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职业人才 -

武汉服装厂招聘信息(潜江裁缝)

  • 职业人才
  • 2023-06-30 20:00
  • 龙泉小编

武汉服装厂招聘信息(潜江裁缝)

潜江出名的有曹禺、石油、小龙虾,没想到还有“潜江裁缝”。

10月26日,据武汉媒体报道,潜江市纺织服装产业协会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号召重振潜江纺织服装产业,为10万“潜江裁缝”在家门口就业提供充足岗位。

潜江是全国闻名的“服装之城、裁缝之乡”。上世纪90年代,10万“潜江裁缝”南下打拼,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娴熟精湛的技艺,造就了全国十大劳务品牌之一“潜江裁缝”的金字招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潜江裁缝”返乡创业,逐步形成了大小近200家的纺织产业集群。

如果你是个走马观花的游客,听听潜江人关于裁缝传统的民间传说即可;而有心人只要稍加探究,就会发现,从服装产业崛起,到技术人员扩散,“潜江裁缝”发展历程关键节点上,都与武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看体裁衣


在潜江,有一个关于中国“细腰服饰”起源的说法,有考古证据,但事在先秦,跟现代服装实在相去太远;还有一个“看体裁衣”的传说,结合时代背景,有一定可信度。

武汉服装厂招聘信息(潜江裁缝)

潜江章华台遗址,据说是“细腰服饰”的发源地

所谓“看体裁衣”,就是不用量尺,不需要近距离碰触客户身体,仅仅凭目测,就计算出衣服所需的尺寸。

传说,潜江曾有一位手艺精湛的裁缝,因其高超技艺,获得了县令千金的好感。二人私定终身后,被县太爷强行拆散。裁缝深以为辱,数十年未娶。

人到中年,老裁缝某天在门口捡了个弃婴,收为养子。小裁缝虽非亲生,但同样聪明伶俐,技艺精湛,十几岁时就引发了很多年轻女子的关注,若在今日,应为网红一枚。不过,那个时候的小裁缝想起养父当年遭遇,行事格外谨慎,尽量避免与女性客户身体接触,最终练出了“看体裁衣”的绝活。

这个绝活名声不胫而走,不少邻县人试图看个稀罕,不惜舍近求远来潜江“看体裁衣”,小店生意异常红火。之后,不少潜江农家子弟都慕名前来,拜师学习“看体裁衣”的技艺,将其传遍了潜江。

历史上的潜江,地势低洼,水患连年,农家子弟学习裁缝手艺,以备荒年外出谋生,当地的缝纫业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看体裁衣”的传说,确实能体现潜江缝纫业在农业时代的发展。建国后,潜江的缝纫专业人员以村为单位,组成了一大批“缝纫社”,为后来的服装产业崛起埋下了伏笔。

不过,现代工业制衣不需要看客户体型。“看体裁衣”这种屠龙之技,也就只能作为历史掌故,聊为谈资。“潜江裁缝”在现代的崛起,话头得从武汉说起。


武汉学艺


1979年6月,来自潜江的残疾农民周作亮站在了武汉红旗服装厂大门前。

周作亮9岁时因骨结核致残,行动艰难。时值改革开放,他拿出积蓄,把原来村里的“缝纫社”重组为私营“幸福服装厂”,有7名职工,7台家用缝纫机,自任厂长。周作亮虽然学过裁缝,但对工业化服装生产一无所知,产品不佳,生意惨淡。

武汉服装厂招聘信息(潜江裁缝)

周作亮

为了学技术,周作亮找亲戚朋友凑了几十元钱,又将家里的三担稻谷卖掉,背起背包来到武汉市。打听到红旗服装厂很有名,他就上门求艺。

门卫拦住了周作亮,说厂里从来没接受过这种学徒。

第二天,周作亮又到服装厂,逢人便打听谁是厂里的领导,终于打听到一位名叫林逸民的老师傅。他壮着胆子,打着找林师傅的理由,进了厂办公室。好不容易等到了林师傅,又是一番苦苦央求。

林师傅看到他这般残疾模样,又看到他渴求学艺的神情,被感动了,“周同志,我愿意收你为徒,但我一人还不能作主,要经厂里研究,请你明天再来。”

