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逃妈 东西儿童教育
大家好,我是逃妈。
先跟大家“八卦”俩事。
第一个是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
准确地说是我北京一闺蜜不知从哪儿搞到的小道消息,如果孩子在信奥赛中成绩优异,小升初有被名校“DZ”的可能性。
她觉得可以冲一冲,管它消息准不准确,反正学了总不亏。尽管孩子有些编程基础,但已经是5年级下期了,得找老师突击一下。好不容易托关系找到不错的老师,结果老师第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的数学底子怎么样?奥数学得如何?”她顿感一阵晕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娃的奥数已经停掉大半年了~
第二个是确切的好消息。
我在美国一好友的孩子最近找工作,已经收到了好几个大厂的offer!起薪我就不说了,尽管往高处想。
听他讲面试经历,那真是很不容易。4、5轮的笔试,每轮5个小时左右,全考算法,通俗点说就是“数学思维”。
之所以和大家“八卦”这俩事,是因为它们都指向同一个东西,也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聊的——奥数。
不知是“天才少女谷爱凌在海淀黄庄上奥数”的新闻让大家又热血了一把,还是新学期的例行纠结,总之,这几天后台问“孩子究竟要不要学奥数?”、“双减了还需要学奥数吗?”...的同学特别多。
下面就来统一和大家聊聊我的看法。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团队早就给出过答案。
2018年,我写过这篇:
前几个月,小半爸写过这篇:
有些坚持,不以外界环境的变化为转移。
为啥呢? 咱们来捋一捋。
在我看来,孩子学数学分三个层次:
谈奥数色变,说奥数不适合大多数娃的,其实是把第2档和第3档混为一谈了。
的确,冲着拿奖夺金的竞赛奥数,只适合极少数天赋的孩子。我觉得双减的一大好处是,避免所有孩子,不管适合还是不适合,都被裹挟着赶鸭子上架地去陪跑。
但如果你理解成直接就减到第1档。那就减得太多了,现在是很舒服,但后面补起来会非常困难。
其实大多数孩子学奥数,指的是第2档的“基础奥数”。而且只要你给些耐心,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它是所有孩子都适合也都需要的。
1
我们来看看小学奥数的体系,大致可以分为7个模块:
前三项,计算、应用题、几何,大家很熟悉,都是校内数学范畴,奥数在深度上做了些拔高。
后三项,数论、计数、组合,虽然名称看起来高大上,但相当一部分内容还是落在校内数学范畴。而奥数加深和补充的部分,往往会出现在一些附加题、趣味数学题、考试B卷的题目里,尤其到了中高年级,娃肯定会碰到。
总的来讲,基础奥数比校内数学在难度上往前走了一步。
比如同样是关于“数的规律”这个知识点,这是一道校内数学题:
这是对应进度的一道奥数题,在理解层次上加深了一点:
说到这,我得自豪一下咱们中国孩子的智力水平。在海外待了这些年,我有个深刻认识:不同人种之间真有天生的差异。就像黑人孩子普遍擅长运动一样,咱们中国孩子的数理思维就是比较强。
我所了解到的绝大多数中国孩子,无论是美国朋友家的,国内同学亲戚家的,还是大家很熟悉的,咱们平台的逃逃、小半、小千寻...都有个共同特点——校内数学“喂不饱”,学习体验基本是这样:
我原来不会,老师教给我,现在我会了
而只有在学难度稍微加深了些的“基础奥数”时,体验才是这样的:
我原来不会,老师教给我,我使劲儿想了一想,现在我会了。
看到差别了吗?学奥数时,孩子需要走出舒适圈,“使劲儿想一想”,挑战自己的思维。
跟体育运动很类似,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会跑那么快,跳那么高,没有“使劲儿”,身体里的很多肌肉韧带并没有被锻炼拉伸到,所以我们需要定期运动保证身体健康、强壮。
奥数,就是一项让孩子时不时激活脑袋瓜,保持头脑健壮灵活的“思维运动”。
道理讲起来比较虚,我举几个实际例子,咱们来看看奥数具体能帮孩子锻炼到什么样的思维:(下面例子我是从逃逃小时候用过的奥数练习册里找的,请忽略他乱七八糟的涂画~)
