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回顾党的光辉历程,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中国发展之路行来不易,无数先烈用鲜血拯救民族于危亡之际、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无数先辈用苦干实干奋斗出中国今日之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先烈、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理应得到传承和发扬,这也是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取得伟大胜利的有力支撑。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在新时代有着极强的熏陶与引领作用。肇始于2016年的广东南粤古驿道活化行动,一直以来以活化利用红色文化作为工作重点,其中就包括对红色遗址遗迹的活化。在此愿景下,南粤古驿道活化行动先后打造出南粤“左联”之旅、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平远“寻乌调查”之旅等多条经典红色体验线路,在中央红色交通线的挖掘方面也硕果累累。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等重要指示精神,落实2021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开发红色文化、南粤古驿道等精品线路”的要求,1月7-11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地质局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依托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平台,指导惠州、梅州、潮州等地举办“红动古道 绿动乡村”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系列展示活动,系统展示南粤古驿道沿线红色遗产资源的创新性活化利用在活化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与厚植爱国情怀以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带动乡村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效。
广东多地举办系列红色主题活动 粤港澳三地上百万人次沉浸式参与
“红动古道 绿动乡村”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系列展示活动邀请央级、省级媒体采访团,粤港澳青年,中小学生,文旅研学专家,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专业志愿者(以下简称“三师”专业志愿者)等走进惠州市惠东县,梅州市梅江区、大埔县、平远县,潮州市潮安区等地,实地走访中央红色交通线、南粤“左联”之旅、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等活化利用节点。
图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红色文化体验活动走进高潭古道。
图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参观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
图为星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小号首席刘禹轩在高潭古道演奏《国际歌》。
图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与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共筑古道小景“同心池”。
1月7-8日,30余名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走进惠州市惠东县高潭古道(红军路),在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中洞村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百庆楼内参观、学习,并亲手制作红军茶,品尝红军饭,聆听由广州乐团小号手刘禹轩演奏的《国际歌》。在激情澎湃的弦乐声中,致力于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的省“三师”专业志愿者还在现场为粤港澳青年讲述了高潭古道的修复活化工作,并与青年们一起修葺古道小景“同心池”。
图为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粤东段)首个信息柱在大埔棣萼楼揭幕。
图为位于粤闽交界伯公凹的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百岁“哨兵”。
图为当地小学生情景演绎热播电视剧《绝密使命》剧情。
图为星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陶英还携手“花腔精灵”声乐团队在棣萼楼、汀江游船上献唱经典红色歌曲。
1月9日,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粤东段)纪念柱在梅州市大埔县棣萼楼、伯公凹百岁“老哨兵”——约105岁的金桂、约145岁的中华锥古树前举行揭幕仪式。当地小学生情景演绎热播电视剧《绝密使命》中潘雨青(原型蔡雨青)、孙同阶(原型孙世阶)等人护送重要信息、对接重要人物的剧情。星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陶英还携手“花腔精灵”声乐团队在棣萼楼、汀江游船上献唱《映山红》《唱支山歌给党听》《领航》三首经典红色歌曲,并在茶阳老街拍摄相关MV。
图为以中央红色交通线为主题的文创作品《南粤古驿道红色记忆系列衍生设计》现场义卖。
图为广州美术学院的“三师”专业志愿团队对着竹编手工艺人工作场景绘画记录或给竹编手工艺人画像。
图为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梁迪宇介绍文创作品。
图为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团队向公众展现竹编艺术题材画作。
