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职业人才 -

盘龙城附近工厂招聘(招工到黄陂县印刷厂的知青们)

  • 职业人才
  • 2023-06-08 16:00
  • 龙泉小编

盘龙城附近工厂招聘(招工到黄陂县印刷厂的知青们)

文 | 图:潘安兴

一批知青,轰轰烈烈下乡,在投亲靠友风风雨雨几年中,从一个驿站转向另一个驿站。


1970年6月底,接到公社通知,知青乘大蓬车,先后来到人生的又一起点——国营黄陂县印刷厂。据说,黄陂县获知信息,先下手为强,将表现好者,招到县直企业。无疑,他们成了最初的宠儿。

素昧平生的知青们,在一叶小舟的飘零中,不期邂逅。

带着简单行囊,黄陂长轩岭公社的陈友定、陈朝琳先期到达县收割机厂。县印刷厂派郭崇禧来接我们,安排妥当,厂长陈小山热情接待了我们。翌日,石门公社王桂菊、刘汉珍、余盛发、雷金汉,姚家集公社管祖顺陆续到位,几天后,研子公社陈达、李开莲也按期报到,他们先后分配到各车间上岗。

这批知青,除管祖顺是随州的外,基本上都是武汉老三届。

盘龙城附近工厂招聘(招工到黄陂县印刷厂的知青们)

感触初来的温暖

他们的到来,给这家县级国营企业带来了活力,领导与师傅们满面春风接纳了这些陌生的青春面孔,而他们开始信心满满,对未来充满憧憬。对于很多到武汉大企业的企业来说,黄陂县印刷厂只不过是几家作坊组合起来的小型企业。而知青们的到来,却是工人中最高学历群体。

大家初来很庆幸:王桂菊的想法很有代表性,我们是最早从农村出来,很多知青还在农村修补地球呢!当时急于跳出农门,心情不言而喻。

49年,弹指一挥间,她依旧记得当年进厂的情形:我从石门公社坐手扶拖拉机,山路颠簸,冒着黑烟的机头嘟嘟嘟唱着凯歌来到厂时,厂会计李立新笑着来接:“好,到了。”正是中午吃饭的时间,工人放下手中饭碗,帮忙搬行李,还有些女工人师傅叽叽喳喳评论一番——说第一批进厂知青中,谁鹤立鸡群。

她一下子从车上跳下来,疑惑地望着周围,这是厂?好小,中间空旷的地方,半径还不到50米……

陈友定、王桂菊、余盛友、陈达分配到了机印车间,陈朝琳、管祖顺、雷金汉分配到排字车间,我、刘汉珍、李开莲安排到装订车间。

盘龙城附近工厂招聘(招工到黄陂县印刷厂的知青们)

当年知青陈连生

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那个时代,机印车间主任吴建成,排字车间主任黄清芳、装订车间芦桂元都是党支部委员,加上书记、厂长,一线工人在领导班子中占了大多数。

分配到机印车间的知青们很幸运,车间主任吴建成是汉口人,距知青们家不远,几乎是邻居街坊,对汉口伢知青自然照顾。吴师傅是个本分而又朴实的人,待他们非常亲切,手把手教技术,怎么打版,怎么拍纸,从圆盘到四开对开机,悉心指导,躬亲讲解示范,让他们掌握要领,渐渐地使他们成为生产一线的主角。

进入企业的角色

这批来自省城的徒弟们很单纯,学习很刻苦,主动请教,对师傅格外尊重。他们每天早早上班,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什么扫地、给机器加油、上墨调墨呀,排字空铅线归格分类呀,未等上班铃响,辅助工作一切就绪,生产流水线已进入正常运转,机器拍打节奏的旋律声,在时空中合唱。

师傅们对他们不停地称赞,伸出拇指,顶呱呱的!陈友定、王桂菊、刘汉珍、陈朝琳崭露头角,迅速成为标杆人物,管祖顺、余盛发走上了生产车间主任岗位。王桂菊与我后来调到厂政工组做宣传工作,王桂菊以清脆圆润的声音在各车间回响,俨然成了印刷厂形象大使。

