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职业人才 -

和贵恒实业(111年前第一个考上北大的沈阳人是红菱堡的青年书生曾有翼)

  • 职业人才
  • 2024-02-24 09:00
  • 龙泉小编

悄然间,北京大学已经走过了120年历程,第一个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沈阳人是谁?他是怎么考到北京大学的?不妨大家一起回忆116年前的“高考”是什么样?111年前第一个考上北大的沈阳人?

家住红菱堡的青年书生曾有翼报考京师大学堂

曾有翼 (1870-?)字子敬,奉天承德(今沈阳)人。光绪三十二年

和贵恒实业(111年前第一个考上北大的沈阳人是红菱堡的青年书生曾有翼)

曾有翼图册(1906)丙午科优贡。京师大学毕业。历任奉天蒙文学堂监督、中学历史教员、教育厅谘议、教育总会正副会长等职。1915年,为奉天行政公署教育谘议官。曾被选为参议院议员、民国第一届众议院议员。1917年,任东三省盐运使、山海关监督等职。十月,受三等嘉禾章。1923年,任奉天市政公所市长兼奉天电灯厂厂长。1926年六月,辞去市长及其他官职,任东省铁路督办公署参赞兼秘书长等职。

悄然间,北京大学已经走过了110年历程,第一个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沈阳人是谁?他是怎么考到北京大学的?不妨看一看106年前的“高考”是什么样。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盛夏时节,居住在奉天省城南郊红菱堡乡间的读书人曾有翼,听到了一个让他兴奋不已的消息——因庚子之乱(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而停办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已经恢复办学,开始招考新生。

京师大学堂,英文: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德文:Kaiserliche Universitaet von Peking,法文:Université impériale de Pékin,俄文:Цзинши дасюэтан (Пекин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京师大学堂创建于1898年戊戌维新运动之中,是我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性大学。成立之初,行使双重职能,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1900年,京师大学堂先遭义和团冲击,后被八国联军德、俄侵略军占为兵营,校舍、书籍、设备严重毁坏,大学堂被迫停办长达两年。

1902年1月,战事平息后,清廷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任命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张百熙因时制宜,首先举办速成科,速成科分为仕学馆和师范馆,于1902年10月开始招生,并于当年12月开学。[7]

京师大学堂与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山西大学前身山西大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及西安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四川大学前身四川中西学堂属同时期的近代新式高校。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政府并没有对大学堂给予充分的投入,而自从国子监和科举制度取消、京师大学堂成立以后,京师大学堂即成为中国唯一官方最高学府和官方教育行政机构,加上各方之优秀士子投身京师大学堂,从职能、学统等方面均显示出京师大学堂与国子监之间的传承,因此不少学者皆认为京师大学堂是中国太学的正统继承者。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清末使用的旧名。除北大之外,也有其他学校可溯源自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曾举办速成科和预备科,速成科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其中,前者即现今的西北大学的前身,后者即是今天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后开办分科大学,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成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之一。

1862年,清政府在总理衙门设立了京师同文馆。同文馆的设立是我国创办新式学校的开端,此后,清政府又决定设立算学馆,学习天文算学。同文馆的设立是我国创办新式学校的开端。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高等学校。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组织“强学会”,购置图书,收藏报刊,供群众阅览,并经常开会讲演,讨论学术,批评时政,宣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近代科学知识,鼓励人们学习西方,以学以致用的原则来培养人才,最终达到民族自强的目的。

1896年6月,刑部左侍郎李端芬在给清政府的《请推广学校折》中,第一次正式提议设立“京师大学”。1898年初,随着变法维新运动日益发展,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再次提出:“自京师立大学,各省立高等中学,各府县立中小学及专门学”。

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为、梁启超的推动下,清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而建立京师大学堂是其重要举措。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于是由梁启超起草了一份《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这个章程是北京大学的第一个章程,也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最早的学制纲要。[8]

