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尽管融合发展有早有迟,合作层次有深有浅,协同效应有大有小,但都在循序渐进地向着要素互通、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目标迈进。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长三角地区高度重视,希望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而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蓝图中,南京都市圈无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2001年9月,马鞍山正式成为“南京都市圈”成员。在跻身南京都市圈17年的时间里,马鞍山画出了一条与都市圈“同频共振”的“完美曲线”:无论是产业互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文化旅游、环境保护,马鞍山与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尤其是南京之间各领域的交往,都深深印上了“同城化”的烙印,为深度融入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安徽的“东大门”,占尽区位优势的马鞍山如何在百舸争流的竞争中拔得头筹,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这座城市的决策者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
规划引领、交通优先、产城一体、服务共享……马鞍山人迈出的每一步,都为这座城市占得先机。
如今,南京都市圈新一轮发展已拉开大幕。宁马同城,有“融”乃大。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马鞍山大有可为。
外籍轮首次进郑蒲港
长三角地区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长三角合作由来已久,进入新时代,这种合作更显得必须必要与必行。
长三角作为世界级城市群,对创新资源与全球市场均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是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从国内看,国内城市群是引领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主引擎”、创新发展的“主阵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中央确定的重大战略。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希望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图为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
2018年6月,以“聚焦高质量,聚力一体化”为主题的2018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召开,座谈会对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行再谋划、再深化。这次会议以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完成为标志,进一步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三年行动计划覆盖12个合作专题,聚焦交通互联互通、能源互济互保、产业协同创新、信息网络高速泛在、环境整治联防联控、公共服务普惠便利、市场开放有序等7个重点领域,形成了一批项目化、可实施的工作任务。
马鞍山作为长三角城市之一,是安徽全面接轨苏浙沪的“桥头堡”和“东大门”,如何抢抓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已摆在了马鞍山面前。经过多年的发展,马鞍山也到了需要全面提升的新阶段,也需要走一体化抱团发展结伴前行的新路子。作为南京都市圈的成员之一,马鞍山与南京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脉相连、经济互补,两市互融互通自始至终就有着一股天然的“向心力”。
正如市委书记张岳峰在马鞍山融入对接南京都市圈恳谈会上所说:“当前,马鞍山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更好融入南京都市圈,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马鞍山高质量发展,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马鞍山人就医去南京、购物去南京、逛街去南京、就业去南京,马鞍山人听南京广播、议南京变化,马鞍山人骨子里有一种特殊的南京情结。
马鞍山与南京,两座城市山水相连,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产业相融,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和地缘关系。从历史上看,马鞍山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同时也是南京的后花园。民国期间,马钢称之为中央钢铁厂,归南京中央政府管辖。建国后,马鞍山矿务局由南京市管辖,历史上两地就是“一家人”。1952年之后,两地虽然分属两省,但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一直十分频繁和密切。
近年来,两市政府间“走动频繁”,谋划合作发展:
2017年1月,马鞍山与南京形成了《宁马部分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对接等合作项目会议纪要》。
2017年3月中旬,第九届南京都市圈市长联席会议在马鞍山举行,宁马两市政府签署了《2017年度宁马一体化合作项目协议》。
2017年8月22日,马鞍山市党政代表团一行赴南京市考察,两市党政主要领导就加快推进宁马一体化建设达成共识。
2018年5月22日,宁马两市党政主要领导会商对接会在南京召开,举行了南京市与马鞍山市合作工作机制协议签约仪式。
近年来,宁马两地频频传出产业对接、商业合作的消息:
近五年来,南京到马鞍山投资的亿元以上项目288个,到位资金680亿元,占省外投资的20%,其中包括红太阳、金鹰、苏宁、河海大学、南京大学等一批知名企业和高校。
马鞍山企业也积极向南京发展,南京马鞍山商会的会员企业有200多家,马鞍山也是南京新鲜绿色蔬菜和其他农副产品的主要供应地,和县蔬菜占南京蔬菜市场供应量30%左右。
马鞍山市民喜欢到南京购物消费,南京居民在马鞍山购买商品房的数量逐年增多,去年占到市区销售商品住房的21%,在靠近南京的秀山新区更是占到28%-30%。
