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持续低迷的影视行业,影视行业龙头的光线传媒也顶不住。
11月10日,光线传媒披露了减持公告,称控股股东光线控股计划减持光线传媒股份不超过5827.76万股,合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光线传媒上市11年来首次被控股股东光线控股减持股份,若按照11月17日的收盘价8.13元/股来计算,本次光线控股将套现约4.7亿元。
关于本次大笔减持的原因,光线传媒给出的理由为“控股股东出于其降低负债率、改善财务结构的需要”。根据其在11月7日披露的公告显示,截至11月7日,光线控股累计质押股数约为5.72亿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为45.84%,质押水平确实较高。
实际上,对于光线传媒而言,减持套现只是其当下深陷困境的一个缩影而已。
作为影视行业的龙头,面对持续低迷的大环境,光线传媒的经营状况正在持续恶化,根据三季报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光线传媒亏损了9876万,这是其自2011年上市后首次第三季度单季亏损;而前三季度累计实现盈利为1.015亿,同比大幅下滑81.64%。
业绩下滑、股东减持、股价大跌……面对接踵而来的利空,光线传媒能否找到解决的方法?
说到光线传媒,那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光线传媒的创始人王长田。
1984年,王长田从农村考入了复旦大学的新闻系;四年后,其在毕业时被分配到国家机关工作,主要负责对外新闻宣传和内部资料整理;而后的几年里,王长田先后跳槽到了《中国工商时报》以及北京电视台,在几次跳槽后逐渐对传媒行业有了深入的认知。
1998年7月,王长田离开了北京电视台,和几个朋友成立了“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主要做策划以及拍摄纪录片等业务,而这正是如今的影视龙头光线传媒的前身。
不过,由于当时的电视台普遍还推行着“制播一体”的制度,所以光线制作的节目并不受待见,甚至在有些电视台其制作的节目还被打上了“非法制造”的标签。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之后事情便有了转机。1999年11月,官方下发82号文件,开始允许电视台“制播分离”,面对难得的机会,王长田以娱乐新闻作为切入口,迅速制作出了《中国娱乐报道》这档节目;2个月后,《中国娱乐报道》成功在湖南台生活频道播出;3个月后,《中国娱乐报道》更是覆盖了五十多个省市级电视台。
随着《中国娱乐报道》的走红,这档被大家誉为娱乐界“新闻联播”的节目为光线带来了不小的名气,在此期间,王长田又趁热打铁地先后推出了《娱乐现场》、《音乐风云榜》、《影视风云榜》等节目,并先后捧红了何炅、谢娜、柳岩等主持人和明星。
凭借着一连串爆红的电视节目,2011年8月3日,光线传媒成功在创业板上市;在上市之后,光线传媒又开始了从电视节目到电影的转身——2012年投资了成本不到3000万的《泰囧》,最终收获了超过十亿的票房。
在体会到“以小博大”的威力之后,光线传媒又先后投资赵薇的《致青春》、 《匆匆那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和动画电影《哪吒》,这些小成本电影都给光线传媒带来了丰厚的收益,特别是动画片《哪吒》,虽然成本仅6000万,但最终却斩获了49亿的票房。
随着投资的电影越来越多,光线传媒也逐渐超越了老对手华谊兄弟,成为影视行业“一哥”。
作为影视行业的“一哥”,光线传媒曾经给人一种屹立不倒的感觉。
不过,面对逐渐萧条的大环境,光线传媒终究未能逆势而行。从财报上看,其实早从2017年开始,光线传媒的业绩便出现了下滑的迹象。
具体数据方面,2017~2021年,光线传媒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为4.616亿、-2.849亿、8.677亿、2.349亿和-4.439亿,增速分别为-11.01%、-161.73%、404.53%、-72.93%和-289.4%。
从数据来看,光线传媒只有2019年凭借着动画电影《哪吒》的爆火实现了扣非净利润的大幅增长,其余几年扣非净利润的增速都是在逐步下降。
而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光线传媒实现净利润为1.015亿,同比下滑81.64%;在今年的第三季度,光线传媒的净利润亏损了9876万,这是其自2011年上市后首次第三季度单季亏损,表现可谓十分的惨淡。
实际上,光线传媒之所以会落到如今这个地步,很大原因和其沉迷“以小博大”有关。
回顾光线传媒的发展史,其确实靠着“以小博大”的策略走向了成功,从2013年投资的《泰囧》、紧接着的《致青春》、 《匆匆那年》再到2016年的《美人鱼》、《大鱼海棠》、《你的名字》以及2019年封神的《哪吒》,每一部电影都推动着光线传媒不断向前。
而从毛利率来看,由于一直推行“以小博大”的策略,光线传媒的毛利率一直都比较高,特别是2019年,光线传媒的毛利率达到了44.76%,净利率有33.46%,再看老对手华谊兄弟,2019的毛利率为28.35%,净利率为-180.09%,已经和光线传媒不在同一水平线。
不过,虽然前期靠着小成本电影成功,但这背后显然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不是每一次的小成本电影都能爆红;此外,当一个套路用久之后,终究会有玩不动的一天。
今年以来,光线传媒就没有推出过爆款的电影。根据每日经济新闻统计,截至10月28日,今年票房排名前十位的影片中,均无光线传媒主出品或者联合出品的影片,很显然,在如今这个大环境下,即便是大制作都收不回成本,小成本的爆款电影已很难再出现。
面对越来越难的大环境,光线传媒终究还是熬不下去了。
11月10日,光线传媒披露了减持公告,称控股股东光线控股计划减持光线传媒股份不超过5827.76万股,合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光线传媒上市11年来首次被控股股东光线控股减持股份,若按照11月17日的收盘价8.13元/股来计算,本次光线控股将套现约4.7亿元。
不过,从储备项目来看,光线传媒的处境或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根据媒体介绍,截至今年上半年,光线传媒已筹备了70个影视项目,分别处于前期策划、制作等不同阶段。在预计上映电影项目列表中,共有15部作品,除去3部已上映影片外,还有包括《透明侠侣》《深海》等12部作品尚未上映。
此外,光线传媒还有42个预计筹备、制作的电影项目,其中不乏《大鱼海棠2》《哪吒之魔童闹海》《姜子牙2》等系列新作,以及《三体(新)》《白夜行》等受到关注的项目。
很显然,目前光线传媒仍有“翻身”的资本,但背后显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而从机构持仓来看,大机构对光线传媒的未来也并不看好。截至今年的第三季度,光线传媒的基金持仓家数仅为14家,持股数量为136,280,882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4.65%;和半年报时211家基金持仓、272,125,812的持股数量相比,下降的幅度颇为明显。
而从股价来看,投资者对于光线传媒也逐渐失去了信心。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17日收盘,光线传媒股价报收8.13元/股,和2020年9月时的最高点17.83元/股相比已经腰斩,市值则蒸发超过了280亿。
从种种迹象来看,虽然光线传媒如今已然跌下了神坛,但还未真正走到绝路。或许某一天,光线传媒又能借着一部小成本电影再度崛起,但这背后的难度显然并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