《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提出的“兼容并包”、“中西并用”,重视师范教育,基础学科与专门学科相结合,课程设置要“严密切实”,破格选拔人才等,体现了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主张,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设计了良好的开端。[8]

1898年7月3日,光绪帝正式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由孙家鼐主持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市景山东街(原马神庙)和沙滩(故宫东北)红楼(现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 A. P. Martin)任西学总教习。

1901年丁韪良等人在京师大学堂前合影

1898年7月3日,清光绪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由清朝光绪皇帝批准梁启超草拟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被认为是我国首个高校章程。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该《章程》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认为“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体用不备,安能成才”,强调大学堂的核心是培养人才,把“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奉为创办大学堂的目的。[9]

1898年9月21日爆发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而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未被慈禧废止,但京师大学堂处境却变得举步维艰。1898年至1900年的京师大学堂(后来被称为“戊戌大学”)。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校舍被占,图书设备被毁,大学堂难以维持,于8月3日被下令停办,1901年它并入了京师大学堂,是京师大学堂最早的组成部分。[10]

1902年12月17日学堂恢复,藏书楼也于同年重设,派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各个方面开始步入正轨。先设速成、预备两科。速成科分仕学、师范两馆,预备科分政科及艺科,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

1903年增设进士馆、 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毕业生分别授给贡生、举人、进士头衔。同年改管学大臣为学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另设总监督,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宜,派张亨嘉为第一任总监督,京师大学堂遂成为单纯的高等学校。

1903年底,京师大学堂选送39名学业优秀者赴日本、欧美留学,其中师范馆(现北京师范大学)学生31名。这是京师大学堂首次派出留学生。

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

北京师范大学

级师范科。

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1923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独立设校。[11]

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共七科,设十三学门,分别是诗经、周礼、春秋左传(经科);中国文学、中国史学(文科);政治、法律(法政科);银行保险(商科);农学(农科);地质、化学(格致科);土木、矿冶(工科),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1912年5月4日,当时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备受中国知识分子景仰的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出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12]

1948年,胡适在《北京大学五十周年》一文中说

京师大学堂首次派出39名学生出国留学

:“我曾说过,北京大学是历代的‘太学’的正式继承者”。除胡适之外,冯友兰、任继愈、周培源、季羡林、萧超然等学者教授也曾经表示同意北大“太学渊源”之说,甚至有人提出北大的校史应当提前一、两千年。而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则曾在《北大校史:怎样溯源?》中反对北大“太学渊源”之说,认为京师大学堂并非由国子监改组而成,不是直接承继自国子监。另一方面,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产物,当初就是为了废除封建科举(太学和国子监)而由光绪帝批准设立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京师大学堂不能说是太学的传承者

京师大学堂的复办

京师大学堂本来创办于1898年,是光绪皇帝戊戌变法“定国是诏”中的第一项改革措施,但却因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德国、俄国军队占据大学堂作营房而停办。待到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签约》后,1902年1月,光绪皇帝发布了上谕,“兴学育才,实为当前急务。京师首善之区,尤宜加意作养,以树风声。从前所建大学堂,应即切实举办”,于是新任命的管学大臣张百熙就紧锣密鼓的张罗起招生办学的事情来。

张百熙认为当时新型人才缺乏,应该兴办速成教育,就先开设了仕学与师范两个速成科,其中仕学馆专收五品以上京官,师范馆则准许各地贡生监等报考,这样才有了这次面向全国公开招考大学堂学生之举。但这次京师大学堂的复办对学生的入学标准定的比较高,“必求品德端方,志趣闳远,中学既具根柢,西学已谙门径者”,说明这大学堂已不再用传统科举取士方法招生了。

曾有翼报考

家住红菱堡的青年书生曾有翼,同治九年(1870年)出生在籍隶内务府正白旗汉军的一个贫苦农家,他天资聪颖,但因家中生活困苦,无力供其读书,就经常跑到私塾窗下偷听。经过多年的勤奋自学,他竟也考取了秀才,进入了奉天府学,成为“合字号”(专收汉军八旗子弟就读的官学)的一名附学生员。虽然这些年里曾有翼走的都是“科举正途”,但他却并非读死书之人,眼见国事凋敝,他开始在八股文章之外研究起国外传入的新学,这次京师大学堂招考正好为他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深造机会。

