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大学的一间男生宿舍里,一个学生正对着电话解释着什么。
这个男生叫周浩,正在和他远在青海省的父亲打电话。
他电话中告诉父亲自己决定主动从北京大学退学,转而选择一所名叫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的技校。
这样的决定,不仅周浩的父亲不能理解,连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的院长童华强都不能理解。
北京大学是我国多少学生,梦寐以求的最高学府,而如今竟然有人主动放弃北大去读技校?
周浩的父亲在电话中听出了儿子的坚决,他从愤怒变为失望,最终变为恳求,希望儿子可以把北大的学业坚持下去,至少也要毕业,毕竟北大的文凭和技校的文凭含金量,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面对父亲的恳求,周浩表现的非常坚决,他告诉父亲,自己不喜欢北大的氛围,更无法接受学习一个自己根本提不起兴趣的专业,这样下去自己只会被慢慢毁掉。
周浩的父亲最终没能接受儿子的说法,父子俩的这次对话不欢而散。
按理说,周浩能考上北京大学,他的学习能力应该是所有人中凤毛麟角的存在,但为什么在进入北大后,要一意孤行的退学去读技校呢?
这还得从周浩小时候说起......
1990年,周浩出生于青海省西宁市,家中父母都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所以周浩一出生,就被父母寄予了厚望。
周浩的奶奶迷信一套“三岁看老”的理念,所以在周浩很小的时候就办了一个“抓阄”仪式,将不同职业的东西放在周浩面前,让他挑选,以此来预测他的未来。
在周浩面前的东西有,代表学术的书籍,代表医生的手术刀,以及代表老师的戒尺等,谁知道小周浩没有选择这些东西,而是跌跌撞撞的爬到一边,拿起了一个扳手。
这让奶奶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非常失望。
不过周浩在上学后的表现却又让她感到高兴。
周浩从小学习成绩就名列前茅,一直都是老师表扬的榜样,每次家长会的时候,周浩的父母都很有面子。
除了学习成绩外,周浩从小就表现出了特别的一面。
这个年纪的小孩子都喜欢玩玩具,周浩也不例外,父母十分疼爱他,给他买了很多玩具。
然而其他小孩子都喜欢拿来玩的玩具,到周浩这里却成了可拆卸的东西。
他把这些玩具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把玩具中的每一个零件都拿出来观察、组装。
周浩的父母发现了这一点,但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异,所以父母也没有放在心上。
随着周浩慢慢长大,一般的玩具已经满足不了他的拆卸欲望了,他开始瞄上了家里的遥控器、摆件乃至于电视机。
在这件事上,周浩所表现出来的动手能力是一般同龄小孩子所不具备的,他经常拆卸这些生活用品,中间难免有拆掉了装不回来的情况,为此跟父母产生过很多矛盾。
但周浩毕竟是大多数人认可的“别人家的孩子”,父母还是表现大度。
2008年,周浩参加了高考,并且以660分的成绩居于整个青海省的第五名,这样的成绩基本上国内的大学是随便挑了。
此时18岁的周浩开始正视了自己的爱好,他知道自己是如此迷恋机械装配的相关内容,所以他向父母提出,他想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机械相关专业。
但周浩的父母却坚决不同意周浩的主张,他们认为,周浩考了这么高的分,去上一个航空航天实在是太亏了。
父母的意见是让周浩去上北京大学,毕竟作为国内的顶尖学府,“北大学生”这个名头可以让周浩未来的路平步青云。
周浩心里虽然不乐意,但毕竟他从小都很听父母的话,所以最后还是听从了父母的意见,在北京大学读了生命科学专业。
然而当周浩独自一人来到陌生的北京,进入北大后,这里的学习生活和他想象中的大学生活天差地别。
生命科学专业是个非常注重理论知识的专业,甚至有很多课本都是英文的,周浩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让他至少可以死记硬背这些知识。
可随着知识层次越来越高,又没有任何的实验操作内容,周浩渐渐感觉到了吃力。
而从小就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的他也没有什么社交能力,在北大也没有交到什么朋友,再加上人生地不熟,本该放纵青春的年纪,周浩变得越来越孤僻,成了班里的怪人,成绩也一落千丈。
慢慢地,周浩开始挂科。
他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刻苦学习,成绩还是始终提不上去,从小作为天之骄子的他被不喜欢的专业折磨的十分痛苦。
期间他多次给父母打电话诉苦,可父母觉得一定是孩子到了不熟悉的地方还不适应的缘故,所以他们一再的鼓励和安慰周浩,告诉他坚持就是胜利。
但只有周浩自己心里清楚,自己这样下去,就要废掉了。
痛苦不堪的周浩想到了转专业,他想也许只要在北大找到一个相对适合自己一点的专业,自己的学习就能轻松许多,只要能让自己有动手机会,哪怕是物理化学都没有问题。
可周浩很快就意识到了这样的想法很不现实。
要转专业的前提条件就是成绩必须是本专业的前百分之三十,但学习吃力的周浩不说百分之三十,连前一半都费劲,根本就满足不了学校转专业的标准。
万念俱灰下,周浩脑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退学,另谋他路。
这个想法一提出就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如果现在退学,周浩就是高中学历,要知道,高中学历在找工作的时候是一定会碰一鼻子灰的。
在父母的协调下,周浩只好退而求其次,先选择休学一段时间,在社会上历练一番,然后再回到学校也许就会有更好的学习状态了。
休学后,周浩来到了深圳,找到了一家做电感线圈的工厂,成为了一名流水线工人。
这份工作正是周浩自己所一直想要的能够锻炼动手能力的工作,所以他干的格外认真。
车间的主任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干活十分卖力的年轻人,在了解了周浩的经历后,他对周浩十分器重,希望他可以成为自己的接班人。
然而这样的日子过了一段时间后,从小在蜜罐子里泡大的周浩开始慢慢对流水线上巨大的工作量感到了力不从心,他发觉这也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离开工厂,再次回到了北大的校园。
浑浑噩噩的大学生活又开始了,周浩发现休学并没有丝毫改变自己学习上的困境,自己学这些不感兴趣的科目依然觉得十分吃力,再加上休学的时间让自己落下了很多课程,让本来就学不进去的他雪上加霜。
