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爸妈在线(陈雪莹原创)
当父母管教不一致,常常会引发孩子左右摇摆,结果会怎样呢?
我们来看看这个例子:
有一位妈妈苦恼于跟爸爸的教育方式不一致,忍不住吐槽:
“孩子一年级,爸爸出差或不在家时,比较自觉少哭闹,我说什么他就做什么,因为孩子知道我的规则是有原则的,不轻易妥协。
“但爸爸在家时,当我用平时的方法教孩子,比如吃饭不能玩、否则不能吃,孩子就会使劲哭。爸爸这时会冲过来,好像我伤害孩子一样,说我不能够硬来。
“爸爸会让孩子先看看ipad动画片安静下来,允许他边看边吃饭,却又示意我用温和的方式将ipad收回来,希望孩子乖乖吃饭。
“诸如此类,他总是‘做好人’不断干预我跟孩子建立的规则,或者唱反调,还让我当‘黑脸’。孩子怎么能教好呢,为这个我都跟他争论好几回,他总是轻描淡写的样子。气死我!”
夫妻双方在养育上观念不同时,相信都经历过一个“求同存异”的努力过程。
在同理妈妈的烦恼后,我也好奇地问她:“你有跟先生表达过你希望他怎么样吗?你是怎么说的呢?他又是怎么反应?”
妈妈说:“我有跟他讲过看手机,用电子产品可以,但能不能有个规定,让孩子吃完饭才允许他玩。爸爸却说‘好好跟孩子说呀,你那是用压制让孩子看起来听话,我们家看手机算时间少的啦。’他根本就不想跟我合作!有时候想跟他沟通,他都一副耳边风的样子。你说,这是不是让人很生气!”
父母因为教养理念、方式与爸爸不一致而导致的冲突,在孩子上学后尤为常见。
因为家庭还受到来自学校、社会对比的压力。一旦压力下,容易引发冲突,自然而然冒出愤怒的情绪。
其实,意见冲突是一种需要“被听见、被理解”的信号,却被误解为对抗而错过沟通。
因为他们都会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认为对方的方法对孩子影响不利,都希望证明对方是错的。
比如,妈妈认为爸爸纵容孩子不讲规则,导致孩子秩序混乱;爸爸则认为妈妈太过强势,不顾及孩子感受,才让孩子一有机会就反抗。
一旦父母陷入对错辩论,家离安全感与幸福感也远了。这是养育孩子的初心吗?显然不是!
父母一轮轮的辩论到后来,受伤害的不仅是亲密关系,还有孩子的安全感、归属感与是非观,甚至带来案例中孩子“左右逢迎”或“钻空子”的状态,难以建立稳定的家庭规则。
当压力与冲突来临时,父母如何“不忘初心”?
在面对冲突时,争论事情对错往往导致偏离初心,一心求赢,或陷入权力之争。
这时,需要有一个人停下来,去觉察和理解自己、爱人和孩子的不同需要,才能找到彼此都认同的调和点,降低冲突带来的额外压力。
正如这个案例,我就引导妈妈去想一想:在与爸爸的冲突中,你能觉察到自己什么状态下容易有情绪吗?你知道自己生气的根本原因吗,你需要什么呢?
妈妈一开始觉得是爸爸干预引发孩子表现失常,让自己生气;后来仔细感受自己的情绪升级,并非孩子表现,而是事后跟爸爸沟通希望他合作时,爸爸却不以为然或者反过来让她息事宁人、平和少躁,这时她才更怒,她需要获得爸爸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理解具有相互作用力,当我表达对一个人理解后,对方也更愿意理解自己。于是,我引发妈妈换位体会:爸爸息事宁人,看重的又是什么呢?
