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职位推荐 -

泾县招聘(改革开放促进泾县宣笔的传承发展和)

  • 职位推荐
  • 2023-03-31 10:20
  • 龙泉小编

徐余泾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931期


一、宣笔的产地与历史沿革

毛笔,是中国特有的书写绘画工具,它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故古人云:“治世之功,莫尚于笔,能举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即圣人之至志,非笔不能宣,实天地之伟器也。”

(一)宣笔之名的来历

泾县,古属扬州,春秋战国历属吴、越、楚。秦属鄣郡。汉属扬州丹阳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分丹阳设宣城郡至今,均属宣城。

唐天宝二年(743),泾县毛笔因由宣州进贡而命名为“宣笔”。

泾县招聘(改革开放促进泾县宣笔的传承发展和)


(二)宣笔历史沿革

泾县宣笔,始于秦,闻于晋,盛于唐宋。

殷墟甲骨上的朱书与墨迹,系毛笔所写,说明毛笔产生于殷商之前。1975年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春秋时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

早期毛笔很简易,无统一名称。许慎《说文》解释“笔”字:“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筆。从聿,从竹。”

1.秦代,秦始皇并六国,统一车轨、文字、钱币和度量衡,也统一了笔的称谓。唐代韩愈《毛颖传》说:公元前223年,蒙恬南下伐楚,途经中山地区,得到毛纯质佳的兔毫,以竹为管,制出更好用的毛笔,世人称“秦笔”。中山,据《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为宣城及泾县一带山区,故秦笔乃宣笔始祖。

2.晋时,宣州紫毫笔著称于世。“宣州陈氏家传右军求笔帖,后世益以作笔名家。” 右军是书圣王羲之,他向宣州陈氏求毛笔,说明陈氏造笔技艺闻名于晋代上流社会。

3.唐代,“宣笔”质量优异,紫毫笔、鸡矩笔等精致绝伦,虽价百金,亦争相求购。

科考亦使用宣笔。元稹描述当时殿试的情景:“延英引对碧衣郎,红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自问,宫人手里过茶汤。” 皇帝殿试,宣笔是必要文具,置于考桌上。

4.宋代,出现高腿桌椅,写字由跪坐临矮几悬肘书写,变成坐高椅凭桌悬腕书写,笔工诸葛高因变创“无心散卓笔”,开制长锋宣笔之先河。

文人士大夫以宣笔为高档礼品,欧阳修获梅尧臣(字圣俞)宣笔后,作《圣俞惠宣州笔戏书》诗,以与“京师”笔对比的方法,盛赞宣笔。

宋代泾县仍贡笔,《宋史》:宣城郡,“贡纻布、黄连、笔。县六:宣城、南陵、宁国、旌德、太平、泾。”

5.宋元之间,宣笔因战乱而停滞。宣笔技工为生计而背井离乡,一些优秀笔工加入初兴的湖笔,促进了湖笔制作技艺的改进、提高与发展。宣笔虽失去作为全国制笔中心的地位,但宣笔技艺未绝。

宣笔衰落的原因还有:一是兔毫量少价高且不耐用。宣笔主要用于书写日常公文简牍,但兔毫耐磨性差,一支笔写三五千字即废;二是能写万字的上品紫毫笔价昂难买;三是兔毫较短,其笔难书大字,限制了书法创作空间。

而狼毫则弥补了兔毫的上述不足。至于羊毫,除硬度弹性不敌兔毫,其量大易得、价廉、尤其耐用的优势却是兔毫无法比拟的。长锋羊毫笔则开创了书法艺术新的形式和风格。

元末以后,羊毫笔逐渐取代紫毫笔。明孙作《赠笔生张蒙序》说:“国初,此法流吴兴,自冯应科、陆颖辈首被赵文敏赏识,而宣州之笔始无闻焉。”

泾县招聘(改革开放促进泾县宣笔的传承发展和)

明代中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宣笔再次繁荣。

清代康乾时期,宣笔再兴。歙县江登云《素壶便录》:“江浙造笔,古推宣州,今太平人尚精其技,其地名赶坦,刘、程、崔三姓聚族各千余家,强半攻其业。” 宣笔技艺不仅继续传承,且质量规模相当可观。期间,泾县有“风振堂笔庄”“陈广良笔墨坊”“吴志福笔店”等八家制笔作坊,所制宣笔售学馆书院及附近集镇,以应蒙童持笔参拜孔夫子之礼和文人书写之需。

清代泾县学者胡朴安说:“惟羊毫为今通行之品……今则用羊毫者日益多,取其柔软而经久。” “明人谢在杭笔记云:‘今吴兴兔毫佳者值百钱,羊毫仅二十分之一’。”


