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在复材中的应用已进入爆发期,只要大胆尝试下游应用,5~10年内中国碳纤维复材就可与欧美产品媲美。”江苏澳盛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澳盛科技”)总经理许文前近日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中鲈生态科技园内的澳盛科技办公室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07年涉足碳纤维复材领域至今,澳盛科技开发的碳纤维复材已广泛应用于风电、医疗、3C产品、运动器材等行业,成为业内翘楚,成功的背后是公司敢为人先的魄力。
2018年澳盛科技开发的“基于高效率工艺的风电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拉挤板材”“超薄轻量低翘曲碳纤维复合片材”两款产品分别获得中国复合材料学会4A级和3A级科技成果认定。“第一款产品主要用于风电领域,目前我们已经拿到全球最大风电企业维斯塔斯订单,目标是成为本地公司全球第一或者第二大供应商;第二款产品成功应于联想X1笔记本电脑,打破了日本东丽长达十多年的垄断。”许文前告诉记者。
2007年,澳盛科技从纺织行业跨越到碳纤维行业源于许文前的一次选择。“当时我评估了两个产业,一是用于安全气囊的PA66产品,二是碳纤维复材。前者仅针对汽车,如果汽车行业不景气,就存在较大风险。最终我们选择了后者。”
许文前坦言,做出选择时并未想到碳纤维复材产业的培育期如此之长,可喜的是如今市场需求终于开启放量增长模式。“2007—2017年,我公司的碳纤维用量从10吨增至1500吨;2017—2018年用量从1500吨增至3000吨,今年用量还将有质的飞跃。”据许文前估计,从全球市场看,最大的下游应用领域——风电今年消耗碳纤维量将达2.7万~2.8万吨,未来6~7年将有10倍增长,而中国市场1~2年内将达到万吨级。这也是澳盛科技将风电用碳纤维复材设定为公司“防火墙”的缘由。
在碳纤维复材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澳盛科技逐渐成长为碳纤维应用的专家,许文前对公司如何定位、怎样运营了然于心:“未来公司将设立三道‘防火墙’。其中,风电是第一道‘防火墙’;第二道是针对不同应用领域开发热塑性碳纤维复材产品;第三道是不断深入汽车和轨道交通领域。这将是未来十年公司深耕的领域。”
除风电以外,目前碳纤维复材第二大应用领域是航空,第三是体育器材,第四是汽车。许文前认为,过渡3~5年后,汽车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碳纤维应用行业,但这需要时间,更需要业界的共同努力。目前澳盛科技已取得TS16919的认证,并与汽车领域一批企业签订了采购意向书,有一家企业已在小批量生产,产品主要用于汽车结构件。另外,公司在台湾地区设立的热塑性复材生产基地即将试生产,可能会针对一些汽车内外饰件进行产品开发。同时,澳盛科技还成立了一个团队,专门针对氢燃料气瓶用碳纤维复材进行研究,“先走热固性复材路线,做35~70兆帕气瓶,到2030年大约有100万辆车应用氢燃料,包括大巴、中巴、物流车和轿车,需要6万~10万吨T700以上的碳纤维。该领域有一定技术门槛,竞争不会太激烈,也用得起高端碳纤维。”许文前的大胆尝试聚焦于汽车行业的风口,这样的自信背后是澳盛科技多年来精心打磨的市场洞察力。
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碳纤维采购大户,澳盛科技目前仍以采购进口碳纤维为主,是三菱化学、帝人、东丽碳纤维产品在中国的最大客户。不过许文前表示,伴随着中复神鹰、吉林精工等一批国内碳纤维企业的崛起,澳盛科技也开始尝试国产碳纤维,选择国内性价比有优势的产品,逐渐用国产替代进口。如何选择碳纤维?许文前表示,主要是从质量上进行评估。即考察纤维纱有没有毛羽,纱的粗细是否均匀,是否存在深浅色差等,以及纱的强度、模量是否稳定等。
当前,国内从原丝到碳纤维,再到碳纤维复材,整条产业链已完成布局,但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许文前认为,单从碳纤维复材这个环节来看,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新应用开发,国内企业实力都较弱。只有重视基础创新,潜心培育新应用领域,才能获得核心竞争力。随着资本的介入、经验的积累,只要大胆尝试不同行业的应用,以国人的智慧和勤奋,在5~10年内便可在国际舞台上谋得一席之地。
澳盛科技工人在操作收卷设备
许文前1993年进入化纤领域时,中国化纤年消耗量仅一百多万吨,目前已达到六七千万吨的规模。在许文前看来,现在的碳纤维复材行业,就相当于1993年的化纤行业,进入了产业爆发期。“只要有恒心,从开发设计做起,大胆尝试应用端,碳纤维复材行业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