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中铁十六局三公司合唱《铁道兵志在四方》
《黄荣森传》由李小芹撰写,在我的公众号发布,计三万多字,连载七次。
前半部分内容是“兵歌”创作的来龙去脉,以及广泛的影响。主要读者是铁道兵战友和中铁建员工,浏览量比较高。后半部分是黄荣森在6444工厂担任宣传干事和工会主席的日常工作,关注得相对较少。新华网、今日头条,铁道兵文化网、铁道兵家园网等媒体也进行了转载,影响很大。
我与黄老先生相识二十年,虽未曾谋面,但常打电话、通信,直至他两耳失聪,交流困难,才由他的儿子黄霄川代为联系。
黄荣森病重之后题写,绝笔。
多年来,我一直在《铁道兵》报及兵改工后的《中国铁道建筑报》社工作,挖掘、撰写铁道兵历史,既是兴趣也是职责。歌曲《铁道兵志在四方》从作品本身的思想内容、艺术水平,到经久流传的社会影响力,无疑是铁道兵文学艺术的一座高峰。我约请黄老为报纸撰文,回忆“兵歌”创作经过,在交流过程中,对他的为人及思想境界由衷地钦佩。
他虚怀若谷。他说,《铁道兵志在四方》影响广,受欢迎,不是作者有什么了不起的才华,是铁道兵激情燃烧的生活、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教育着我,每一句歌词都是铁道兵真实生活的写照,我只是记录者。周总理喜欢这首歌,伟人的感召力也大大提升了“兵歌”的社会影响力。
曾有一阵子,网络媒体发表《铁道兵志在四方》歌词修改者的访谈文章,有署名之争的意味。我打电话向他求证,至今还记得他淡然的语调:我岁数大了,具体情况记不清,你当年写的符合事实。我不在意署名,大家喜欢唱就好,他们怎么写由他们吧。后来,当年熟悉这首歌创作情况的几位老同志,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为黄老先生正名。
我对黄老先生更多的了解,是看过李小芹写的纪念文章。
李小芹是天津知青,1971年9月招工进入6444工厂,与黄老共事三年多。黄霄川将黄老生前撰写的《6444工厂大事记》手稿、文艺创作、摄影作品等捐赠给承德档案馆,需要写捐赠者的简要情况。由于李小芹写过很多知青生活的散文,在网上广受好评,黄霄川请她代笔。黄老先生的道德情操与工作作风曾给李小芹留下难忘的印象,她欣然接受,千辛万苦采访当事人,翻阅大量资料,历时两个月,完成三万多字的《黄荣森传》。
从李小芹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一位兢兢业业的工会主席,忠贞不渝的丈夫,多才多艺的男人,平易近人的同事,人格伟岸的人!
黄老有艺术才华,却花费大量精力做单位的文化体育工作:组织文艺演出,开展体育活动,办图书馆,辅导文学爱好者写作,八年时间利用闭路电视为职工家属播放录像片……
他的妻子患帕金森病三十多年,生活不能自理,他悉心照料,感动所有前往探访的人。爱妻病故后,他逐渐变得沉默寡言,身体每况愈下。
他的家庭生活一向节俭,自己养鸡、种菜、做小件家具。有时急需去食堂买饭,则限量使用饭菜票。然而在报纸上看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他义无反顾地资助贫困儿童就学读书。
他的遗言是捐献眼角膜,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骨灰撒在他的出生地——济南泺口黄河……
这就是《铁道兵志在四方》的词作者黄荣森,一个大写的人!