在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旧址,省“三师”专业志愿者现场义卖一百套以中央红色交通线为主题的文创作品《南粤古驿道红色记忆系列衍生设计》,并现场抢救保护民间传统手工艺,所得由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捐赠给当地。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蔡伟国接受采访时介绍,大埔手工竹编传承了民间民俗文化和内涵,至今仍非常受梅州地区,尤其受潮汕地区及东南亚的欢迎。下一步,竹编可依托南粤古驿道文创平台,推出具有功能性及艺术性的产品。他还表示,南粤古驿道及中央红色交通线的活化利用为教学实践、爱国思政教育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经验和平台。
图为粤港澳三地的教育及旅游研学专家参观梅州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重要节点。
1月10日,梅州市梅江区熊锐故居(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梅州展陈馆、中山大学与梅州展陈馆、熊锐生平事迹展陈馆)迎来了其修缮后的第一批“客人”。来自粤港澳三地的教育及旅游研学专家和学生们一起走进这座充满历史感的建筑,深入了解华南教育历史,感悟坪石先师精神。
图为梅州市平远县仁居村红四军第3纵队7支队驻地旧址。
图为座谈会现场。
图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研究员许立勇发言。
同日,由国家文旅部、广州市民宿协会、五星级总厨协会、旅游互联网平台组成的专家组走进南粤古驿道乡村振兴示范点梅州市平远县仁居村,感受这座红色古村的新变化、新气象,并与本地经营者代表座谈交流文旅产业发展的经验。本次参观体验活动甄选了红四军纪念馆、驾虹桥、井下吴屋、老东门街谢屋红军标语、红四军第3纵队7支队驻地旧址、民国广东四大银行金库旧址等节点,让参与者全方位、多层次地体验仁居村依托古驿道活化以来所发生的新变化、所焕发的新活力。
图为师生在洪灵菲故居前进行朗诵。
图为在故居内进行的双语讲解互动活动。
图为活动直播平台界面。
1月11日,在潮州市潮安区洪灵菲故居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南粤“左联”红色文化直播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的关注。当天文化直播活动由中国网、今日头条、新浪新闻、百度新闻等同步线上直播,在线观看人数突破两百万。
广东多路径活化利用红色遗产资源 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据主办方介绍,系列活动以“红动古道,绿动乡村”为主题、将古驿道沿线的红色资源与绿色乡村有效串联,多路径活化利用红色遗产资源,带动沿线乡村生态振兴、文化振兴。
·沉浸式研学、红色主题文创精准“激活”中央红色交通线
中央红色交通线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为连通上海党中央与中央苏区的联系、为巩固发展中央苏区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条交通线自上海,至香港,过汕头、潮州,转大埔,进入闽西,到达瑞金。整条线路在广东省分布较长,留下了许多的遗址遗存,成为广东省宝贵的红色资源。
据了解,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粤东段)一般是先由上海乘轮船至香港、汕头,由汕头乘火车至潮安,由潮安乘电船或机帆船沿韩江、汀江至大埔县茶阳镇或青溪镇青溪村沙岗头,上岸后再走山路经过多宝坑、铁坑、伯公凹(原属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现属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进入福建永定桃坑,最后抵达瑞金。线路大部分分布在广东省境内,特别是梅州大埔县由于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赤白交界”地区,是中央红色交通线进入苏区“最后一百里”线路上重要的交通中转区域。
图为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粤东段)大埔茶阳-省界伯公凹历史线路图。(资料图)
2021年4月以来,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牵头,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二大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对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粤东段)的地理走向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工作,历时四个月,最终还原了1条主线和6条支线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粤东段)路线组合,这也是在史学界首次提出多种路线走向,改变了此前人们对中央红色交通路线(南方线粤东段)单一路线的看法,较为全面地呈现出中央红色交通线相关重要节点和真实地理空间线路走向,摸清了沿线相关的红色遗存情况,挖掘出了一大批惊心动魄、精彩感人的红色故事。由此,中央红色交通路线(南方线粤东段)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活动当天,当地中小学生以情景剧等方式沉浸式实地研学中央红色交通线相关节点。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国庆期间,3万余人次研学梅州中央红色交通线,有力带动了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此外,依托南粤古驿道第五届文创大赛,一系列作品以将当年在交通线上战斗过的革命先辈的形象加以艺术处理及提炼,将蜿蜒曲折长达数千公里的红色交通线上的各种元素,用现代设计语言视觉化、符号化,以帆布包、笔记本、茶杯、杯套、毛巾、口罩等当下社会大众喜爱的各种文创产品为载体,让这段红色历史走进广大群众尤其是年青一代的生活。
图为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粤东段)规划设计图。(资料图)
据省“三师”专业志愿者介绍,目前已启动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粤东段)中的大埔茶阳-省界伯公凹段规划前期研究,以价值保护为核心,以“最大保留、最小干预”“花小钱、办大事”为原则,提出了针对不同人群的体验游、专题游、深度游线路方案,策划了交通线上青溪官路(青潭角-长丰村-黄石下)、调和桥-花窗古驿道本体修复和沿线连接线建设,孙世阶、丘延林、江如良等交通员故居和沙岗头、调和桥、大埔中站、青溪小学、省界伯公凹、多宝坑等重要节点的修缮,以及同天饭店、同丰杂货店的室内展陈等方案,力求将珍贵的红色遗址通过“点线面”综合施策保护起来,以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的形式来推动苏区乡村振兴、全域旅游,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养分和不竭的精神动力,打造成为我省红色革命教育新载体。