二、改革开放前的宣笔生产状况

(一)当代传承和分布

泾县山重竹密,林草繁茂,适宜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让以野山兔为代表的兽类毫毛成为制作宣笔的优质材料,确立了泾县制作优质宣笔的自然优势。出产质量最好的紫毫,是历史上泾县以紫毫笔著称的主要原因。现代宣笔在紫毫笔制作技艺方面仍保持领先地位,宣笔的品种除了紫毫笔,还有兼毫笔、狼毫笔、羊毫笔和胎毫笔等。

1911年后,社会动荡,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加上西式钢笔、铅笔的冲击,宣笔生产日渐萎缩。“民国初,(泾县)全县城乡共有制笔作坊4家,以县城南门刘步云笔店著名,前店后坊,手工制作,业主参加制笔,工人4人,最盛时年生产毛笔约6万余支。抗战爆发后一度歇业。民国三十年(1941)前后,县城相继又有汪锦云笔店、时青云笔店开业,毛笔有百多种规格,年产4-6万支不等,大部分在县内销售” 。

20世纪上半叶,泾县有务本堂笔庄、陈氏笔庄、凤官塘笔庄、刘步云笔庄、汪锦云笔庄、青云笔庄等八家作坊,年产宣笔10万支。

泾县招聘(改革开放促进泾县宣笔的传承发展和)

1953年,泾县安吴雷塘村的凤元龙邀集当地的宣笔老技工,于湛岭村成立“湛岭毛笔社”,宣笔生产开始恢复。

1963年底,安吴公社社员凤兆华与朱炳生(江苏人,原南京永恒文化用品社采购员)利用本地原料优势,在湛岭大队下屋生产队办起笔杆厂。1964年初,朱炳生与张广财在笔杆厂的基础上筹办毛笔厂。张从江苏请来毛笔制作主要工序技师:水盆王禧贵、汤良骥,修笔王炳祥,刻字陈学仁。朱炳生自兼做装套。大队党支部书记凤元龙兼厂长。1965年底,湛岭毛笔厂因故被泾县手工业管理局查处关闭。

1965年,黄村公社景星大队办“景星毛笔厂”(1969年迁黄村街道并改名为“泾县徽笔厂”),大队党支部书记陈应茂兼厂长,原湛岭毛笔厂张广财和部分技工也入该厂。

1966年春,安吴公社雷塘大队(由原湛岭、栋青、雷塘三个大队合并)请回张广财等人重办毛笔厂,取名“红炬笔管厂”,并在当地招收第一批青年徒工陈翠花、陈乔生、程玲娣、章玉美四人。随后又招第二批徒工。笔厂除制作宣笔、笔管,还为上海制作“火炬牌毛笔”。约1972年开始用“黄山牌”,图标是白底印红“迎客松”。

1971年9月,红炬笔管厂由队办企业变更为社办企业,迁公社驻地花林(佘家),改名“泾县安吴笔厂”,1974年更名“皖泾安吴笔厂”。仍为上海生产“火炬牌毛笔”。

1973年,在安吴笔厂协助工作的下放干部黄书勋利用与启功先生同学关系,在北京邀请书画名人启功、李可染、舒同、黄胄等五十余人对泾县宣笔、宣纸作试笔鉴定,得各位先生肯定并题词作画盛赞,宣笔进入首都市场。

泾县招聘(改革开放促进泾县宣笔的传承发展和)

启功在用宣笔挥毫作画

1974年,安徽工艺品出口选样会在芜湖召开,黄书勋努力推介安吴笔厂产品,促成宣笔首次经上海口岸出口,打开境外市场。同年,根据县委书记王乐平建议,研制高档国画笔。

1975年初,毛笔市场呈现向中高档发展趋势,青竹笔杆已难适应需求,经市场调查,决定采用闽南湘妃竹、凤眼竹等斑竹制作宣笔杆,经多方努力,克服计划经济限制,与福建建立起原料供应协作关系。改进设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因生产扩大,增加技工和学徒,全厂工人达到100多人,泾县宣笔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1974年8月,林散之试用泾县宣笔厂为其特制长锋羊毫笔后,赋诗书写感受和谢意:“人人都爱湖州笔,岂料泾城笔亦佳……”“新制几枝初试手,尖圆齐健足堪夸……”

泾县招聘(改革开放促进泾县宣笔的传承发展和)

(二)宣笔的困难

宣笔生产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宣笔的发展,因为用人招工、材料供应、成本核算、产品定价、销售方式、人员工资等等,都要计划,甚至外聘技师与家属的口粮都因没有计划而无法解决。最后通过生产队调剂一些田地,自耕自食才解决了问题。去闽南采购湘妃、凤眼竹,也是艰难曲折,最后争取到当地领导的支持,才打开了采购与运输计划的通道。开办新厂尤其困难,从申请办厂到土地使用的审批,再到开工建设等等环节,层层关口……

(作者系泾县公安局退休民警,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zhiwei/2565.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