黄荣森先生逝世后,黄荣森之子黄霄川告诉我,他父亲的骨灰撒入故乡济南的黄河。我获悉后,联系机关驻住在济南的中铁十四局,宣传部长刘月诗向局领导汇报,局领导决定派人到现场共同举行骨灰撒放仪式。遗憾,时间错过,送别黄荣森的仪式由他的亲人完成。黄先生一生如此,最后也不愿意让他人花费时间、精力。图为我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他病故消息的截图。
《黄荣森传》创作始末
李小芹
在燕山山脉著名高峰雾灵山附近,有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八楞山,山脚下坐落着隶属于铁道兵后勤部的一个配件厂,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44工厂。该厂始建于1969年,主要任务是为铁道兵施工部队生产易损的机械配件和活动房屋等。1984年兵改工,划归总后勤部管理。
6444工厂是团级单位,规模为六百人。自1969年9月,一批批携家带口的铁后老军工、施工部队的转业军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应届初中毕业生,以及部分铁道兵现役干部从祖国四面八方齐聚兴隆,在燕山山脉的皱褶里留下了人生足迹。
我是1971年9月选调到6444工厂当工人的天津知青。黄荣森是1972年从铁道兵“五七干校”调来的宣传干事。我们有缘在一起工作了三年零八个月。
黄荣森全家福。
黄荣森性格儒雅,温润的面庞总是带着笑意,让人感到非常有亲和力。我在工厂时亲眼目睹在他的努力下,宣传队风生水起,成为铁后唯一一个拥有三个多小时自创综艺节目的厂级业余宣传队,令我十分敬佩和仰慕。
去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各地档案馆纷纷发出征集“红色档案”的通知。黄荣森的儿子黄霄川将其父撰写的《铁道兵6444工厂大事记》手稿、反映工厂面貌的摄影作品、宣传队的文字和照片资料,以及多年来创作的文学作品等捐赠给承德档案馆。在撰写存档说明时,黄霄川感到力不从心,遂请我帮忙。
铁道兵是最艰苦的一支军队,官兵们所付出的不仅仅是血汗,还有生命。“兵歌”唱出了铁道兵的军魂,唱出了铁道兵无私无畏的精神。因此,于情于理,我都有责任将词作者黄荣森舍小家为国家,甘愿奉献的精神载入史册。我采访了工厂部分老同事,并将中国铁道建筑报文艺部梅梓祥主任热心提供的一万多字关于“兵歌”的资料附在捐赠物品卷内。
去年10月,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承德档案馆委托承德自媒体《老羊铲史》连载我撰写的《永远做祖国最可爱的人——记著名军歌“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黄荣森》(即《黄荣森传》)一文,引起6444工厂老职工的热烈反响,大家纷纷留言,回忆与黄荣森共同工作时的点点滴滴,赞扬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梅梓祥长期收藏、研究铁道兵历史,与黄荣森有二十年的交往,撰写过不少关于黄荣森与“兵歌”的文章;他的公众号受到铁道兵战友的欢迎。
黄荣森作词的《铁道兵志在四方》在全国铁道兵战友以及集体转业的中国铁建有着广泛影响。今年5月17日是黄荣森逝世一周年,我向梅梓祥推荐了《黄荣森传》,他在自媒体连载,并写“序言”加以推介。与此同时,《新华网》、《今日头条》和铁道兵文化网等媒体也作了转载。
很多铁道兵战友和铁二代在文后发表评论,高度赞扬《铁道兵志在四方》是一首不朽的杰作,留言读来令人泪目。
“诗书画张平安”写道:《铁道兵志在四方》这么好的歌词,没有置身于那种铁道兵艰苦生活的人是不会写出来的。以前真的不了解作者,梅老师在此文告诉我们了。说真的,我心好痛,一面读,一面流泪。
“老兵齐肃生”写道:黄老为铁道兵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道兵志在四方》这首歌永远铭刻在铁道兵的心中,融化在铁道兵的血液中。
“钓鱼台”写道:光阴荏苒,退伍四十多年了,每年元旦战友聚会,席间大家都会情不自禁地欢快击掌,唱起兵歌《铁道兵志在四方》。那歌声激越高昂,回肠荡气,唱得个个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一遍又一遍,反复循环,久久不能停歇……
还有许多读者留下美评,在此不一一列举。
衷心感谢为《黄荣森传》提供素材的黄霄川、黄霄音兄妹;感谢6444工厂老工友对黄荣森的深情回忆;感谢梅梓祥主任为弘扬铁道兵精神所给予的鼎力相助;感谢承德档案馆、自媒体《老羊铲史》为褒扬黄荣森所做出的努力;感谢所有推送、转发、留言的朋友们!
黄荣森童年。
黄荣森的骨灰撒入黄河,图为告别仪式。
铁道兵老战士朱华根在央视《星光大道》演唱《铁道兵志在四方》。
陕西学兵演唱《铁道兵志在四方》
中国铁建子弟学校教唱《铁道兵志在四方》。
铁道兵三师文艺工作者慰问临潼空军,后排右一为黄荣森。照片是铁二代张晓晨提供。
1953年7月铁道兵团三师文工队于抗美援朝前线。后排左三为黄荣森。张晓晨提供照片。
我早年在潘家园旧书市场地摊购得黄荣森信札。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