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学生出国留学遇“冷”,不少国际化学校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与此同时,一篇名为《逃离国际学校,是去还是留?》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唱衰国际学校的流言不绝于耳。
为了解疫情后国际化学校的真实情况,新学说自1月起连线访谈了来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川渝地区的十几所国际学校,并对不同地区国际学校的现状进行了系列报道。本文是系列报道的最终篇,将聚焦于川渝地区国际学校疫情后的现状。
新学说在分别连线访谈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数十所国际化学校后发现,“逃离国际学校”的说法并不属实。
新学说发现,由于国外疫情持续得不到缓和,京津冀地区部分原本计划让孩子出国读小学、初中或高中的家长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量,选择让学生转回国内国际化学校。这导致国际化学校转入与转出的学生流动性较大,但总体数量上保持平稳。(详情点击链接)
长三角地区存在从民办转回至公办的现象,还出现了较为明显民办流向民办的情况,国际学校人数整体上有所下降。(详情点击链接)但在这种流动中,较为成熟的民办双语学校对学生仍有较强的吸引能力,其中部分学校的招生人数仍可以保持稳定增长。
以广、深两地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各国际化学校虽然“冷暖不一”,但多数学校的学生人数与往年基本持平,也未出现传闻中的国际学校家长“大逃亡”的现象。(详情点击链接)广州地区国际学校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招生受到的影响较小,但高中曾出现明显下滑。然而截至2021年春季学期,大部分学校高中学段的招生已经恢复至疫情之前的状态。
川渝地区国际化学校受疫情影响不大
相比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成熟的家长群体以及庞大的国际化学校数量,川渝地区的国际化学校的发展有着强烈的地域特征。近年来以川渝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国际化学校开始异军突起,增量尤为显著,一跃成黑马。川渝地区国际化学校数量激增的同时,其发展局限暴露眼前。
据新学说了解,川渝历来被认为是高端民办学校的“不毛之地”。该区域市场对于高端民办学校认知有局限性,且现存国际化学校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不同,课程设计上更重视升学成绩。因此,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对川渝地区的国际化学校家庭影响更大,出国留学是否可行成为他们选择国际化学校的直接要素。重庆巴蜀常春藤学校(下称“巴蜀常春藤学校”)轮值校长廖伟表示,重庆地区2021年出国意向学生数量总体减少1/3。
但新学说连线访谈了川渝地区的四所国际化学校发现,实际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是2021年即将出国的毕业生,国际高中招生并未受到很大影响,依旧火爆。以下为具体分析。
生源结构稳定,各学段招生平稳
不同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强校际流动性,川渝地区的国际化学校生源保持稳定,回流学生也相对较少。
成都新津墨尔文学校(下称“墨尔文学校”)小学部常务副校长尚颖表示,该校生源结构保持稳定,仍然以川渝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生源为主,辅以部分在川渝地区工作的外籍人员子女。
此外,川渝地区国际化学校各学段招生情况也较为稳定。重庆德普外国学校(下称“德普”学校)国际高中部副校长张韧表示德普生源情况整体稳定,各学段招生并未受到很大影响。该校小学、高中学段都进行了相应的扩招。虽然初中部招生略有影响,但招生额度也顺利完成,且生源质量并未下降。
关于在外留学生的回流现象,以上学校相关负责人均表示,近几年不断有学生回流。疫情之下,他们虽然接收了一些回流学生,但总体数量非常少,并未引起生源结构的变化。
小学阶段生源“大换血”
综合对其他地区的访谈,新学说发现在疫情作用之下,全国范围内国际化学校低龄学段受到影响最大。虽然不少小学生选择转回体制,但同时也有不少新的家庭加入国际化学校。整体上,国际化学校小学阶段生源经历了“大换血”,但并未产生生源缺口。
关于这一现象,张韧、尚颖等国际化学校校长均表示,在疫情期间,家长产生“趋利避险”心理非常正常。中学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已确定其未来规划。“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所以疫情对他们的影响更多体现在留学目的国的选择上,并不会导致他们放弃出国留学。小学阶段的学生未来规划尚未确定,留学受阻的情况下,对国际教育信心不足的这部分学生可能转回体制内。
新学说认为,此次疫情也是对国际化学校生源的一次“淘洗”,动摇后依然选择国际学校的家庭会成为国际教育的“铁杆粉丝”。大多数国际学校家长较为理性,认可国际教育理念而选择国际学校的家长,不会轻易放弃国际学校;而少数盲目跟风选择国际教育的家长,或会再次盲目跟风离开国际学校。
国际高中依旧火爆
2020-2021学年的国际高中与往年相比,压力和挑战都很明显。但在川渝地区,国际高中依旧火爆。
