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职业人才 -

羽映像(沙坡尾)

  • 职业人才
  • 2023-12-17 17:00
  • 龙泉小编

沿民族路往南,进入大学路,短短600多米,有一片传统的骑楼建筑。穿过小巷,背后的避风港吹来了带着腥味的海风。

这里,就是沙坡尾,厦门最生活化的街区。

在这里,你可以蹦迪、泡吧、听Live演出,流连于一家家网红小店;也可以漫步街头,路过老式理发店、复古的旧货行,在文艺的旧书店里淘几本原版旧书……

一面网红,一面传统,老厦门的烟火气,就藏在这片老街区里。

然而最近,你是否发现,沙坡尾变了……



(以上图片来自@大蜜饯)



1

带着陪伴了他43年的老理发椅,陈老伯跟沙坡尾说再见了。

最近,你是否发现,那家经营了半个世纪的理发店,关门了。



1月5日,网友@沙坡尾冻味调 发微博说:沙坡尾老店是文化,亦是守候,他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她见证了沙坡尾的日益变迁。3号央视特别来拍春晚厦门联线,明天就关店了。最后享受一下阿肥的手艺,留存记念。





泛黄的海报、破旧的竹椅,被用到发亮的理发工具,还有复古的墙上花砖。走进店里,仿佛穿越40年前的老厦门。

1月,小红书博主@Aria 来到店里,拍下了老店最后几位客人光顾的画面。

来理发的都是住在周边的邻居熟人,大家跟老师傅都很熟,说着闽南话。理发师傅穿着白外套,手艺很认真,价格又很实在。







剪发师傅的小孙子在旁边跑来跑去,调皮的时候老师傅就用喷水瓶喷他一脸水,超有爱。

家人就坐在店后的小木桌旁喝茶,闽南人的典型生活。




这家经历半个世纪的理发店已经关门了,陈老伯带着陪伴了他43年的老理发椅,跟沙坡尾说再见了。


(以上图片来自:小红书博主@Aria)


不仅是理发店,街角的那家日杂店,也悄然关门。

2018年12月28日,微博网友@厦门羽儿映像说:日杂店老板的儿子说1月1号就关了,以后也不开了,东西都便宜卖了。

到对面的五金店买松节油,店里已经空荡荡了,老板把卷帘门拉了,领着我到蜂巢山的五金店。我买了两把椅子,六个草帽,三把扇子,一捆绳子,能留下的只有这些了。再见。










2

半夜四点,我还会突然醒来,想着自己该去捕鱼了。然后才记起,啊,没船了。

随着沙坡尾的走红,这里的商业发展越来越快。沙坡尾失去的,并不仅仅是这些。


《沙坡尾》纪录片海报(图片来源:乡愁影像计划)

在2015年6月之前,这里是1934年形成的厦港沙坡尾避风坞,能够停靠上百艘渔船。本地渔民每天四点出海打渔,载渔获而归,大部分用的是厦门渔业传统的捕鱼方式——延绳钓。沙坡尾是厦门乃至全国闹市区里,唯一一处仍有渔业生产的海岸。

在沙坡尾,出海讨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以前,船制和渔法延续了几百年。

但2015年5月,一则《关于厦港沙坡尾避风坞封闭管理的公告》终止了厦门老渔民的“讨海”命运:厦门沙坡尾避风坞将在6月前完成渔船清退,进行封闭整治,清理淤泥和污染。

清退渔船的最后一天到来时,渔民们从海上回到岸边,把自己的延绳钓捕鱼工具从船上带回家。他们觉得也许未来有一天可以再出海,再用上。

没过多久,渔船被拖到了远离海岸的海域,消失了。

沙坡尾渔民余阿伯说,他有时半夜四点还会突然醒来,想着自己该去捕鱼了。但突然才意识到,啊,没船了。

和他一样靠海吃饭的渔民,没上过学,一辈子只有打渔一项技能,被迫回到岸上后家庭的经济压力依然在,要么打零工、当门卫,要么只能在家帮忙家事。

虽然当时他拒绝去看自己的船被拖走,但后来没什么事时,他还是会从沙坡尾的家里走到避风坞,看看自己出海几十年的地方。那里只剩下8艘渔船。

“就8艘,像什么样子。”

2016年5月的沙坡尾避风坞,渔船已被全部清退(图片来源:乡愁影像计划)

余阿伯一边说,一边用手指指节叩着桌面。他的身后,是一家卖姜母鸭和土笋冻的小吃摊,那是他回到岸上后,和太太一起为了维持生计而开的档口。太太平日里要照顾孙子上学吃饭,顾摊的事现在大多由余阿伯操持。