于是周浩再次想到了退学,从小到大他是一个几乎事事听父母话的乖孩子,但是这一次,他想为自己的人生做一次决定。
于是就有了周浩与父亲的争吵。
2011年,周浩主动从北大退学,转而去读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
北工业的院长童华强听说这孩子是从北大退学来北工业的,感到十分费解,他实在是不理解就读北大的天之骄子竟然来到了职业学院。
在了解了周浩的经历后,童华强对这个追逐梦想的小伙子肃然起敬,要知道,离开北大的这份勇气,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
童华强给周浩量身定作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让他能够更快的赶上进度。
周浩也很争气,在自己所喜欢的领域,他熬夜学习都有了动力和干劲,很快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可即使周浩表现得如此优异,他的父母还是不放心。
刚好2014年举办的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给了周浩向父母证明自己的机会。
北工业的老师们和童华强十分看重这次比赛,他们为周浩日日夜夜的实操演示、讨论,经常已经深夜了,实验室的灯还亮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浩在这次比赛中,荣获了全国总冠军。
而这次冠军,也让周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久后的一篇名为《弃北大读技校,自定别样人生》的报道,让周浩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
他老家青海省的一家公司向周浩抛出了橄榄枝,他们给出了十分优厚的待遇,希望周浩可以去那里工作。
但周浩拒绝了,他的心里其实早就决定,毕业后留在北工业当一名老师。
要留在北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北京户口问题。
要知道,有无数北漂的年轻人,都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而不得不离开。
北工业为了周浩的北京户口多方努力,最后凭借周浩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的冠军,被北京以“特殊人才引进”为由发了北京户口。
于是周浩如愿以偿的成为了北工业的一名老师。
成为老师后,周浩惊喜的发现,自己对于教书育人的热爱,并不逊于对于动手的热爱,而把自己热爱的知识讲给更多的人,更是让周浩非常高兴。
2018年,周浩又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并且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和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获得了一等奖。
就在周浩以为自己会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奋斗一生的时候,命运和他开了一个玩笑。
进入“十三五”时期,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机械制造行业逐渐搬离北京。
这让本来炙手可热的数控专业一下子失去本来有的时代红利。
此时摆在周浩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往上爬,成为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不然就只能转行学习别的技术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浩没有了那么多学习新知识的精力,他尝试拿起别的专业方向的书本发觉非常难学,只能尝试竞聘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
可北工业虽然是一个职业学校,但要做到行政管理层,还是得拥有至少本科及以上的学历才行。
而毕业于本学校的周浩,面对更多本科学历的竞争者,连需要的最低学历标准都达不到。
回忆起那段时间,周浩说:“领导都不好意思把我的简历递上去。”
其实学历歧视的情况由来已久了,职业学校毕业的人走向社会在找工作的时候,经常因为学历处处碰壁,而周浩因为自己曾经做过的决定,如今被世俗的大门拒之门外。
此时的周浩又面临了人生的岔路口,下一步要怎么办,他心乱如麻。
就在他进退维谷的时候,童华强的电话给他带来了转机。
此时已经离开北工业的童华强自己成立了一家教育咨询公司,而成立这样的公司,童华强就是想从自己做起,让社会中有真才实学却受到学历歧视的人能够摒弃自卑,有自己的定位,从而拥有更好的未来。
而有真才实学却没有学历的人,哪里还有比周浩更好的例子呢?
在童华强的帮助下,迷茫中的周浩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2019年,周浩进入了童华强的教育咨询公司,这里的工作让周浩对于“学历”两个字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发现“职业学校低人一等”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连许多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都有一种骨子里的自卑。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周浩开始了新的努力,他去到各个大学中旁听教育学知识,又抽出时间克服枯燥,重新拿起了书本。
如今的周浩,已经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教育咨询师,他虽然是职业学校毕业,但是对于各种教育常识信手拈来,也改变了许许多多心中自卑的年轻人。
而他也不满足于此,他打算先找到一所合适的学校读非全日制的硕士,之后再努力攻读北师大的教育学博士。
做出这样的决定的周浩,既没有放弃多年来的梦想,也没有脱离现实,这是成熟的体现,相信他的父母看到儿子最终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和现实和解,也会感到很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