盘龙城附近工厂招聘(招工到黄陂县印刷厂的知青们)

当年知青:陈连生(左) 李转运(中) 作者潘安兴(右)

1971年7月,黄陂县广播站旗下的磁钢厂,由丁启忠带队,合并到印刷厂。新进的工人绝大部分是汉口知青,除梁露丽是北京。李汉春、李汉洲、张忠民、丁杜生、黄汉芝他们是从蔡店抽上来的,陈连生、李国华、梁露丽、熊新国、袁万运则从六指推荐招工进入企业的,陶得多从祁家湾抽到工厂来的。

知青一下子翻了一倍以上。机印、装订、排字、机修、发电各个生产部门新生力量陡增,印刷厂新人新气象,是建厂以来所未有的。比起第一批进来的知青,他们更活跃,更豪放,形成鲜明风格,不同的气氛。他们原来所在行业的不同,似乎有着不同性格禀性,进来后,很快实现着华丽嬗变,转型着自我。

陈连生、李汉春、张忠民、李国华他们一到机修不久,车、钳、刨、钻、铣工操作领悟很快,不久就能熟练地掌握,达到全能技工标准。他们赶上了厂技术改造高潮,四开手工印刷机升级为四开自动印刷机,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与陶维甫、杜仲生、郭起初等师傅一道,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熊新国则跟随师傅江汉华负责全厂的电路维修与改造,在八十年代曾一度承包彩印车间,当了承包头。

丁杜生、梁露丽、黄汉芝、陶得多等装订工,在排字车间展示自己的心灵手巧,在岗位上做最好的自己。梁露丽又转到幼儿园,从未发现的禀赋顿时闪亮耀眼的光芒,印刷厂幼儿园教学模式,一下子成为整个工交战线参观的热点。丁杜生好像天生就是一个做生意的料,张忠民从印刷厂工人代表选送大学读书,毕业后当了黄陂县丝绸厂厂长,闪光在黄陂企业界九十年代。

盘龙城附近工厂招聘(招工到黄陂县印刷厂的知青们)

当年知青:陈连生(左) 李转运(中) 作者潘安兴(右)

关心照顾在润物无声中

师傅们把来到自己身边的知青徒弟,看作儿女一样关爱有加。余盛发、雷金汉、熊新国格外幸运,余盛发从学技术到当车间主任、入党,无不倾注着师傅吴建成的心血,扶上马,送一程。雷金汉也是一样,师傅黄清芳特别关注,多方面培养他,让他挑担子,殷切希望他能够超过自己……熊新国的师傅江汉华更不逊色,带着他全程在厂配电修理的始终,边做边讲。据说,熊新国接媳妇时,江汉华杀一头猪为他办喜事。

领导对进来的知青,更是关心备至,让他们感动不已。有一次,王桂菊在车间与同事生炉子时,后退没注意,被东西绊了脚,倒在地上,腰痛疼难忍。到一家医疗室就诊后,因不当治疗,发展成腰椎盘突出,黄陂医院治不了,厂里书记钱人伟、厂长陈小山立即安排到汉口同济医院诊治,并在诊所按摩辅助治疗,费用都一并由厂长陈小山签字报销。

从那以后,厂里对她各方面照顾,安排到县里做讲解员,到孝感、宜昌学习,在厂里当广播员,充分发挥她的强项,调动她的积极性,增强战胜病痛的信心,关怀备至,让她终身难忘。

陈连生至今没有忘记,他当时在排字车间拣字,眼睛视力下降,在字架上拣字时,不论是灯光,还是日光照射看字架发雾,他怕影响排字质量,对厂里先进单位拖后腿。陈小山路过车间时,他向其反映了问题,第二天,立即调整了工作。厂领导体恤知青,风行迅速,丝毫没有拖拉,这是后来难得看到的。