那双放了几十年的延绳钓鱼绳、布满厚茧的手,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拿着锅铲翻动着砂锅里的姜母鸭,香气直扑街面。

路过的游客,都不知道这位阿伯曾经是“海上一条龙”。


3

沙坡尾像沙茶面,好像装什么料进去都不奇怪。

现在的沙坡尾,古老的骑楼被漆上了马卡龙色,开起了几十家小店,充满了文艺气息的咖啡屋,精致诱人的甜点铺,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此度过悠闲的下午。







而在艺术西区,雕塑、陶艺、版画、服饰设计、手作木艺、音乐、纸艺、影像、自由滑板、复古市集……这座由冷冻厂房改造的年轻文化艺术区,集合了这座城市所有的潮流元素。年轻人在这里的每一次体验,都是生活与艺术的交融。


虽然沙坡尾的样子慢慢地变了,但在这里生活的人,依然过着自己的慢生活。

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留住那一丝老厦门乡愁。

沙坡尾的清晨,网红店还没醒,老厦门先醒了。一碗亚海面线糊,一天也就开始了。


亚海面线糊早晨忙碌的老板

在蜂巢山路的亭子里,阿伯们凑在一起打牌,这样的“牌局”似乎是他们的固定节目,从清晨持续到上午,雷打不动。



虽然避风坞的露天鱼市早已不可求,但夏商菜市场却代替鱼市,留下了老厦门人的烟火气。从新鲜蔬菜到海鲜肉禽应有尽有,阿伯阿嫲一边用地道的闽南语杀价,一边掏出手机扫码付钱,一不留神,就跟偶遇的老邻居话起家常。



在沙坡尾的街角,还有一些当地人的小摊子,卖着一些老闽南人喜爱的茶配。

在午后摆起几块桌椅,几块贡糖,一杯浓茶,一包金桥香烟,老厦门人的下午茶简单而朴实。





卖贡糖的奶奶总是笑得很甜




偶尔在避风坞拐角卖自制布包的奶奶


傍晚,阿公阿嫲出门接孙子放学,顺便买菜做饭。不期然,在路上总能碰到几个熟人或者邻居,停下来聊上一会儿,回家的路越走越长。



傍晚,蜂巢山路上的蔬菜店


菜市场、五金店、日杂店、祠堂、市井人家,都浓缩在这方小小的天地。

网红店、酒吧、艺术工作室,也在这里迎来一批又一批顾客。

有人说,沙坡尾就像一碗沙茶面,好像加什么料进去都不奇怪。传统、新潮、古老、时尚……元素再多,汤底还在。



4

王船一点点在大火中化为灰烬,也完成了人与天地、海洋的沟通连接。

而送王船,则是沙坡尾留住纪念疍民文化的隆重仪式。


2015年厦港龙珠殿“送王船”仪式


(摄影:田磊,图片来源:乡愁影像计划)

厦港龙珠殿的“送王船”仪式,四年一度,是沙坡尾最热闹、最隆重的日子。

渔民的子孙们抬着“池王爷”的神像坐轿从沙坡尾出发,数百人的巡境队伍蜿蜒数里,沿着大学路、蜂巢山路、思明南路、演武路、环岛路,一路鞭炮锣鼓喧嚣,舞狮、舞龙穿梭其中…好不热闹!

王船巡境之处,居民都会前来围观祭拜,向神明许愿祈福,将王船送至海边。

下午四点多,吉时一到,人们将香火纸钱堆放在王船周边引火焚烧,很快,火光冲天,王船也迎来了它的“远航”。





如今,“送王船”的仪式隆重依旧,只是巡游的队伍里,渔民的身影渐行渐少...

5

沙坡尾,请你慢慢慢下去吧!

关了店,剃了43年头的陈伯正式“退休”了;

走下渔船,老余架起小吃摊另谋生计;

冷冻厂房变成艺术区,鱼肝油厂变身闽南小吃聚集地;

很多人,很多事,还没说“再见”,就再也不见。

沙坡尾在变,可日子还得继续。

老厦门港人依然在这里居住、生活,在街角摆起茶盘,邀请路过的游客坐下来喝一杯茶。



沙坡尾是厦门港最有灵气的地方。它是厦门的发源地,城市的摇篮,有着太多厦门人儿时的记忆,见证了几代厦门人的成长,经过岁月的洗礼,如今正悄悄的风华淡去。

随着时代的变迁,沙坡尾变得越来越被人知晓。旧时光远去,新时尚更迭,这是必然的宿命。

只是我们私心盼望,这场漫长的告别,能再慢一些,再晚一些。

沙坡尾,请你慢慢慢下去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zhiye/90065.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