第三天,周作亮再次来到红旗服装厂,林逸民正式将其收为学徒。

经过三个多月的刻苦学习,周作亮从林逸民那里学到了整套服装选料、剪裁、制作技术,还学到一些服装设计常识。十月中旬,他高高兴兴地回到张金村,在厂里一连举办了50多天培训班,将自己学到的技术又一点一滴地传授给职工们,还按照红旗服装厂的规矩,实行了劳动纪律和质量奖罚等规章制度。

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幸福服装厂的服装在市场上渐渐打开了局面。

武汉服装厂招聘信息(潜江裁缝)

上世纪80年代的幸福服装厂

周作亮此人,不仅能艰苦奋斗,才智也很独到。他在潜江一个小村里,通过阅读各类服装刊物,总结出了服装业的重要规律:服装的潮流,象大海的波涛一样,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推进。每新潮流从东南走到西北,大约要一年半左右。

根据这个特点,周作亮将全国划分为三大市场,上海、广东为“时兴”市场,中原一带为“过渡”,西北一带为“适应”市场。他一面瞄准“时兴”市场的潮流,一面尝试引领“过渡”市场和“适应”市场的风尚,并以此为依据组织生产投放。

上世纪80年代,《湖北日报》报道周作亮

经过十年发展,1989 年,周作亮把幸福服装厂开到了深圳,跻身于深圳市服装企业前十名。

1991 年,幸福服装厂产值在全省乡镇企业中率先突破亿元大关。当年9月,以幸福服装厂为核心的幸福集团成立。这是湖北首家村级集团公司。

回头看去,一家国营大厂,毫无保留地把数十年积累的技术传授给一位外地农民,并不担心对方成为竞争者;一名老板,毫无保留地把辛苦学来的本事传授给员工,并不担心对方自立门户。这种情形,历史上不常见,今日亦不常见,就是特殊年代的特殊境遇。

就这样,武汉前三十年的工业积累,以周作亮为引线,点燃了潜江服装工业的崛起。


开枝散叶


周作亮的幸福集团,在成立后的几年间一度辉煌。后来,他在武汉遇上另一位同样出身贫寒、白手起家的周老板——金融奇才周训和,联手惹出一场风波。

此故事颇为复杂,笔者改日再表。各位看官只要知道,上世纪末,幸福集团遭受重创,引发整个潜江的服装行业危机。全市原有近20家规模以上服装厂,一度锐减至5家。

所幸,周作亮等一批先驱者于上世纪80年代末在深圳的布局,此时已开枝散叶——1993年,潜江人在广东省创办各类大小服装企业已有130 多家。上世纪末,处于艰局中的潜江本地服装企业管理人员、销售人员、普通工人等,纷纷“孔雀东南飞”,投奔师兄师姐去也。

到2005年,在外务工的“潜江裁缝”达到10 万人,大部分均位于广东。之后,一直稳定在这个数量级上。

有个提法,现在看稍显怪异,但在2006年,《湖北日报》非常骄傲地将“潜江裁缝”与“菲律宾女佣”相提并论,认为是湖北省打造的国家级“劳务输出知名品牌”。

不过,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潜江开始规划建设占地2000 亩的服装产业园区,启动了让“潜江裁缝”回家重建服装产业的长期计划,直至今日。

兜兜转转,距离当年两位周老板的大手笔失败,也已经过去了20余年,潜江又一次迎来自己的发展新机遇。当前,武汉城市圈正加速同城化发展步伐,武汉和潜江的产业联系必将越来越紧密。


参考资料

《一位残疾农民怎样开拓服装市场》,瞭望周刊,1987.01.31

《从村头走向世界》,乡镇论坛,1993.05.31

《潜江市幸福集团公司持续高速发展的奥秘》,中国乡镇企业,1994.04.06

《周作亮与幸福集团的发展》,湖北政报,1998.06.01

《“潜江裁缝”成知名劳务品牌》,湖北日报,2006.02.16

《湖北“潜江小裁缝”做成大品牌》,中国贸易报,2009.09.10

《潜江擦亮裁缝招牌重振“裁缝之乡”》,长江日报,2021.10.27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zhiye/49174.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