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黄建维出生在湖南省邵阳县河伯乡一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村。1982年初,黄建维与本县塘田市镇服装厂工人徐正祥结婚。
可女儿出世后不久,丈夫所在的镇服装厂就散了伙,徐正祥只好到邵阳市区的建筑工地上打工。黄建维一个人带着孩子,日子过得更加艰难。
有一次烧菜缺盐,黄建维把家里翻遍了也凑不齐买盐所需的一角五分钱,只好红着脸张口去跟邻居借。
"不能再坐在家里穷死!"黄建维发狠道,"我要出去打工挣钱! ”为了筹足外出打工的路费,黄建维东一家西一家地借钱,一共凑了 132元钱。
1984年5月8日,她带着比自己小6.岁的妹妹黄萍,一人背着一只家乡的小竹篓,登上了开往南京的列车。经人介绍,黄建维当上了南京卫岗牛奶场的送奶工,兼职南京林业警校的清洁员。
黄建维居住的地方蒋王庙紧靠紫金山下,当时还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也没有路灯,放眼望去,周围都是荒地。起初,这一片只有20多户人家订奶,而最近 的奶站还在十几里外的兰园。
黄建维不会骑自行车, 当然也没有钱买自行车,来回30多里路,只有靠两条 腿走。她每天凌晨1点钟起床,在妹妹的陪伴下,背着 竹篓走到兰园奶站2点多钟开始卸货、分奶,忙完后, 再把二三十瓶奶背回蒋王庙,送到各个订户手中。
直到早晨7点钟左右,奶才能送完。黄建维放下背篓,就匆匆赶到林业警校……
第一个月,黄建维送奶挣了 30元,林业警校又发给她30元工资。一下子拿了 60元,她高兴得搂着妹妹跳了起来。
黄建维做事认真,加之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干了一个多月的送奶工,她就跟沿线各个奶点、小店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久,她辞掉了林业警校的工作。
再后来,她请人做了一辆小板车,专门用来送牛奶。原来一只小背篓最多只能背45瓶,而一辆小板车 至少可以装4箱奶,每箱35瓶,是先前的三四倍。
1987年春天,黄建维的“运输工具”由小板车升级 为三轮车。一天下午,刚刚学会骑三轮车的黄建维带着妹妹去各个奶点收奶瓶,当时正是下班高峰期,三轮车经过一个下坡时,突然从边上一个小巷口蹿出一辆自行车,黄建维猝不及防,连忙朝边上躲,不料连车带人一下子摔到路边的河沟里。
蒋王庙居委会的同志 急忙将姐妹俩送到医院。幸亏只是受了点外伤。
祸不单行。1987年7月16日中午,黄建维在出租 房间里做饭时不慎失火,将房东家2间平房烧着,她为妹妹结婚准备的一屋子家具也全部化为灰烬。姐妹俩望着现场禁不住失声痛哭。随后而来的8000元赔 款几乎花光了黄建维这两三年攒下的所有积蓄。
灾难没有把黄建维击垮,她擦掉眼泪,又重新开始日复一日的苦干。
通过几年的锻炼,黄建维对送奶这一行已经非常 熟悉。她知道,单单做个送奶工,再苦再累,订户也只是有限的二三百户,不可能挣到多少钱。要想在这一 行里干出名堂,干出一番事业,只有自己办奶站,扩大地域,增加订户,让规模出效益。
经过一番考察,黄建维打算先将奶业公司的岗子村奶站承包下来,主意已定,黄建维便和丈夫徐正祥 风风火火地忙乎起来。奶站接下来后,丈夫徐正祥成了黄建维的得力助手。不久,他们又聘了3个送奶工。
业务扩大了,人手多了,黄建维意识到,勤劳和诚信这两大法宝不能丢。她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还要求 丈夫和员工都要做到这两点,尤其要把信誉放在第一位,.
一大早上,南京城下起了倾盆大雨,许多道路都水流成河,岗子村和蒋干庙附近本来就上下坡多,此时变得更难行走。可黄建维仍然骑着三轮车上了路, 坚持一户一戶地把奶送过去。结果订户的奶没有耽误,她却被雨水淋得浑身透湿。订户们知道后,都十分 感动。
随着订户数的节节攀升,1993年初黄建维购买了第一辆“金蛙”农用车。丈夫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成了奶站的第一任汽车司机。此时,他们每天的送奶量已接近1万瓶,月收入五六千元。
1997年春天,黄建维 办起了又一家奶站一一板仓奶站,当年又添置了一辆农用车用于送奶。
2000年初,黄建维花了30多万元在南京“东方城”花园城买了套三室一厅的住房,接着她的奶站又购置了一辆轻型货车。
到2002年秋天,黄建维已拥有3个奶站,向100 多个供奶点近2万个订户供奶,一年下来收入五六十万元。同时,利用这一订户网络,她的奶站还帮南京几家晨报发行报纸,送奶工兼送报纸,所有的供奶点都摆设了书报摊。
更让黄建维感到欣慰的是,她已接到街道通知,按有关政策,他们一家3口人的户口不久即可迁到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