年味还未散尽的正月元宵,一条黄牛溜进了印刷厂大院,“哞哞哞”叫了几声,不速之客被门卫驱赶,仍不愿离去,在操场中间拉了一大堆屎。一群知青站在旁边笑着,不知是谁拿出几枚雷管样的大炮,好玩地递给陈连生,让他凑热闹,添喜庆,示意他插到牛屎堆上,又递上火柴,点燃炮引,迅速跑开。

盘龙城附近工厂招聘(招工到黄陂县印刷厂的知青们)

当年知青管祖顺

“轰”一声,震耳欲聋,车间的窗户玻璃震得直响,当时指定临时值班的一位“积极分子”高喊:“快,把他捉起来,送公安局!”副书记丁启忠看到形势不对,做个手势,让他快跑,躲过风头。这位领导爱护知青,对人的未来负责,还是很有见识的。不同个别人为自己升官,以牺牲别人为代价。多年后,陈连生仍然感到人情的温度并没褪去。

难忘的互相帮助

在计划经济时代,猪肉是一种奢侈品。书记钱人伟很会想办法,极其关心职工生活,在小南门外河滩上搭起了猪圈,开辟了菜园。我们这些知青小男孩轮班去喂猪一个月,看谁喂猪膘长得多。我和陈连生等都去喂过猪,延续知青的生活。

到了过年,知青们提着一大挂新鲜猪肉回到家中,红白分明,肥瘦搭配在一起,走街串巷,邻居们投来羡慕的眼光,啧啧称赞,更让父母弟妹高兴不已,过一个丰盛的年,搭着享印刷厂的福。

共同的经历,同在一个屋檐下,有了许多共同语言。加上各人的兴趣爱好,自然地聚合在一起交流。时间长了,共鸣多了,感情也就增多了。

李汉春,人称样子,温文儒雅。从磁钢厂合并后,我们很谈得来,从学校、家庭、在厂的感触,认识上一致,在知青同事中,很快成为知音。人称“河南人”的管祖顺也是一样,高我们几届,也很健谈,对很多问题有独到见解,分析人事有渗透骨心的眼光。

盘龙城附近工厂招聘(招工到黄陂县印刷厂的知青们)

当年知青王桂菊

他对许多人和事,具有未卜先知的预言家水准,我们经常坐在一起闲聊,增长了社会见解见识。陈达、梁露丽都是高知家庭的子女,谈吐迥异于普通家庭的凡响,与他们在一起,也是一种学习。古人云“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个意思。

每逢周日,知青们或相邀一起乘车回汉,或三五成群长街漫步,到水塔部队买特供商品。余盛友经常邀我去水塔部队,陈连生还与我结伴骑车到汉口,回黄陂。每逢夏天,陈连生、余盛发、雷金汉、熊新国等与我邀到县河劈波斩浪。进入印刷厂最初几年,大家还互相拜年,走动走动,李汉春、管祖顺、余盛发、雷金汉、梁露丽、刘汉珍曾经的友情互访,记忆犹新。

当时厂里同事时兴互助会,上十人每人每月十元,凑合在一起,解决急需用钱。抓阄拈情,集中到一个人手上,可有上百元,是个不小的数字。一次,陈友定得会,她在家休息,同事们委托送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电视是稀罕品,当时正播放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我与管祖顺、陈连生、余盛发、雷金汉每晚按点到她家就座,她家先生彭吉根热情接待,又是烟,又是茶,看完还送我们出门,挥手告别时连说:明天再会,明天再来。

盘龙城附近工厂招聘(招工到黄陂县印刷厂的知青们)

当年知青:黄清芳(前左) 陈朝琳(前右) 刘腊珍(后左) 彭玉娥(后中) 陈友定(后右)

友谊与友情

共同的经历,互相的帮助,朴素的感情在升华。在票证时代,李汉春在春节时主动帮我批了10斤猪肉,这份情可不轻呀!雷金汉经济拮据时,我从来没有打过独顿,开始三十、五十,后来三百、五百,照借不误。