“两地一家亲”的理念已经深深地融入两地人民的血液中。
今年6月1日上午,江苏盛和投资有限公司智能储存设备生产基地项目和纳百川控股有限公司汽车动力热交换系统制造项目入驻我市雨山区,两个项目总投资额25亿元。
“企业家来与不来,项目落地与否,除了交通、成本和环境等因素外,他们更多考虑的是与已有的产业能否形成配套,能否打通产业链。”雨山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
马鞍山有很多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包括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作为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员,近年来,马鞍山自身也实现了长足发展。马鞍山因钢设市、工业主导,工业化率较高,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既有东部的区位,又有中部的成本,是安徽东向发展的“东大门”“桥头堡”。近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去年实现了全省总量第三、人均第一的目标。同时,马鞍山是中部地区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市,并且实现了“四连冠”,去年当涂县也成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市民素质较高,社会和谐稳定。
在推动产业协同化发展过程中,马鞍山立足自身优势,坚持产业分工协作,错位发展、配套发展,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加快智能装备(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数控机床等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承接南京及苏浙沪高端制造环节。同时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全力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技术创新平台、人才支撑平台和政府服务平台,积极融入南京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要素链,实现借力发展。
“马鞍山的发展离不开南京的支持和帮助,南京的发展也需要马鞍山的配套和服务。”南京市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以区域规划为引领,优化空间布局,深化、完善、落实都市圈区域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和空间协调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城镇布局、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衔接。
4月10日早上7:10,由马鞍山始发的D5646次列车缓缓启动驶离马鞍山东站,18分钟后到达终点站南京南站。首发宁马,两城连接的“早七点”动车,迎着朝阳疾驰,话题不仅刷爆了马鞍山朋友圈,也切切实实地将两城的“工作圈”“生活圈”渐融渐近。
马鞍山东站
曾几何时,交通互联互通问题就是宁马合作的一大瓶颈。近年来,随着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宁马两地市民尽享“双城生活”,两地的资源要素得以更顺畅地对接和流动。
为了满足宁马两地市民生活需求,在马鞍山市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于今年4月10日开通了早晨7:10马鞍山始发到南京的高铁,几乎天天满载。自今年4月1日起,备受皖苏两地市民关注的皖S445(原皖S314)和苏S341的“断头路”正式通车,马鞍山市民前往南京溧水方向又添一条捷径。马鞍山还将宁扬宁马城际铁路、轨道交通1号线作为加快融入南京的“一号工程”,成立专班、强力推进,使宁马两地交通更顺畅。
马鞍山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南京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全力抓好一批带动性强、操作性强、群众获得感强的共建项目,在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民生社保、居住出行、文化旅游等方面加快同城化步伐。马鞍山市民卡实现与南京公交、地铁一卡通,正在推进与南京医疗、旅游等领域互联互通;马鞍山市中小学校长赴南京挂职学习已形成制度化。
此外,两市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监管、工商管理、安全生产监管等区域性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尤其是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推进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协同治理,促进两地联动响应、联合执法。
在园区合作上,去年,宁丹科创园一期已吸引部分南京产业转移项目入驻。江苏邦宁集团与马鞍山软件园签署合作协议,马鞍山邦宁电子信息产业园正式落户花山区。马鞍山综合保税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招引南京综保区内乃至江苏省大进大出的外向型企业入驻。郑蒲港新区已实际签约落户南京大学(马鞍山)研究院项目、南京大学纳米晶片高纯电子材料合成制造产业化项目等。南京工程学院马鞍山数控装备研究院中试基地已建成投入运营。南京大学(马鞍山)高新技术研究院正式成为“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单位,研究院建设运行中重点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市场化投融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大胆尝试。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站在新起点上的马鞍山,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情怀的延续,更是梦想的升级。马鞍山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健步走在合作发展、共享共赢的广阔舞台上。
(来源:皖江在线 记者:柴胜松 黄莹 王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