疫情期间线上线下的学习经历让更多的家长看到了国际化学校的先进性,更认识到终身学力的价值和重要性,所以巴蜀常春藤学校国际高中在疫情之下,逆势接收了一些公立学校的转校生。德普学校2020-2021学年的咨询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涨了37%,招生比也增长了10%。据该校高中部副校长张韧介绍,原计划招收115名学生的国际高中扩招至128名。尚颖也表示,即使在留学遇冷的大环境下,该校初中部学生在升学时仍有很大比重选择出国方向的国际高中(如国际课程中心)。
虽然当下全球疫情较为严重、国际关系较为紧张,但随着新冠疫苗的接种和拜登政府的上台,未来的留学形式不见得“一片黑暗”。家长、学生基于这样的考量,以及对国际高等教育的向往,国际高中依旧火爆。
外籍学校部分生源流失
在之前的访谈中,大部分人认为由于边境政策等的影响,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招生受到疫情影响较大。在川渝地区的访谈中,新学说联系了一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后发现,外籍学校的实际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糟糕。
重庆耀中国际学校中方副校长肖婕表示,受到疫情影响,该校学生流失率总体上涨10%,由原来的420多名学生减少至现在的近400名学生。但她补充道,这样的情况并不算糟糕,已经优于预计后果。
此外,她认为造成学生流失的原因不只是疫情的影响。近年来城市性差异不断扩大,中国区域内外籍人士的转移,尤其是川渝地区的外籍人士转移到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导致了该校生源的部分流失。
在国际教育认知度较低的川渝地区,疫情期间国际化学校的招生成绩却足够亮眼,甚至不少学校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招。这其中有些经验值得整个行业借鉴。
重视品宣,加深品牌效应
疫情期间无法各类国际化学校的线下访校、开放日、面试、笔试等招生活动无法开展,纯线上宣传效果不及线上与线下配合进行。缺乏品牌影响力,缺乏学术成绩背书,缺少教学理念实践和积淀的国际化学校招生更加困难。
美中国际教育集团招生主任许文俊表示,线上宣传真正考验的是“品牌”。如果一个学校的品牌影响力大,通过学校运营的自媒体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如果学校的影响力不够大,在宣传中需要下很大功夫。
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通过精准的品牌差异化定位以及灵活的市场宣传手段在建校第一年就取得了优异的招生成绩。随后,该校运营团队构建起了基于各类社交软件以及新媒体平台的家校沟通体系,积极开展家长社团、引导家委会对学校进行监管。扁平的沟通渠道,高频次的沟通给德普带来了良好的家长口碑。
坚定理念,获得家长认可
选择国际教育,重要的不是升学成绩,而是教育理念,以及一系列能让理念落地的配套管理设施。
据新学说了解,德普学校每年都会调查学生家长对其教育理念的认可,且认可度高达86%。正是对学校教育理念的高度认可,才坚定了家长和学生继续选择该校的信心。应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巴蜀常春藤学校主张“三个坚持,三个关注和三个实施”。坚持中西合璧、古今融通的办学理念,坚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升学通道;同时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疫情态势和经济走向;实施升学新通道等,降低单一升学路径的风险系数,给予家长更多的升学安全感,获得家长的支持。
双轨办学,提供多种选择
2020年学生赴英美等热门留学地的留学计划受阻,不少国际化学校家长留学信心受阻,双轨制办学的需求应运而生。
廖伟认为,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演变及疫情的不确定性,纯出国方向的国际化学校升学通道单一,家长会因为不确定性而想要更多的选择和保障。他表示,只要解决了升学通道单一的问题,给予家长对于未来的安全感,家长还是会认可国际教育以及国际化学校。巴蜀常春藤学校引入高考方向的“普高”项目,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养,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成都七中万达国际部由于开设了以出国留学为主的国际高中部,以及高考+语言的双语班两个班型,因此招生人数并未有太大变化。
墨尔文学校将双轨办学落实在义务教育阶段,在夯实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英语能力的培养,中英课程比例高达1:1,以期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教学方式上,该校围绕跨学科主题式教学与专科教学并重的模式展开教学,学生将来不论选择何种升学路径都不受影响。
疫情影响之下的国际化学校“冷暖不一”,但外教问题的确是所有学校面临的共同问题。重庆耀中国际学校背靠香港耀中教育机构,在外教招聘的问题上并未受到很大影响,机构内师资支持为其提供了师资保障。相比之下,一些单体国际化学校的境遇较为艰难,只能“争抢”境内现存的少数外教。
新学说通过对全国四大地区十几所国际化学校负责人的访谈发现,总体上各学段的招生均有波动,但并未出现大批学生逃离国际化学校的情况。部分学生的“出走”反而是国际化学校的一次“提纯”之旅。动荡下继续选择国际教育的家长、学生对学校的教育理念更加认同,更有利于学校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