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前,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日本侵略者在投降书上签字,宣布无条件投降。从此刻起,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这一场胜利来之不易。
而在此之前,我国有无数可歌可泣的先辈,都为了这一刻,为了祖国和信仰义无反顾地献出了生命,死在了胜利之前。
张蔚华就是其中之一!乍一提起这个名字可能知者甚少,但他在我国的比邻国家朝鲜却是家喻户晓。
1948年9月9日,赶跑了日本侵略者,朝鲜恢复独立,成立民主主义共和国,而金日成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朝鲜最高领导人。
建国后的金日成每日操劳国事,却没有忘记张蔚华这个朋友,每每提起都眼含热泪,却因居多原因一直没有机会为这个已经故去的朋友去做些什么。
直到到了1959年,朝鲜派出考察团到东北进行战迹寻访。临出发前金日成对考察团团长特别叮嘱:“请一定帮我去寻找张蔚华的家属……”
如此殷切的盼望能否达成所愿呢?能让一国最高领导人如此牵挂的,这张蔚华究竟是何人,二人之间有何渊源呢?
张蔚华,生于1913年,长于吉林省抚松县一户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
其父为人和善,与大多数剥削农民的财主不同的是,他因爱结善缘待人亲切的原因,自己也被称为“农民财主”。
在这样一个家庭长大,张蔚华也被教育的知书达理。在他11岁时,县里来了一个“特别”的朝鲜人。
县里来了朝鲜人并不特别,特别的是他的身份:他是朝鲜解放运动领导人,一个投身抗日的革命者。
更是日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金日成的父亲,现任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的曾祖父——金亨稷
当时朝鲜已被日本侵占,我国与之相邻的抚松县自然变成了许多朝鲜人避祸的首选。
因在平壤组织反日团体及多次组织地下反日组织朝鲜国民会,金亨稷多次被日军通缉逮捕,无奈之下只得带着家人转移。
来到抚松后又经人介绍与张蔚华的父亲张万程相识,两人一见如故顿时结为通家之好。
刚好金亨稷的儿子金成柱(金日成)与张蔚华不仅在同一个小学读书,还是同桌,这两个年龄相仿的男孩子顿时玩在一处,结下了深刻的友谊。
好景不长,安稳日子才过了两年,金亨稷就故去了。
临终前还反复交代妻子一定要把自己的手枪保管好,等儿子长大干革命时交给他。
金日成受父亲的影响,自小就立志要光复祖国,父亲去世后就继承其遗志加入了朝鲜共产青年同盟。
我国当时同样内忧外患,张蔚华在与金日成的交往中也不断被其为革命奔走的热情所感染。
瞧着眼前国家孱弱、山河破碎、百姓受苦,胸怀一片赤子之心的他不由升起一股我辈自当奋勇前行的责任,就此投身革命志要建设一个和平安稳的新中国。
一个不知愁为何物的富家公子从此成了一个优秀的革命战士,一对挚友因为有了共同的信仰,友情升华为志同道合的同志。
两人一起写文章搞刊物,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朝鲜现代革命史中第一份革命刊物《新日》就由此而生。
可惜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快因为刊印反日刊物,金日成被逮捕了。
张蔚华尽力奔走,为此返回家向父亲张万程求助。
要知道在此之前,张万程并不希望儿子走上革命的道路,因为这注定是一条需要流血斗争的艰难之路。
家里在本地有头有脸、资产颇丰,老老实实帮家里打理生意不是更稳妥吗?
