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举办的小型招聘会,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小李的父母亲在招聘会尚未开始时,就早早地到会场打听单位的情况。招聘会开始很久以后,小李才姗姗来迟,并由家长陪同前往用人单位摊位前面谈。面谈过程中,小李发言的时间还没有其父母多,结果谈了一家又一家,最终仍一无所获。这天,她40多岁的父亲又走进了某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说是想应聘。招聘主管接过简历后发现,这是一位应届毕业生的简历,正在诧异,小李的父亲解释说,是为女儿来送简历,并咨询招聘相关信息。招聘主管很有礼貌地接待了他,回答了他的问题,之后特别提醒他:大学毕业生已到了独立的年龄,应当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或困难,求职是人生大事,更应当自己亲自面对。
【案例评析】小李的问题出在择业过程中过分依赖他人,其实依赖他人是难以选择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的。招聘主管一般认为,不能独立的应聘者,到公司后也不可能独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父母代办使自己的能力得不到体现,这样就会给用人单位留下能力低下、不够成熟、依赖性强的印象,反而无法得到面试和笔试的机会。针对“子女就业父母代办”的现象一位招聘主管这样说:“你本人都要靠别人来推销,企业还能靠你来推销产品吗?”
案例2 职场求职要竞争,不战自败怎能行
毕业生小刘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条件都不错,在就业的初期满怀信心。但由于专业冷门等原因,找过几家单位都碰了壁,结果产生了自卑感,在后来的择业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到了新的用人单位那里,只能被动地问人家:“学某某专业的要不要”,其他什么话都不敢讲,最终未能落实就业单位。
【案例评析】小刘的失败是由于自卑心理在作怪。在择业遭受挫折后,一蹶不振,对自己评价过低,丧失了应有的自信心,择业时缺乏主动争取和利用机遇的心理准备,不敢主动、大胆地与用人单位交谈,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越是躲躲闪闪、胆小、畏缩,越不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这种心理严重妨碍了一部分毕业生正常的就业竞争,使得那些原本在某些方面比较出色的毕业生也陷入“不战自败”的困惑。
案例3 被动等待显迟钝,坐失良机真可惜
某单位向学校发布了要来校招聘毕业生的信息,校就业指导中心迅速公布并电话通知了各学院,各学院反应不一,有的学院书记亲自打电话与对方联系,推荐自己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有的则主动邀请对方到学院来选毕业生,有的则用特快专递寄出了学生的推荐材料。而与此同时,部分同学却在等待面试通知,认为反正该单位要来校招聘,等来了再投材料也不迟。后来,这家单位真的来了,人事部门负责人却非常抱歉他说:“真对不起,其实,我们几天前就已到贵校,但刚跨进贵校校门,就被贵校某学院盛情‘拦截’而去,晚上住在贵校招待所,闻讯而来的毕业生一拨又一拨,结果我们的计划提前录满了。”在场的毕业生后悔不已,机会就这样在等待中错过了。
【案例评析】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机会应该说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就看你如何把握它。各种招聘人才的信息,每时每刻经过各种渠道在发布、在传递,好比一条河流,信息是一朵朵浪花,你抓住了,就归你所有,你错过了,就无法回头。因此,只要你认准这条信息对你有用,你感兴趣,就必须主动以最快捷的方式向发出信息方作出反应,让对方知道你、了解你,才有可能看中你。机会往往就是这样被主动者拥有。
案例4 知难而上拼实力,专接本未必输本一