·粤港澳三地传承教育救国精神 催生大湾区教育合作契机
抗战时期,以中山大学为代表的华南地区的中高等院校内迁至韶关、清远、梅州、云浮等地展开艰难的教学和救国运动,同时岭南大学、培正培道中学等一大批当时知名大中学校也纷纷迁抵粤北展开教学,并且还接收、招录了不少来自港澳台的学生。这些地方成为了如今广东乃至港澳台众多大学、中学的溯源之地。
抗战期间形成的华南教育的洪流,是民族精神的汇集,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的表现,这种精神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它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对祖国未来的无限希望等。
目前,广东中旅、香港遵理国际教育等企业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南粤古驿道、华南研学及中央红色交通线等历史资源,传承教育救国精神,以教育研学视角配合推动古驿道的遗迹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以促文旅+产业振兴为目标,从广大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发,遴选特色研学地点,梳理丰富多彩的研学资源,研发和推广高质量的研学产品;同时将与各方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品牌,讲好湾区故事、中国故事,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特别是教育建设贡献力量。
·东江革命精神与南粤古驿道走进党史教育 厚植爱国情怀有新招
惠州市惠东县高潭古道重点线路全长15.16公里,途经高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马克思街、列宁街、百庆楼等红色遗迹。在对高潭古道红色基因的挖掘整理过程中,有关部门注重将沿线的红色资源与古驿道重要遗存进行串联,将高潭古道建设与传承优秀红色文化结合起来,融合红色文化元素,打造红色节点,并以“旅游+红色文化+党史教育”的具体实践,打造“革命传承,不忘初心”的南粤古驿道红色之旅。
其中,作为惠东高潭镇红色文化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的东江干部学院,是省委批复的全省三所干部学院之一,更是全省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目前,该学院立足东江地区的革命历史、南粤古驿道和红色故事,联动粤港澳大湾区资源,构建“课堂讲、遗址看、体验学”教学模式,不断丰富教学课程体系。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9月以来,东江干部学院共培训学员25157人、80731人次。
·走进南粤“左联”文化之旅 追寻新时代“红色电波”
1930 年前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鲁迅、茅盾、田汉、瞿秋白等为代表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斗争,作品反映革命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斗争、工人阶级对资本家剥削的反抗和广大农民的觉醒和斗争,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中国左翼文化运动。在众多“左联”青年中,来自韩江流域的洪灵菲、冯铿、戴平万、陈波儿、柯柏年、梅益被称为“左联潮州六杰”。
图为南粤“左联”之旅文化线路。
南粤“左联”之旅是一条依托广东万里碧道和南粤古驿道进行建设的、具有广东特色的、具有艺术价值又有红色记忆的文化线路。其自汕头西堤公园至梅州三河坝战役纪念馆,规划线路长约150多公里,沿途通过绿道串联陈波儿故居、洪灵菲故居、戴平万故居等众多“左联”相关历史文化遗存,以及龙湖古寨、凤凰山等自然和历史文化节点,打造一条可游、可赏、可观、可感的红色文化游览线路。
据介绍,当地师生通过朗诵“左联”英烈的文学作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学院出国事务部主任黄奕璇与外国教师一起以中英双语介绍左联文化与著作,在修复后的洪灵菲故居现场搭建起南粤古驿道红色文化直播间。该文化直播间是广东活化利用革命文物的典型案例,传承了“左联”文化的创新传播精神,是新时代下运用新手段的红色文化传播方式,该活动将在全省的展览馆、名人故居等定期线上线下同步开展,通过不同的策划推出一大批形式新颖、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活动。
·红色资源有效串联绿色乡村 转化延伸相关产业
1929年至1930年间,朱德、陈毅等率领的红四军两次入驻梅州市平远县仁居村,留下红四军第1纵队司令部旧址、红四军第3纵队7支队驻地旧址、红四军纵队政委驻地旧址、老东门街谢屋红军墙标群旧址等革命旧址20多处。仁居村革命史迹和红色资源丰富,是全省60个省定“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之一。
近年来,仁居村以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为契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依托“红色村”创建,持续修缮一批红色革命旧址,修复一条沿线古驿道和沿线景观,升级建设红色文化广场和红色教育展馆,将分散在1公里内的红四军革命旧址群串联打造“红色文化长廊、红廉教育基地”。
同时,结合村内红色资源开发出“重走红军路、聆听红色事、瞻仰旧址群、品尝行军餐”红色体验路线。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重新活化利用,带动红色旅游、文创、自助厨房、农特产品的展销等产业的发展,让昔日的老村庄焕发出新颜,让当地村民真真正正在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过程中得到实惠。
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将继续会同省直相关部门,指导沿线地市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相关红色资源节点,激活各类沉睡自然文化资源,持续做好南粤古驿道、中央红色交通线等线路的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使之成为集自然景观、红色文化、历史遗迹于一体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研学旅游和户外自然体验等提供更多鲜活素材和空间载体。
未来,南粤古驿道活化行动将继续一如既往活化红色文化,服务当地经济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事业,矢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