作为一名满腔抱负的热血青年,拒绝了这条明眼瞧着就更好走的路,为此不惜忤逆父亲,婉拒婚事不成后当场逃婚。
借着出城收账为由,离家出走投奔金日成。
然而父子之间哪有隔夜仇,善良了一辈子的老父亲终于选择了妥协,以社会贤达的身份为金日成斡旋,助其脱离险境。
然而出狱不久的金日成很快又遭遇危机,原来他在火车上时遭遇特务跟踪险些暴露。
幸亏张蔚华此时挺身而出为其打掩护,多打消特务的怀疑,转危为安躲过了这一遭。
从此金日成在抗日前线奔走,张蔚华在他身后默默支持。
同年的六月,张蔚华去探望正在开会制定武装斗争方针的好友时,带去了12支手枪,这也是金日成参加抗日活动以来得到的第一批武器。
那时日军对我国东北的狼子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他们在这片土地无恶不作,犯下许多令人闻之愤慨的罪行。
为此张万程不再反对儿子的志向,父子二人不惜重金购买了40支枪送到前线的金日成手中。
这些枪的去处是为了抗日,朝鲜人的敌人是日本鬼子,中国人的敌人亦是。
相信大家都听过红军战士小米加步枪的故事,由此可知当年枪支的珍贵。
这批枪的到来何等重要,金日成后来自己都说:“没有张蔚华送来的枪,就没有今日的朝鲜人民军。”
1932年,金日成创建了抗日游击队,也是那一年,张蔚华在金日成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两个年轻人,虽国籍不同,但对自己国家的命运和未来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打到日本帝国主义信念是相同的。
从此金日成率领游击队游走在抗日最前线,随着队伍不断地扩大后被改编为朝鲜人民革命军。
同年11月和东北抗日部队联合编称“东北抗日联军”,朝鲜人民革命军被编为第二军。
第二军在中国东北进行活动时称为"东北抗日联军",到朝鲜人居住区或到朝鲜国内活动时称朝鲜人民革命军。
这支军队从头到尾贯彻的就是两点:一是为朝鲜独立而战斗;二是在国际主义的旗帜下支援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有诗云:男儿从来不恤身,纵死敌手笑相承。
我国自古以来多少战场诗佳作,歌尽男儿战场杀敌的真豪情。
如今好友在前线奋勇杀敌,张蔚华自然是也渴望能上战场,打跑那些罪恶滔天的日本人。
然而考虑到他身份特殊,金日成觉得好友更适合在后方打掩护,进行地下活动。
于是张蔚华特地开了一家“兄弟照相馆”做联络点。
当时日军对纸张控制得很严格,前线的抗日部队想获取可谓是难上加难。
张蔚华见势又开了一家“兄弟书局”,借此可以顺理成章地获取大量的文具纸张送往前线,又可以私下印刷抗日部队的宣传单。
那段日子里,因为日军封锁极严,所以前线的抗日部队物资极度匮乏,枪支、弹药、被服、火柴、粮食和盐……什么都缺。
战士们挨冻受饿,还因为缺乏药品的缘故饱受伤病折磨。
张蔚华就想方设法地搞到物资,再带领当地的进步群众偷偷送上山。
两人每次见面都是匆匆一会晤,再没了往日谈天说地的闲情。
金日成要带领队伍和敌人打游击。张蔚华呢?
他要主持抚松的地下工作,他要想办法搞物资往山上运,还要及时掌握抚松境内的敌人情报并及时送出,他还要向进步人士宣传革命读物……
他们都不曾想到大营温泉的一别,竟会是最后一面。
1937年的10月,一个他和金日成共同的朋友来了,正是昔日同盟会的朝鲜人郑学海。
张蔚华虽然从事革命但自幼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他始终保存着一丝天真,接人待物更是一片赤忱。
见是过去有共同理想的老友前来,也不曾多想,连忙热情招待。
交谈中无意说起知道金日成的司令部,郑学海顿时开始旁敲侧击,试图探听出具体地址。
到底是从事地下工作的,张蔚华迅速从郑学海的言语上察觉异样并警觉起来。
自知祸从口出,便立即闭口不言。可惜为时已晚,原来这郑学海在上次被捕以后就叛变了,这回来打的主意就是为了探听金日成的消息去日本人的欢心领赏。
见形迹败露顿时恼羞成怒地向日本举报了张蔚华,日本宪兵队迅速将他逮捕。
监狱里张蔚华可谓是受尽折磨,被打得遍地鳞伤。
日军以为这个文质彬彬家世优渥没吃过什么苦头的年轻人会很好突破,但他们错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意志力。
张蔚华任凭酷刑加身也不曾吐露一丝一毫我党的重要机密和金日成的行踪。日军见此路不通又生出一出毒计。
那天,以为自己还要经受拷打的张蔚华被突然告知,自己可以出狱了。等见到家人后才知父亲许以重金后自己被允许“保外就医”。
父亲随后告诉他宪兵队还提了三个条件:一、保释期为一个月;二、保释期间张蔚华要继续反省并交代金日成的去向;三、随时听候宪兵队的传讯。
张蔚华听后一下子明白过来,自己被保释成功钱只是一方面,日本鬼子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通过他顺藤摸瓜诱捕金日成。
为了不连累好友,张蔚华想到了死。做了一个决定后,他于第二日在"兄弟照相馆",给好友写了封告纸条:
“郑学海叛变。敌人正派特务秘密侦察朝鲜人民革命军司令部所在地,万望从速将司令部转移别处为要。”
恰逢我党一名同志前来,连忙请他火速送出此信。
看着同志逐渐走远的身影,张蔚华轻轻地在心底做着告别:永别了,成柱,我的朋友!
