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鸭子给大家带来的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老舍的著作《四世同堂》。
全书共三部,围绕着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四世同堂》的创作开始于1944年,老舍对于小说的创作准备则开始于1941年。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战争时期,文学在全民抗敌、同仇敌忾的情势下,表现出统一的步调和普遍高昂的爱国情绪。
老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萌发了创作一篇有关民族抗战的小说的想法,但是由于缺乏合适的题材故而被搁置。
直到1944年,老舍从家人的经历中得到灵感,于是开始书写这部小说,直至1948年才完成这部百万字的长篇巨作。
老舍的创作过程十分不易。
在写第一二部时,老舍居住在重庆的多鼠斋,因贫血和疾病而经常头晕。
后来在朋友赛珍珠的帮助下,老舍于1948年6月底在纽约的公寓里终于完成了《四世同堂》的终曲——《饥荒》。
《四世同堂》分为三部,分别是《惶惑》、《偷生》和《饥荒》。
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作品讴歌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史诗般地展现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杰出贡献,读起来气度恢弘,可歌可泣。
《四世同堂》是老舍规模最大、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品,也是抗战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丰碑,其艺术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学手法:
在《四世同堂》这部小说中,作者围绕着位于北平的小羊圈胡同中的祁家四代及胡同中几个小家庭展开叙述,体现了时代下的民众之间的重重矛盾,其中既有国民对侵略者的惶恐的矛盾,又有对国家民族尊严的维护的有志青年与只为生存和荣华富贵便出卖民族的利益者之间的矛盾。
作者把祁家四代人当成线索中心,叙述的故事呈辐射型、网络状展开。
作品的结构严谨、匀称、完整,脉络分明,叙事、描写、抒情及议论极有层次。
2.鲜明的方言特色,“京味儿”十足
老舍小说最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其小说散发出的浓郁的“京味”,其“京味”语言的运用将的景物、市民市井生活及社会文化心理结构描述的独具魅力。
在小说中,作者大量使用北京口语词汇,展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让作者笔下的北平有了真实的可触碰感。
如“顺儿,不准和爷爷讪脸!”(“讪脸”,指小孩子在大人面前嬉皮笑脸。)
“再说,赶明儿一调查户口,我们有人在外边抗战,还不是磨菇?”(“磨菇”,指磨蹭,浪费时间。)
(二)思想主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文化的思考,既批判又眷恋。
《四世同堂》反映了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会心态,再现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
老舍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灵魂的五四传统,他把造成国人性格懦弱、敷衍、苟且偷安的思想根源指向中国传统,对其消极性因素进行了理性的审视与批判。
作品中的祁老人一心想要维护“四世同堂”的家族理想,他尽一切可能去保持这个家庭的圆满,所以在忍无可忍之际终于站起来向日本人发出愤怒的呐喊。
可惜,当战争一结束,他又很快忘掉了自己所遭遇过的苦难,对他的重孙小顺子说,“只要咱俩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么要紧!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这把年纪,当你那个四世同堂的老宗。”
祁老人这种前后矛盾的思想,其实是源于对于“四世同堂”的执念。
今日的推书到这里就结束了,您有看过老舍的《四世同堂》吗?
您对老舍的哪部作品印象最深?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您的点赞是我更新的动力。
图片:网络
文字:学文小鸭子
编辑:学文小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