我们家水电出现问题,只需跟陈连生、熊新国说一声,言到马发,及时解决难题。我妻子下岗后,管祖顺、丁杜生夫妻俩把她请到他们店里打工,有一次,电脑主机板被人盗窃,他们丝毫没有一句埋怨指责,反倒安慰不要放在心上。

同舟共济,能为一起的伙伴们暗边鼓,挖出埋在他们身边的地雷,铲除前路的障碍,奉献一份真诚,也是我做人的初衷。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调到厂政工组专门写材料,成为书记钱人伟身边最红的人,经常在书记房里研究,各种上报文牍。

有一次,有人进来汇报,见我在旁,欲言又止,钱书记说:“放心”。来人说:“熊新国偷听敌台广播,美国之音。”上面等着要汇报材料,钱书记示意他出去。我修改完毕,钱书记问我怎么看?我说:“青年人来日方长,留后路。”他笑着点了头。

多少次全县“工业学大庆”大会,按照领导指示的要求写汇报材料时,我不忘把知青群体管祖顺、陈友定、陈朝琳、王桂菊、余盛友、黄汉芝、陈连生等在各自岗位上提前上班、抱病工作、不计报酬事写入文中,钱书记审阅后,没有提出疑议,报呈轻工局、工办,作为大会典型材料,由书记登上主席台发言,并印发全县工交战线学习交流。

盘龙城附近工厂招聘(招工到黄陂县印刷厂的知青们)

当年知青刘汉珍

好几次,排字车间有人到钱书记房里汇报管祖顺在车间说怪话,散布不满言论,建议把他送进学习班改造改造。打小报告的人走后,我便斗胆说:“钱书记,保护自己单位职工,不留遗憾。”他默不作声,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丁杜生调县轻工公司,未分到单位福利住房,请我写一副对联,通融领导,贴到其门,我想了一下,用谐音表达:“上舸船中舸船,悉下无舸船;你芬芳他芬芳,唯我无芬芳。”贴出后立即围观,引起轰动效应。

古道侠骨的衷肠热血

古道热肠,关键时刻侠骨高风,一幕幕援手相助的故事,记忆犹新。陈连生的憨厚,诠释着做人的善良本色。一个周日的上午,管祖顺在印刷厂院子内自家门口劈柴生炉子,住在对门的陈连生,已生好炉子,饭也在铝䀇子上蒸了。管祖顺是左撇子,拿着砍刀,下面垫有枕木,用右手食指支着木柴。砍着,砍着,一下失控反弹,“哎哟”一声。

陈连生闻讯,立即跑出来,只见右手食指第二节处已被砍断,只剩一点皮挂着。事不宜迟,陈连生迅速推来自行车,把他扶到后座,心急火燎送到人民医院采取紧急措施,又跑到厂里拿三联单,办理相关手续后,通知管妻丁杜生。回到家中,蒸饭的铝䀇子已经烧穿,炉火也早已熄灭了。

盘龙城附近工厂招聘(招工到黄陂县印刷厂的知青们)

当年知青王宝珍(左)与陈友定

门对门,户对户,是同事,相照顾。有一年晚秋,厂里进行宿舍电路检修,陈连生协助帮忙水管道的检查,到管祖顺门口时,看到一塑料脚盆水鲜红溢浸在门前水沟,带着血腥味,他顿生惊诧,推门进去,只见管祖顺奄奄一息躺在床上吐血,浸透了棉被。见此情形,陈连生急忙找夏永高借来板车,将管祖顺安顿躺下,流星快步拖着车飞奔人民医院。

背到三楼住院部急诊室后,医生把眼皮一翻,摇摇头。见状,陈连生急忙求救命,好说歹说,才勉强收留同意住院,他才舒了一口气,转身到厂拿记账单,跑上跑下,往返多趟,办理住院手续,又去告知管祖顺的妻子。回到厂里,同事们说:“陈连生,你做了么事?怎么背上都是血。”他恍然不觉,只知救人要紧。