等人走远后,张蔚华在照相馆服毒自尽。
被发现时已经无力回天,张蔚华用仅存的一口气妻子王雅清说:
他又将几个进步青年叫到身边说:“……同志们不要灰心,要继续坚持同日本鬼子的斗争。中国……不能亡。”
时年仅25岁,有妻有子,有父母高堂,如这数千万普通人一样,可又很不一样。
和好友别后两月余的金日成,久不闻其信,心觉蹊跷派通讯员下山到照相馆去,却发现大门紧闭,好友也下落不明。
又等了几日,终于盼来了好友的消息,却是他最不想听的:张蔚华服毒自杀了!
金日成顿时悲痛万分,发誓一定要打败日本侵略者,不仅是为好友报仇雪恨也因为这是两人共同的愿望。
此后他化悲愤为力量,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抗日战场。此后奋勇杀敌,终于等到日本投降,战争胜利的那一天。金日成也回到了自己的故土。
作为一国最高领导人自然事务繁杂日理万机,但他从没有忘却那个以血肉之躯保护自己安全的朋友。
机会终于来了,1959年他派遣考察团来到中国,坚持要寻找张蔚华的后人。
朝鲜考察团的团长朴永存更是向接待部门提出请求,希望其能帮助自己查找张蔚华的后人。
很快就有了消息,张蔚华家庭在打土豪分田地时家产一扫而空,老父亲也在1954年就病世了。
仅剩妻子带着两个孩子仍在抚松县生活,条件很是简朴。
朴永存见到了张蔚华的遗孀王雅清,并向其转达了金日成的问候。
王雅清顿时痛哭不止,之后拿出家里唯一一张丈夫的遗照递给朴永存让他转交给金日成首相。
一个月后,金日成终于拿到了照片,那是张蔚华和自己胞弟金哲柱的合照。
看着好友这珍贵的留影,金日成顿时悲痛不已:蔚华,日本侵略者早就赶跑了,革命也已经成功,我们彼此的祖国都在积极建设,可这世上唯独少了你……
很快金日成做出批示:将张蔚华和黄继光、罗盛教等烈士一样成为朝鲜人民家喻户晓的英雄。
不久后金日成又收到了张蔚华长子张金泉书写的一封厚厚的信。
信中描述了父亲去后自己一家人的生活近况,也向对金日成怀念父亲表示的感谢。这一来一往,两家人的距离好像一下子拉近了。
就这样转眼又是20年,1984年时,当时的领导人受邀访朝时张蔚华的后人一同跟随访问。两家人历经半个世纪的时间终于再见面,不由得让人眼眶湿润。
此后金日成经常邀请张金泉一家来朝鲜,每次都热情款待,对兄妹二人和对自己的儿女如出一辙。甚至在张金泉回国时准备了20捆人民币。
他说:“当初你张家帮助金日成,现在该是金日成帮助张家了!”
此后,两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半点没有因为故人已去而消散。
金日成后来在亲笔著作《金日成回忆录》里写道:
有时候亲兄弟还会因为一点小事闹不合,他们这对姓名不同,国籍不同的好兄弟,因为共同的信仰和理想走在一起。
所以友谊是坚不可摧的,永恒的,也是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并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