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日本播放了一部有关中国的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我们可能对三和比较陌生,它位于深圳郊区。
三和人才市场,聚集着一群年轻人。只吃4块钱的面,喝2块钱的矿泉水,住15块一晚的床位,打日结100块钱的零工。
只要能有钱熬过今天,他们就不会出去打工。
打工只打零工,最好是简单的体力活,钱少的不干,太累的不干。
不和家人联系,赚了钱就去上网,睡大街也很正常
他们身上几乎都有“留守儿童”的烙印,从小父母出远门打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很小就辍学。
现在他们长大了,农村工作机会不多,只能去大城市打工。继承父母打工者一代的身份,变成农民工二代。
他们当过司机,做过工人,但最终都败给没有耐心,或者遇到黑心中介和老板。
最后,来到三和打零工,甚至出租身份证。
记得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被爱滋养过的孩子,往往在未来面对生活的日子里,心里会长出旷日持久的底气,不惧一切勇敢向前。
因为他们知道,背后始终有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那是家。反之,他们会对未知和挑战,有惶恐和逃避。
父母放下“家人团聚”拼搏了一辈子,希望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没想到,从小缺少陪伴的他们,终究活成了父母最不愿意见到的样子,依旧是贫穷无望。
这不禁让人陷入直击灵魂的叩问:
为人父母,到底给孩子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一想到有些悲剧,成了代代相传的宿命,就让人感到窒息。
乔尼丝·韦布博士在《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中写道:
无论是多么完美的父母,都会不可避免地在抚养孩子过程中,忽视孩子的情感,但真正有害的是父母对成长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很多人不知道,张爱玲冷漠刻薄的背后,
其实是与母亲黄逸梵的关系,折磨了她一辈子。
作为一名“新式女子”的黄逸梵,在28岁拥有两个孩子后,挣脱旧式婚姻的枷锁,出国留学。但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她刻薄、急躁、自私。
黄逸梵自己住在香港最好的酒店,却让张爱玲去蹭着修道院的食宿。
也会在张爱玲生病时,骂她活着就是为了害人。
甚至把张爱玲辛辛苦苦得到的800块钱奖学金,一夜输在赌桌上。
张爱玲曾抱怨,“妈妈吻过那么多男人的胸膛,却不曾吻过我的脸颊。”
所以张爱玲经济独立后,和母亲的关系别无其他,她只是想“尽快还她钱”。
能说张爱玲的妈妈没有爱过她吗?
其实不然,在那个年代,她给她最好的教育资源,告诉她女子不是只有相夫教子一条出路。
她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张爱玲变得优秀。
因为在她的认知里,一个女孩子只有优秀,才能挣脱“旧社会”的牢笼。
所以她严格,她苛刻。
这一切,都源于她有一个不快乐的童年,作为妾室之后生长在一个旧式大家庭,从小她就活得小心翼翼。她曾对张爱玲说:“我小时候,你外婆说话稍微重一点,我眼泪就掉下来了。”
一个没有被温柔待过的人,自然也不知道如何温柔对待他人。
而妈妈的这一种性格,就这样遗传给了张爱玲,
成年后的张爱玲变得越来越像母亲,虽然才气逼人,但性格里也有明显的冷漠尖锐。
记得儿童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说:抚养一个孩子成为情感健康、能与他人健康连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给予一定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的关注作为燃料。
从小缺失和父母情感互动的小孩,长大后也不懂得如何更好的去爱别人。
更可怕的是,父母没有重视自己的“内在创伤”,在无形中就被孩子沿袭下去。
父母未被治愈的,都会遗传给孩子。
很大程度上,孩子的三观塑造,对TA影响最深的是父母。
是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大多数家长,照搬父辈的教育方式或打或骂,将自己的焦虑、未满足的渴望、控制欲强加在孩子身上……
真正的教育,靠的就是我们对孩子这些心理规律的掌握,和应对方法的拿捏。
0到21岁的孩子有三个发展关键期,父母的影响力逐年递减,如果错过了,想亡羊补牢?也为时已晚
孩子的人生是直播,没有重播。
我们能想到为人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那就是好好学习,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