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职业人才 -

接线员(谁让)

  • 职业人才
  • 2024-01-12 11:00
  • 龙泉小编

大概n年前听过吴伯凡老师的一个分享,名字叫做《人类史就是一部通信史》,让我对自己的专业突然肃然起敬起来。作为一个曾经的理工女,今天回归一下自己的专业,分享一个有线通信历史上的“小故事”,看能给咱们的工作有什么启示。


“绕地球一圈”的电话线

十九世纪,在拥有了电报之后,及时通信的需求被极大的激发出来,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文字收发,能直接对话多“爽”!1876年,一个著名的青年申请了一个更加著名的发明专利。这个青年就是29岁的亚历山大·贝尔,这个专利就是几乎影响了人类历史的玩意儿——“电话”。

接线员(谁让)

贝尔和他发明的电话

有了电话就能解决通信的问题吗?当然不是,比起制作电话,更难的是如何把电话连在一起。如果全世界只有两部电话机,那这个问题很好解决,拉一根电话线就行了呗。

但电话机的数量在快速增加,想将所有设备全部直连就成了大问题,如果采用直连方式,连接N个电话,需要N*(N-1)/2条电话线。例如,仅仅10000个电话,就需要49,995,000条电话线,假设每个电话线平均8公里,这些电话线足以“绕地球一周”!

接线员(谁让)

所以——“交换”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被引入通信领域。“交换”核心解决的就是解决信息“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问题。


接线员(谁让)

由于电话增长的速度实在太快,在电话产生后的两三年内,“交换机”也应运而生。那时的交换机采用的还是人工接线的方式,主叫方先通过电话机发送信号到交换台,并向接线员说明要接通的对象,再由接线员转接给被叫方。也就是你要找谁,必须由接线员帮你把线接到对应的端口上才能通话。这就催生了一个新职业——“接线员”。

接线员(谁让)

接线员的工作场景

随着从十九世纪末电话的逐渐普及,接线员群体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据说美国的接线员就要求:女性优先,发音标准,声音甜美;甚至还有着装的要求(不知道隔着电话线,为啥还非得要求人家的着装),这至少能看得出,接线员行业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而这些年轻的姑娘们也被称为——“Hello Girls”。

就在Hello Girls越来越多的聚集到这里时,这个岗位却被另一个人断送了。


“胆大包天”的接线员

电话慢慢普及之后,很多公司靠电话承接业务。十九世纪末,美国堪萨斯州有个叫史端乔的老板,因为经营有道生意很不错。但不知道为什么,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业务低迷,客人少了不少。经过调查他发现,客人打来的电话都被接到了另外一个竞争对手那去了,因为这个接线员就是竞争对手的亲戚!(有人说是亲戚,有人说是妻子,还有说就是贿赂导致)

接线员(谁让)

阿曼·史端桥

要知道,这个史端乔做的可不是普通生意,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殡葬服务”!好家伙,抢生意抢到殡仪馆老板头上了,你就说吓不吓人。这真是冒着生命危险搞业务啊……

接线员(谁让)

做惯了“死人”生意的史端乔是个妥妥的狠人。你抢我客户,我nèngsǐ……不不不,我砸你饭碗!五十多岁的他暂时放弃了殡葬业务,开始亲自下场搞研究,发誓要发明一种不需要接线员的交换机,想直接端掉整个行业!

经过三年的苦心钻研,史端乔还真的搞成了。1891年在他家的车库里,第一台“自动电话交换机”诞生了。为了纪念这位跨界牛人,这种交换机也被称为“史端乔交换机”。

接线员(谁让)

史端乔交换机

不得不说,史端乔确实是个天才,除了这个自动交换机之外,大家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旋转式拨号盘,也是他发明的。

随着自动交换机技术的逐步进步,电话接线员这个曾经被称为“Hello Girls”的群体终于在科技浪潮下和世界说出了“Goodbye”。那个“胆大包天”的接线员让整个行业都丢掉了饭碗,你说能怪谁。

接线员(谁让)


技术变革是个不可逆的过程

技术替代会带来商业的变革,某些行业可能就此整体消失,这确实给很多工作带来了危机感,这是我们这几十年一直在面对,且未来也不得不继续面对的事。

前一阵看吴晓波老师的文章《你也许不知道,工厂正在发生什么》。他描述了当制造业走向“智能制造”后所呈现的惊人事实:年销售额60亿的云南白药,工厂只有50个工人;海尔的洗衣机工厂,从一块钢板到一台洗衣机,只需要38分钟。在那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为这种变化震撼,也为那些曾在那里工作的工人而叹息。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的能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我们不是云南白药和海尔,更不可能幻想自己“大力出奇迹”的打造出一个chatGPT。所以,当有限的我们面对无限的技术变化时不免有种无力感。接线员阻拦不了自动交换机的产生,马车夫也无法让汽车不再生产。我们该怎么办?总不能把马套到汽车上,硬要体现过时的“自我价值”吧....

接线员(谁让)


做不了史端乔,就做个灵活的“接线员”

但换个角度,个体也有个体的优势——“灵活”,如果我们能快速转弯、适应环境,也很可能利用经验产生新价值。比如,充分用好技术以辅助工作,最先因新技术受益的往往不是技术的创造者,而是使用者;再有,找到能体现个人价值的应用场景,在某个小领域里充分发挥灵活性,做深做实。就像吴晓波老师在另一篇文章中描述的:当生产过程智能化后,那些留下来的工人们“转入了更安全、也更有尊严的岗位”。

技术变革不可逆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思维的固化和不改变。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史端乔一样,撸起袖子下场搞研究,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可以用同样的角度去思考和优化自己:如果是“接线员”,那能不能把接线方法总结出经验,帮助技术的开发测试?如果是“马车夫”,那能不能学开汽车,甚至成为现在最时髦的“无人驾驶训练师”?——也许真的可以试试,因为有接线经验,有路况经验,很可能比单纯的技术人员做得更好。至少别等别人进来,一把端掉咱们的“饭碗”,让咱和这个世界Say Goodbye。

拥抱技术,深化能力,做个灵活的个体,希望可以每天和这个新世界——Say Hello!

接线员(谁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zhiye/98242.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