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猪价格回暖时,养猪专业大户却未能扭亏为盈,反而出现大幅度亏损,三个季度亏损额超过86亿元,并且将企业陷入困境,面临着资产重组的处境,正邦的这个操作,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在2020年时,国内生猪价格创下历史新高,也正是这一年,正邦的创始人林印孙问鼎江西首富。
不过,进入2021年后,正邦的日子并不好过,当年亏损188.2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亏损幅度达到76.44亿元,成为5个上市猪企中唯一一个亏损的。巨额亏损带来的连锁反应有不少,供应商讨债、银行谨慎放贷、信用下调、官司缠身等等,各种麻烦事接踵而至,等待正邦的恐怕也只有期待着国资来重组资产了。
1、盲目自信、任性扩张。在2018年之前,正邦业绩最好的时候是2016年,净利润达到10.46亿元。2019年和2020年,正邦养猪净利润分别为16.47亿元和57.44亿元,特别是2018年到2019年,其净利润增长了751.53%。或许是看到了净利润连续大幅度增长,扩张的心态明显放大,忽视了猪周期的行业规律。可能很多人说,那时不止正邦大幅度扩张,其他猪企也扩大养殖规模,为何只有正邦尝到了苦果,主要还是大幅度扩张后,想调头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2、风险控制掌控能力偏弱。牧原和正邦,同样是养猪扩张,牧原享受到了扩张带来的红利,正邦却因为扩张成为了累赘,其本质上来说还是风控能力差异导致的。牧原采取的是垂直管理模式,自营的模式让成本、质量都在可控范围内,弊端就是前期投入大。而正邦采取的是“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优势是可以快速扩大市场份额,劣势就是内部风险控制不太可控,综合成本偏高,一旦生猪市场出现波动,那么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就增多。
3、缺乏核心竞争力。无论什么行业,一家企业想要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一定要有其核心竞争力,否则就容易在行业调整时深陷泥潭。今年1-3季度,生猪价格是有好转的,从牧原、温氏、新希望等猪企的财报看,其盈利水平是在提升的,而正邦在行业整体回暖时,未能实现扭亏为盈,甚至还出现大的亏损,这就说明企业内部出现了问题,就跟当时的雏鹰农牧一样,曾经的“养猪第一股”,在生猪价格创历史新高时谢幕了。
1、结合自身情况量力而行。在生猪价格突破15元/斤时,相信绝大部分养殖户的第一反应就是扩大养殖规模,而且认为如果越早扩张就有可能越早受益,有的甚至大幅度举债扩张。过于乐观、过于自信,上演“蛇吞象”,带来的结果大概率就是惨败收场,有多少钱就办多大的事,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押注在上面。养猪实际上也是一种投资,过高的杠杆率只会让自己进退两难。
2、尊重“猪周期”的市场规律。这么多年来,养猪行业均存在着一个特殊规律,生猪价格持续偏低,养殖户亏损严重,被淘汰出局的养殖户增多,随后生猪价格持续回暖,盈利水平持续提升,大量养殖户再次进场,就是这样反反复复的循环着。这种规律实际上是一种真实市场的表现,养殖户需要顺势而为,倘若要逆势而为,那就不仅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有强大的资金实力。
3、重视养殖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养猪看似门槛低,但实际上却是门槛很高的,特别是想要持续盈利的,其难度非常大,其难点就是中间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比如仔猪价格、玉米价格、豆粕价格、运输成本、人工成本、各类猪病等,只要有一个或者几个因素波动较大,那么养猪的盈利水平就有明显变化。为何牧原一直坚持自营垂直管理模式,根本上来说就是要降低养殖成本、降低养殖风险。雏鹰农牧、正邦等大型猪企均在生猪价格偏高时,让企业陷入困境,根本上来说还是未能将养殖风险控制好。
总之,养猪不是短期致富的项目,看似只有6个月左右的饲养时间,可一旦入场了,那就意味着需要做好长期为之付出的准备。雏鹰、正邦等养殖大户,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养猪规模大,也同样有可能翻船的,不能抱着背水一战的心态,而是应该时刻有危机感。无论什么行业,从业者多一点自信是好事,但盲目自信容易迷失方向,自酿苦果必然会引起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