妈妈开始觉得爸爸看重的是孩子不哭,只要不哭他几乎什么都答应;而自己正好相反,用哭来要协,就坚决不同意。
其实,对孩子哭闹如何处理的分歧,仍只停留在冰山表面。深入体会,妈妈发现爸爸对强硬态度感到不舒服而“和稀泥”,是因为他看重家庭关系的和谐,这源于爸爸单亲的成长经历。
因此,妈妈原以为爸爸的轻描淡写、不想沟通,也许是爸爸回避更大冲突的应对方式,从而满足他对于家庭和谐的需要。
帮助妈妈看见爸爸迁就和沉默背后的那个正向的理由,妈妈顿时有点吃惊,像发现新大陆一样。
她从来没想过“和谐”是先生的需要,以往只是觉得他没原则、不合作。带着这样的想法看先生,一聊就“死机”。
当冲突来临时,首先要想的不是如何说服和改变对方,而是觉察自己和对方看重什么。
接触到内心的真实需要,会让我们跳脱一件事短期狭窄的视角,更容易回到原点,去发现自己与对方有什么契合点。
后来,妈妈给爸爸写一封信,用爸爸所期待的平和方式,引发他对自己希望得到认同与合作的理解,满足夫妻和谐的需要。
先生果然更愿意在现场与她同声同气,事后再对她一些做法提出意见,而妈妈也多了对孩子的询问,不是一味让他听话,孩子不需要通过爸爸撑腰来满足压抑的渴望。
理解了爸爸需要,他才会听得进去妈妈们操碎了一地担心。
夫妻冲突背后,有着对孩子一样的爱,却需要得到彼此的倾听与支持。
当然也并不一定每一次都如此顺利,就解决父母之间的冲突。
当父母价值观截然不同时,我们如何看待差异?又期待孩子从不一致中,学到什么?
曾经有一个妈妈也请教过这样的问题:
她说自己跟老公的教育理念截然相反。
妈妈因为个人成长和持续学习科学教养,认为对孩子应该比较宽松,要尊重孩子。
老公的观念则比较传统,认为对孩子必须严格管教。
因为价值观上的差异,多次沟通都几乎没有效果。
比如,我认为可以给孩子吃点零食,老公认为出于健康考虑,绝对不可以。有时候当着孩子的面吵起来。
后来,她想与其在孩子面前吵架,不如让着老公,但长此以往又担心不利于孩子成长,对此深感困惑。
当价值观不一致非得寻求“养育一致性”,其实也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因为每种价值观和教养方式,都源自于不同的成长历程和认知。
比如从小勇于尝试新鲜而不断突破自己的爸爸,认为“勇敢”第一;而遭遇过童年创伤的妈妈,认为“谨慎”为上,两者都没有错。
如果非要统一,就像否定了她们过往的人生体验,很可能两败俱伤,再加上孩子受伤。
近年流行一个比“丧偶式育儿”更狠的“丧尸式育儿”,源于不少妈妈认为爸爸平时不管孩子,还对自己的管教指手画脚专门挑刺,弄得自己里外不是人。
诚然,妈妈的辛苦难以言说,但爸爸提出的意见是否一定是针对妈妈?他在提意见的时候有没有一点儿是为了孩子好的初衷呢?甚至,会不会爸爸的成长历程让他对事情看见了不一样的视角呢?
正如上面两个家庭,有的妈妈强势,有的爸爸强势,每个家庭都不同,每个父母都有其经验与优势,没有一个“必然好”的标准。
若一个家庭里尊重差异,即使沟通不了,各持己见,你认为是否也能养育出适应多元世界的孩子呢?
“沟通不了也没关系。我照顾孩子的时候按我的方法来,丈夫照顾孩子的时候按他自己的方法来。总之,可以交换意见,但不应为强求两个人的一致而争吵。爸爸严格,妈妈宽松,孩子要学习应对两种不同的方式,这也是一种成长。”
当父母意见不一时,怎样互相尊重和表达,对孩子的安全感、应变力、社会能力的发展,将产生更为正向的示范与影响。
与其一致,不如尊重。当父母接纳彼此价值观差异的存在,让大家都有表达的机会,又有被听见的机会,冲突的温床便已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