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职业人才 -

明古清(中国大运河滑县段和道口古镇)

  • 职业人才
  • 2023-12-06 08:00
  • 龙泉小编

来源:滑县黄河文化资料概要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滑县段

明古清(中国大运河滑县段和道口古镇)

△中国大运河滑县段

中国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三部分组成,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自公元前486年春秋时期开凿邗沟始,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繁荣于明清。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运河在元代就成为了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

隋唐大运河滑县段又称卫河,为古黄河故道。据清刘鹗著《历代黄河变迁图考》载:“禹河随西山下东北去。”禹河为上古时期的古河道,因大禹治水得名,即古黄河前身。《历代黄河变迁图考》载:“周定五年(前602)河徙⋯⋯河始决宿胥口,东徙漯川,迳长寿津与漯别行东北,至成平复合于禹河故道。”自此古黄河自宿胥口分二股。一股向东流经滑境,一股仍沿原河道北流,自河分水而流后,原河道水流渐弱。到了东汉时期,曹操因北征运送粮草,于建安九年(204)在古黄河故道(即白沟),用大枋木筑堰,“遏淇水入白沟”(《三国志·魏书·武帝记》)。白沟自此成为漕运航道。

大业四年(608),隋炀帝开永济渠,白沟作为永济渠的一部分随之更名。

北宋年间,永济渠更名为御河。

明成祖朱棣因迁都需要,重修大运河,改御河为卫河。并设递运所。《畿辅安澜志》载:“卫河,古清、淇二水所导也,汉曰白沟,亦曰宿胥渎,隋为永济渠,宋元曰御河,明曰卫河。”

明古清(中国大运河滑县段和道口古镇)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达余杭,北抵涿郡。在历史上对中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积极影响。明清、民国以来,隋唐大运河卫河段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凡漕粮入津,芦盐入汴,率由此道”。卫河上通百泉,下达天津,途经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两岸商贸码头无数,依河而建的道口古镇,更是码头矼漕密集。道口镇南北大王庙之间2600米的距离,就有矼漕码头十几处。运河航运开启之初主要用于官方运输物资粮草等,到明朝中后期,则更多地用于商货运输。

道口古镇

明古清(中国大运河滑县段和道口古镇)

道口镇位于豫北滑县西北部的卫河之滨,辖区面积17.9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5个社区,是滑县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民国年间与朱仙镇、赊店镇、周家口被誉为“中原四大名镇”,2014年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从道口古镇蜿蜒穿过,那些依河而建的古码头、古城墙、古庙宇、古民居、古商号等丰富的历史遗存,在“三关六铺七十二胡同”的街巷中泛着历史的色彩,闪动着运河水的悠悠古韵。道口烧鸡的香味是古镇上最诱人的味道,道口锡器是古镇上最精致的器物。德庆成绸缎庄里早已没有了苏杭的绸缎,同和裕银号的算盘还回荡着清脆的声音。大弦戏里传来唐音宋韵,木版年画上的神像栩栩如生。正月的古会上,那些飘逸的高跷、跃动的竹马、奔腾的舞狮、旋转的秋千、巍峨的背阁在古朴的锣鼓声中,生动了古镇悠闲而又繁华的日子。

明古清(中国大运河滑县段和道口古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zhiye/85919.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