❶ 逻辑思维:小学奥数里,大量的题目都会用到逻辑思维中的枚举法、假设法、构造法、排除法等等。特别是枚举法,理解起来很简单,但要做到“不重不漏”,非常考验孩子思考的缜密度,如下面这道题。
❷ 代数思维:把题目的文字描述,转换成图或者数学算式,而这个转换的过程,就是代数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的能力。
其中最为代表性的题型,就是奥数中的三大经典之一:行程问题。解决行程问题需要画线段图来解读题目,比如下面这道题。
❸ 几何空间思维:初中的几何,是从“公理”开始,去证明“定理”、“性质“和”判定”。小学的几何基本不考证明,重在锻炼孩子在复杂图形中找简单图形的能力,培养几何空间思维。如下面这道题:
2
正是因为奥数对思维的作用,所以即便在美国,奥数也一直很“恒温”,没有全民一拥而上的盛况,但从来也没有被忽视过。
从小学到中学,孩子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数学竞赛, Math kangaroo, Math League, MATHCOUNTS, AMC8/AMC10/AMIE(美国奥数竞赛,分别适用于8年级及以下,10年级及以下,邀请赛)等等。
逃逃就读的学校,每年都会通过选拔组成数学校队,参加学区、州、全国的数学竞赛。
码这篇文时,我正好收到他们今年数学校队的选拔结果通知。从去年9月份开学后到现在,学校通过四轮预选,最终选出了12名孩子代表学校。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名单的last name(姓氏),发现这12名孩子,是由8位华人孩子和4位印度孩子组成的。你看,这不正好呼应了我在前面所说的,咱们华人孩子天生在数理逻辑上就比较有优势嘛?!
▲ 美国奥数队,四舍五入还是中国队
你可能会说,是不是咱把鸡血都带到国外去了哦?
这肯定是有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勤奋本就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嘛。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既然数理逻辑是我们的天生优势,当然应该帮孩子好好去“扬长”啊。
所以,在帮孩子“拔高数学”这个层面上,很多美国华人家长和谷爱凌妈妈的操作是很类似的。尽管没条件跑海淀黄庄,但同样会尽己所能地借助国内外优秀资源。逃逃小时候用过的很多奥数教材、练习册,还是当年爷爷奶奶从国内给他背过来的呢~
总之就是那个道理,孩子将来不一定要以数学谋生,也不一定能在这方面做出多好的成绩,但奥数提高了思维,这对干什么都有益处。
3
实际上到了后面,很多东西需要以“奥数”为起点。
闺蜜说到帮娃准备信奥赛,我出于好奇,就去扒了一些信奥赛的题目,结果你猜我发现了什么?
比如,这是2019年信奥赛初阶第一轮的一道选择题:
咦,这不就是一道原汁原味,如假包换的奥数题么?
现在你明白为啥编程老师会先问“孩子的数学底子如何”了吧?
我自己就是学计算机的,深知编程搞到后面,拼的还是数理逻辑思维,所以竞赛中直接先用一些奥数题来做筛选,很合理。前面的选择题都过不了,就别谈后面的编程部分了。
其实不止信奥赛,但凡需要拼思维拼脑袋的学科/竞赛,甚至人文学科里的思辨、辩论、批判性思维,统统都需要思维基础。
所以啊,千千万万万万千千不要以为“哦耶,不用搞奥数了,咱以后搞别的,搞科创、搞理化、搞辩论...弯道超车”。别啊,没有良好的思维打底,只怕会弯道翻车。
竞赛奥数咱不一定高攀得起,但常用基础奥数来做做“思维运动”,是绝大多数孩子能胜任且必须的。
EASTWEST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呀,逃妈你有传播焦虑嫌疑啊。
恰恰相反哈,我今天其实是趁着开学季,来帮大家避免焦虑的。
减负没错,但要适当,千万别减多了。
毕竟不管愿不愿意,中考、高考、工作...重重关卡还在那里,别到了某个时刻暮然回首,发现后面一个人影儿都没有,那才是真焦虑。
学习是一场长跑,真正的不焦虑,不是把头埋在沙子里,而是认清形势找对方向,长期、坚定、匀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