曾有翼兴冲冲的赶到奉天府学打听到这次招考的详细要求,顿时心里凉了半截,因为在《钦定考选入学章程》中清楚写明“师范生年岁,大约取三十岁以内”,而此时的他已经32岁,明显不符合报考的年龄要求。但他实在不想放弃这次考学的机会,他想到了任奉天府丞、提督学政的郑叔忱。

郑叔忱是福建长乐县人,进士出身,做过翰林,平日里对府学的生员要求甚严,每月组织两次考试,到年底还要对学生按考试成绩优劣评出甲、乙两等,但他最重学生的才学,对勤奋好学的曾有翼非常器重。果然,这次曾有翼因超龄不能报考之事求到他的门下时,他慨然应允,同意曾有翼将年龄改作30岁。曾有翼终于可以安心回家读书备考了。

考试现场

时间过得很快,九月初六考试开始。这次考试,由郑叔忱会同盛京将军增祺、奉天府尹玉恒共同主持,在奉天历史上还从没有过三位大员共同主持考试的先例,可见清政府对这次考试的重视。当然,这次考试的内容也与昔日科考的内容颇为不同。

考试共分四门,每门均是两道题。第一门考的是中外政治史事,与科举考试中的策论相似,“汉时廷臣多以经义断事论”、“埃及、希腊、罗马皆西方古国,其文教、政治若何策”。第二门是中外舆地题,也就是地理,“中国西北界山、东南滨海其控扼要害之区安在策”、“徐氏《瀛寰志》略谓日本平列三大岛,试证其误策”。第三门是物理,两道小题,一是“正电负电释”,即说明什么是正电负电,二是“空气传音述”,即解释声音是如何在空气中传播的。最后一门是数学,第一题是通过勾股定理求两条直角边及中垂线的长度,“设如平三角形底长四十二尺,大腰与中垂线之较十八尺,小腰与中垂线之较四尺,求两腰及中垂线各几何?”第二题则较难些,“斜剖方形以句(勾)股驭之,若斜剖四不等边形驭之当用何法?”这些考题在今天来看大致也就是初中的水平,但当时却真是难倒了无数考生。不过好在曾有翼平日里学问根基确实比较扎实,在考场上发挥得倒是不错。

录取与入学

没几天,考试结果就公布了。按照京师大学堂的要求,奉天省共考选了五人,曾有翼名列第一,另外四人是旗人贵恒,辽阳阎毓秀、邹大镛,锦县李树滋。奉天学政郑叔忱将考取的学生名单、试卷和所在州、府儒学出具的保证书,一并送交京师大学堂,随后这五人在当年12月顺利入学。

这次“高考”改变了曾有翼的人生命运,1907年他顺利成为京师大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民国十二年(1923年),奉天省政府决定设立奉天市政公所,这就是沈阳建市之始,21年前报考京师大学堂的那个乡间读书人曾有翼,被任命为奉天市第一任市长。

张作霖主政东北后,沈阳成为奉系军阀的督府。1923年4月30日,奉天省长公署令委任曾有翼为奉天市(1929年4月奉天市改称沈阳市)市长。是沈阳历史上首位市长。

曾有翼上任后开始计划市政要事。1923年8月成立奉天市政公所,使沈阳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市”的建制。

和贵恒实业(111年前第一个考上北大的沈阳人是红菱堡的青年书生曾有翼)

不仅如此,曾有翼还是第一位考上北大的沈阳人。按照当时京师大学堂的要求,奉天省共考选了五人,曾有翼名列第一。1907年他顺利成为京师大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

和贵恒实业(111年前第一个考上北大的沈阳人是红菱堡的青年书生曾有翼)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zhiye/102394.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