清苑职教中心来校招聘教师,明确表示只要本一毕业生。小李是专接本学生不符合应聘条件,但小李觉得清苑是自己家乡,专业对口,符合自己的就业意向,就主动来到招聘现场。递上个人简历后,小李说:“我是清苑人,在校期间我在职教中心参加过一个学期的顶岗支教实习,对职教中心的教学工作十分熟悉,虽然我不是本一学生,但我立志从教,练就了扎实的教师基本功,我恳请贵校能给我一次面试试讲的机会,我愿做绿叶上的一滴露珠,我一定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随后小李递上了顶岗支教学校给自己的评定书和自己撰写的几篇关于中学教学论文。清苑职教中心破例给了小李试讲机会,小李凭自己的实力在众多本一毕业生中杀出重围,成功赢得了教师岗位。
【案例评析】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用人单位招聘的门槛也越来越高,不少进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出于编制限制都将本三、专接本毕业生拒之门外。但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看重的是实力,只要毕业生有真才实学,不妄自菲薄,积极主动诚心应聘,就一定能赢得属于自己的机会。
案例5 诚意应聘不懈怠,绝不放弃好机遇
毕业生小赵赶到石家庄春季人才市场时,已是下午3点多钟,此时,许多单位已录满人员撤摊而去,剩下的单位也在整理材料考虑收场,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自己感兴趣的某单位递了最后一份材料,并诚恳他说明了自己晚来的原因。谁知刚过2天他就收到了该单位面试通知,1周之后便签定了正式协议,真是山重水复疑元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案例评析】外出参加人才招聘,一般来说应赶早不宜迟,但有些客观因素是无法预测的,在这种情况下要随机应变,要沉着、有耐心。有时,耐心等到最后,好戏就在后头。总之,要么赶早,给对方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要么耐心等到最后压轴,同样也会给单位以深刻的印象。
案例6 求职择业关系大,提前谋划是真谛
小李是一个学习成绩十分优秀的大学生,而且一直担任校学生会工作,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求职前,他先客观地审视自己:有什么特长,同别人相比,自己有什么优势?最喜欢干什么?什么样的工作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最能发挥和体现自己的个人才能和价值?通过对自己的客观认识,小李尽快地收集相关企业的资料。为了磨炼自己、积累经验,小李从大三下半学期开始就着手就业的准备工作。并尝试性地参加了几家外企的面试,虽然都失败了,但小李却从中学会了很多应聘技巧。
大四临近毕业时,小李得知他向往的深圳某美资企业正在招聘,便满怀信心地带着精心准备的自荐材料前去应聘。公司人事部在300多份求职材料中初选了100人进行笔试,结果留下22人进行面试,小李也在其列。用人单位问应聘者希望每月薪金是多少时,有人问答“2000”,也有人说:“1000。如果一千您还不同意的话,800元也可以。”只有小李不卑不亢地说:“我薪金的起点是3000元。”经理问:“为什么?小李说:“据我了解,在深圳的外资企业,刚刚大学毕业工作的,薪金也基本在3000至4000元之间,我认为我期望的薪金应该能够体现我的实际能力的。”最后,小李如愿得到了这份工作。
【案例评析】小李成功的原因,首先是他的就业目标定位非常明确,并且为之积极进行积累和准备,朝这个方面重点突破。其次,外资企业往往会出各种应变能力的试题进行面试,而小李有意识地参加过几次外企的招聘,对这类试题有过接触,事后他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并总结出经验:碰到过分简单、过分容易的提问时,要避免就事论事地简单作答,而应当用脑子想想——提问者是否另有所指,是否在考察你的IQ、EQ或LQ之类,如果是,那就得跳出常规思维的束缚,采用一种非常规思维或发散式思维的方式去考虑问题,便会获得理想的效果。第三,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对人才行情一知半解,盲目地应聘和标出自己的工作薪价,不是眼高手低,就是手高眼低,要么落聘,要么就是做了一份高技能的工作却拿了一份低技能的薪金。而小李懂得自己的价值,他在积极地收集各种信息资料的同时,尽可能地寻找与自己学历相同、行业相同或类似的职员做自己的价值参照,有了准确的数据,就能知己知彼,合理地把握自己的价值,恰如其分地提出自己的薪金要求,而不会给人以漫天要价或盲目应聘的印象,对方也可以愉快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