡里米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叫——


《方向盘后面的阿富汗女人》。


这部影片,讲的是原教旨主义下,30名女性冒着风险,完成汽车驾照考试的故事。


这些女人学车,有些是为了当司机,补贴家用;


有些是为了自己出行更方便。


在阿富汗没被全面控制之前,他们还能开车当司机,赚一下外快。


每天挣10~20美元,就能养活一个家。


因为有时会经过塔利班占领区域,所以她们会在车上放一把步枪。



为了拍摄这部片子,卡里米却承受着生命受到威胁的代价。


100个小时的素材,她却拍了整整3年。


为什么?


因为她们时刻都在面临阻挠和死亡威胁。


为了避免追杀,他们不得不在各个地方来回奔波。


好在,成片上映后,获得了2013年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纪录片奖。


卡里米的第二部纪录片《帕丽卡》。


把镜头对准了一位在男权世界里举步维艰的女政治家——


帕丽卡。



60年代,她毕业后就进入喀布尔政府部门工作。


几十年来,她一直在为女性权益做斗争:


把女性工作产假延长到了90天,确立了55岁的退休年纪;


促进国际红十字会与阿富汗的合作,推动幼儿园的建立。


因为在政坛太过活跃,一度遭到人身安全威胁。


甚至还被枪击受伤……



后来,萨赫热·卡里米又拍摄了一部取材现实的电影——


《喀布尔的女人们》。


讲述了男权社会下,讨论了三个女性的社会价值。


电影一经首映, 便获得了第92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


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部电影在拍摄的40天里,竟发生了5起爆炸。


除了生命安全,卡里米还遭受过种种不平待遇。


因为是独立电影人,拍摄电影需要资金。


可当她向国营电影公司申请时,却没有得到任何支持。


甚至在租借灯光设备时,遭到索贿。


可她没有放弃。


没有钱,她就尽量用自己的钱拍摄;


国营公司腐败,她就主动申请主席席位。



她竭尽一切,就是为了改变电影行业。


但话说回来,拍摄一部电影,尚且这么困难。


你就知道,女性在这里的生存,几乎是危机四伏。


可越是困难,卡里米越想要通过镜头,去向世人展示女性在阿富汗的生存现状。


就在卡里米看到自己的改变,带来一点希望时,


塔利班却全面控制了阿富汗。


这意味着,一切都回到了原点。





回到开头,卡里米为什么要在街头疾呼大家赶紧避难?


就是因为,塔利班的到来,又将为阿富汗带来一片未卜的前途。


不知道你听没听说过阿富汗的一只女团乐队——


布卡乐队。


她们和其他乐队很不一样。


我们都知道,塔利班上台期间,是以教义为法律。


女性不能接受教育,更不能培养兴趣爱好。


她们一辈子都要在蓝色的厚卡衣服下生活。


所以,布卡乐队能出现在大众视线,几乎是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



他们创作的第一首歌,叫《burka blue》。


歌词十分大胆地讽刺了喀布尔所有的厚卡都是蓝色的。


「你给我全部的爱,你给我全部的吻,然后你指尖滑过我的罩袍,不知道是谁。」


这首歌,是她们在郊区的一个厨房里录制出来的。


拍摄MV时,他们也会去公共场所取景。


但为了不暴露自己,以及不带来生命危险,


她们只能穿着蓝色厚卡,在空旷的地方拍摄,且每次只呆3分钟。



这首歌被德国一家音乐公司制作出来后,震惊了阿富汗的所有人。


歌词,大胆而戏谑。


MV里,她们“笨拙”地摇摆,也似乎在讽刺当下。


武装分子看到后,气得直咬牙:


如果逮住布卡乐队的成员,就要在喀布尔奥林匹克体育场3万人的注视下,对她们施以极刑。


为此,她们隐匿了好几年。


当她们重新回归时,又带来一首歌——《no burka》。


歌词里直接把自己不想要厚卡的意愿表达了出来。


如今,距离她们第一首歌发布已经有15年,但武装分子还在追杀她们。


可她们却表示:


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但以什么方式不知道。


我们是阿富汗唯一一支女性摇滚乐队,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支。



写到这里,我想让大家回忆一下我写过的一篇文章。


中国最疯夫妻:败光1亿,炸毒枭老巢,10年后回来发现挣了2亿


一对在世界各地冒险的中国夫妻,来到阿富汗。


看到巴米扬大佛被恐怖分子炸毁,下定决心要复原佛像。


最终花费1年时间,终于用光影技术将大佛点亮。



为什么我要说这件事呢?


因为被炸毁的大佛,就是塔利班所为。


由此可知,阿富汗受到的伤害——


有对国家安定的扰乱;


有对女性生存和发展的摧残;


有对文化和宗教的打击……


这一切,太让人窒息了!



同时,我又庆幸自己生活在中国。


在中国,我们不必担心战乱和武装分子,因为中国的军事力量十分强大;


在中国,我们有义务教育,男女平等,每个人都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中国,只要不违法,你可以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不同文化也能够被接纳……


这一切看似平常,可实际上却来之不易。


和平和平等的背后,其实有无数人在付出努力。



就像一句话说的:


总有些人坚持让阳光普照大地,为此不惜生命。


因此,我也希望大家:


在如今和平的年代,不要忘记先辈,不要忘记他们付出的一切。


请记住,我们能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呼吸,真的来之不易!


「转发」+「点赞」,愿战乱不再,世界永远和平!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rencai/95496.html

  • 关注微信
上一篇:木棉说(可怕)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