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跟我聊起体制内,说起那些打死也不离开体制内的年轻人,咬牙切齿,明明很挣扎很痛苦,但就是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宁可抱怨,也不愿改变。于是,很多人咬牙切齿地说,你的死工资正在拖垮你。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现在的人对死工资有点误解。拿死工资的人未必过得不好,也有不少活得风生水起,没有死工资的人,也未必活得多好,喝西北风的日子大概常有。按照同事的话说,在职场混了十年,连个稳定的收入都没有,也是够丢人。
很多人觉得死工资不能创造价值,毕竟努力不努力都一样,干多干少也没差别。讲真,我觉得不是,死工资这事儿还真不能一概而论。
我有个同事,在职场混了十几年,经历了无数次离奇的跳槽,经常是平级移动,薪水也不涨,关键是干的工作哪儿跟哪儿都不挨着。甲方乙方乱窜,前台后台瞎跑,所有人都看不懂他跳槽的逻辑,说他瞎折腾,直到有一天,跳到我们公司,老板突然发现了他的才华:说什么他都懂。
这下可好了,平步青云,无人能挡。每个人都拍着他的肩膀夸他当初有远见,每到这时,他总是淡淡一笑,损你一句,我得感谢当初的死工资。气到你吐血。
其实,这样的人,体制内也有。我就见过一个,在体制内混了好多年,虽然拿着死工资,却捞到不少资源。有一天,觉得自己够牛了,分分钟变成体制外的香饽饽。这些人都是死工资捧红的人,总能揭穿一个残忍的真相,不是死工资有问题,是你有问题。
现在的人工作,眼里只盯着钱。死工资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其实一个人有没有前途,钱未必是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我倒是觉得,比起工资是不是死的,工作是不是死的更值得关注。
这些年,有不少朋友从大公司离开,虽然一万个感谢大公司给了自己可以出去吹牛的简历,但不可否认,大公司对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吸引力了。原因其实很简单,一个萝卜一个坑,做萝卜做腻了。
其实,不是腻了,是心里很明白,没前途。
且不说,哪天有个比你好看又比你便宜的萝卜来抢饭碗,就算是你拼命守住的坑也有可能直接被填满。坑都没了,萝卜往哪儿放呢。这是一个朋友给我们的职场做出的一个深度总结。
其实,有些人就算拿的不是死工资,也摆脱不了被拖垮的命运。
就说我们公司有些部门,业绩也不错,每年都有分红,年年涨工资,可整个部门就像一团死灰,个个蔫头耷脑,活得特别边缘。
特别是他们部门的老大,见了谁都像讨债的。其实,我知道为什么,在职场,人到中年最大的痛苦就是天花板。既然已经做到部门老大,多少都想再往上爬一爬,也确实有通道,可每次都铩羽而归。
反倒是每年都会有个看着不咋地的部门中层,升到了管理层。其实,明眼人都看出来了,他是个能干的人,可惜能干的事儿太少了。为什么从中层到管理层是大部分人无法跨越的障碍,因为有些人特别执着地相信把自己那摊活儿干好了就行。
更可怕的是,他们整个部门几乎都是这么想的,对于自己的份外事,没有一点想要接触的想法。
过去,我也觉得,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优秀,可后来我发现,一个人的视野有多大,事业才能做多大。这是很多人职场进阶路上难以跨越的障碍。
有一次,和老板聊天,他跟我说了一句话,给我敲了个警钟,很多人工作久了就会变得迟钝。每天好像是在努力,工资也按部就班地随着年纪涨,可当一份工作做得特别熟练的时候,他们往往不愿意再去了解新事物,尝试新东西,也不愿意承担更多。这种舒适圈其实很可怕。
想起这么多年在职场,经常干的一件事儿,把自己不会的东西丢给会做的人。对整体项目而言,这是高效,但对个人发展而言,或许是灾难。
工作应该是一副版图,可大部分人的版图里却只有自己门前那块地。而这种局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钱的执念。你不给我钱,凭什么让我干。但有时候,你就得先干,才能赚大钱。
豌豆荚创始人崔瑾22岁从北大国际政治系毕业,成为百度最早期的员工之一,而后她转投国内最专业的公关公司,混过谷歌,几年后又去了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工作。
从百度辞职时,她拿到了两个offer,最后选择了薪水更低的西岸,因为西岸当时是国内最好的公关公司。从西岸奥美到谷歌,她的薪水降了30%。加入创新工场的时候,一个月一万块钱,据说直接打回到7年前的工资。可崔瑾说她的目标很明确,做有意义的事情。
这句话,其实这些年真的听过不少,特别是成功的创业者,总是把事情放在利益之前。马云爸爸曾经说,绝大多数人是因为看见而相信,只有少部分人是因为相信而看见。大部分人因不相信未来,所以不敢去尝试,可我们相信,哪怕走的是弯路,也比原地踏步强。
什么叫原地踏步?不是你的工资,是你的水准。
这些年在职场,我见过不少薪水导向的人,都有一个毛病,就是只看工资,不看内容。宁向东教授曾经提到过一个概念,下属力。其中包括工作的独特性,职位的不可取代性和工作成果的标志性,而学习力的强弱,是一个人下属力强弱的分水岭。
这其实是职场晋升过程中一个巨大的盲点。拿死工资其实并不可怕,只要你的工作本身有价值,真正可怕的是你拿着死工资,却没有任何长进,不垮掉才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