工作生活的接触,碰撞出爱情的火花。背后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留在心中的爱情佳话,白头到老的永恒。管祖顺与丁杜生、梁露丽与李国华结为伉俪,招工到印刷厂的知青们,虽未走上红地毯,却甜蜜在人生的梦寐记忆中。

下岗后,余盛发在盘龙城某工地给建筑老板照场,刚好,我在盘龙城管委会机关工作。年前的几天,他突然打电话求助于我,说老板要解雇他。我立马打电话给对方,说明来意,请其关照。话到如此,对方爽快应允。这件事情就划上句号,保住了他的临时饭碗。

盘龙城附近工厂招聘(招工到黄陂县印刷厂的知青们)

当年知青陈友定(左)与丁杜生

闪光印刷厂星空

知青是一个爱学习的群体,他们把读书当作终生的事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仍然继续完成未竞的学业追求。王桂菊、陈友定、陈朝琳、管祖顺、李汉春、陈达、张忠民、梁露丽孜孜不倦读书看报。管祖顺经常到我家一坐几小时,交流学习体会。他们当中很多人被誉为学习标兵,出席县里学习毛主席著作代表大会哩!

我自己也是一样,夸父逐日寻梦失落的时光,除通读《毛泽东选集》、马恩列斯著作,还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等。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又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并顺利拿到毕业证书。虽然没有改变命运,却充实了自己。

自从知青们进印刷厂,文体活动活跃起来,在工交战线上表现得如潮如火,特别出色而招眼。以陈达为首的女子篮球队,征战沙场,累次夺冠。在县工会篮球场上聚集着人头攒动的呼喊声,加油声,响彻在时空的脑海中。

王桂菊在公社知青时就是文艺骨干,文艺天赋在印刷厂得到进一步发挥。她与陈友定、丁杜生、熊新国、黄汉芝、陶得多、梁露丽组成文艺轻骑队,宣传厂里新人新事新风貌,编排文艺节目,参加县里会演,获得了阵阵掌声。办的墙报,李汉春、张忠民的绘画水平,图文并茂,吸引过往人群的围观。

盘龙城附近工厂招聘(招工到黄陂县印刷厂的知青们)

作者潘安兴(右)与管祖顺

知青们的文章,清新的文字,清秀飘逸的书法,在厂里门口,还有人拿着本子来抄回去学习。我写的文章,被沈长富、余满堂、桂恩久等师傅称为“社论”,放在头版头条,县委副书记梁玉廉、工办主任廖可干到厂调研看后,称赞不已,叮嘱书记钱人伟、厂长陈小山加强培养。

回首往事,招工到印刷厂的知青们都有火热的青春,有一颗纯朴的心,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更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印刷厂这个天地里,不参与任何派性山头活动,不投靠山头圈子内。独立着自我,做到群而不盟。按照毛主席教导,搞五湖四海,维护人际关系的生态平衡。老师傅吴道成、范尧臣、陶维、皇甫林与20多人的知青群体,在人们脑海中,绝对没有“汉口帮”这个名词概念。

职业病使知青中一部分伙伴身染沉疴,磁钢粉末、铅中毒潜伏在身上,那时保护意识比较淡薄,职业病带给身体的危害浑然不知,黄汉芝、李汉洲、李汉春、陈朝琳、雷金汉等英年早去,离开这个世界,让人惆怅不已。大家很纳闷,为什么磁钢转过来的知青走得多,现在找到答案,悔之晚矣!

而今,当初的知青都已退休,只想找个机会大家聚在一起,打捞钩沉旧事寻找一份快乐,也在苦苦寻觅着多年没有联系的同事,坐在一起聊聊分享老年人的怀旧情结。既是愿望,也是心事,但愿能实现。寻找当年伙伴,希望能接上线头……

——向本文提供资料者李转运、陈连生、陈友定、丁杜生、王桂菊等一并表示感谢!

本文作者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潘安兴,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出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政府机关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武汉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中华大家庭赋》,作品曾获全国《钰山赋》二等奖。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zhiye/39037.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