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戴卡)是中国中信集团公司于1988年投资组建的一家铝合金车轮制造企业。经过34年的发展,其已发展成全球知名铝合金车轮制造商。中信戴卡信息管理部部长段志强表示:“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化转型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转变为产品和服务,持续提升中信戴卡核心竞争力。”
中信戴卡的第一次大规模信息化建设开始于1999年,重点围绕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系统的实施推进。
2010年,中信戴卡开始第二次大规模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构建PLM、ERP、OA等核心业务信息系统,这为企业运营管理提供了信息化工具和手段,实现了企业上下游信息系统横向集成,并为全球化战略提了供基础保障。
2013年,中信戴卡开始数字化建设,并与国外供应商合作,打造数字化中信戴卡,该项目主要包括以ERP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平台、以PLM为核心的协同研发平台、以DMS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制造平台,以及DEco生态圈管理平台。其中,DEco生态圈管理平台主要包括采购、销售、物流、运营等功能模块。
经过十多年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基本实现了中信戴卡横向和纵向业务信息系统的集成。为企业成本下降、质量稳定和效率提升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2021年,中信戴卡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灯塔工厂”。
在智能制造方面,中信戴卡的目标是通过消化吸收经验形成数字化能力,并最终转变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比如,在与国际高端自动化装备公司合作过程中,中信戴卡基于生产经验和数据积累,成立了信越智能装备子公司,几乎可以提供轮毂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核心装备,不仅为自己也可以为同行提供装备和服务。
在执行方面,中信戴卡实行试点先行,成熟后再推广模式。目前,中信戴卡在全球共有25家工厂,数字化建设在每个工厂齐头并进是不太可能的。而试点先行的策略—发展成熟后再复制到其他工序或工厂,有助于实现价值最大化。
从整个行业发展来看,中信戴卡的数字化转型走在了前列,基本没有标杆可参照。所能做的就是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自身业务规模优势,踏踏实实解决传统制造所面临的难点和痛点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困难摆在眼前。
首先,人才引进非常困难,作为非一线城市的传统制造企业,很难获得IT行业优秀人才青睐。
其次,IT与业务融合困难。一个成熟的系统需要经历需求提出、开发实现、业务应用、系统优化四个阶段。
IT与业务融合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很多系统最终成为摆设,就是因为没有熬过后面两个阶段。业务和系统的融合需要一个磨合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持续完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系统会越来越好用;反之,如果弃之不用,不光投资会打水漂,还会影响整个企业数字化建设的积极性。
企业数字化推进过程中,离不开服务商的支持,对于服务商的考量标准,段志强表示,会更加关注供应商的背景、资源覆盖、客户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售后能力等。
段志强将中信戴卡选择中企通信作为服务商的原因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中企通信是中信成员企业,其“云网智安”一体化服务符合中信集团“十四五”规划和信息化战略布局要求。中企通信服务得到了中信集团,以及诸多中信兄弟公司的肯定,同时中企通信具有许多全球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型企业服务经验。
二、中企通信拥有多个认证,他的背景和服务能力比较受业界认可。
三、中企通信资源非常丰富,联合母公司中信国际电讯CPC,服务覆盖160多个国家,满足中信戴卡业务快速开通,以及灵活扩容的要求。
四、中企通信MPLS专用网络可以实现企业内部高速、稳定、安全的互联互通。
五、中企通信提供一站式“云网智安”服务,能够为中信戴卡提供全天候网络监控、网络管理及备份,并且配有专家团队全天候在线支持,用高水平的服务保障中信戴卡网络连接。
如果说,制造业的数字化建设,是为了实现制造过程透明;那么,智能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让制造变得简单。
以相机的发展过程为例,段志强解释道:“最早是机械相机,照相师傅需要培训,学习如何使用,之后傻瓜相机、数码相机陆续出现。时至今日,用手机就可以拍出很好的照片。做轮毂也是一样的,现在中信戴卡海外工厂建设和运营依然需要国内的技术支持,随着数字化应用场景越来越多,总有一天,每个厂都能制造出合格率100%的轮毂。期盼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