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招贤纳士·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招聘语言学博士”的招聘信息在高校朋友圈里迅速蹿红,这则招聘启事文风朴实,又带着一点幽默和调侃。有人评价这是大学招聘启事中的一股清流,也有人说这叫“佛系招聘”。可贵的是,这条招聘信息已经吸引了不少博士前去应聘,而且,这所很多人连名字都没听说过的“非知名”学校,知名度也因此上升了好几个段位。
此广告几天后被学校以“不规范”为名替换掉了,此事的热度也渐渐退去。对于一般网友来说,图个新鲜看个热闹就罢了,而对我们高校人事人才工作者来说,这又是一个值得学习值得研究的招聘宣传案例。这个短短的、文字并不考究的招聘启事,何以吸引了这么多人的目光?经过这几天的思考,我用三个词来总结一下这则招聘广告的成功之处。
这一点是最直观的,每位读广告的人都能真切的感受到。这种接地气主要在于文字的使用上,这种看起来就是未经打磨的文字,更像是一个人的口头表达。另外,文字里还带着一些自嘲和一点小拽。比如用了一个“不是数字序列高校”,仅这一个自嘲的表述,就足以引起网友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共鸣。
下面三条关于交通、引才政策、工资待遇的文字里则透露出一些小傲娇。用的是前两年比较流行的正话反说的风格,类似这样的:“我们山东没有几个名人,就出了个孔子孟子而已”。这种风格的文字一段时间看着挺烦人,不过几年不出现,偶尔用用,倒也觉得很有意思。后面一大段也是通篇口水话,什么“最多46,不能再加了”,“学校教授数量急待增加,校长为这事儿特别上火”、“别讲太深奥的专业知识”、“搜肠刮肚再说一个”、“过劳史”等等,给人感觉就是这位雷院长,写着写着嗨起来了,想哪写哪了。
所以,整段文字让人读了特别轻松,没有一点假把式,给人一种大实话的感觉。而接地气最关键的一点是:整个启事,表面上是给招聘对象——语言学博士们看的,但实际上,文字使用却是迎合了所有网友,也因此造成了广泛传播。这一点,对于知名度相对较低的高校是最关键的。先扬名,再谈招聘。否则,想要从成千上万个岗位中抓住应聘者的眼球,那简直太难了。
某高校招聘网站上密密麻麻的招聘启事
这一点是高校人才工作者感受比较深的。比起数字序列高校,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当然是一所很一般的学校,这是事实。而这则启事并没有像其他招聘启事一样,想方设法拔高自己,往身上加帽子,摆一通与应聘者八竿子打不着的荣誉,而是在开篇就说“学校很一般很一般”,以及“如果以上条件您绝对不考虑过来,请忽略以下内容”。一开始就摆出了一个很低的姿态:庙小装不下大佛,只求有缘人。
后面的内容从姿态上也非常的低。比如说“语言学课程丰富,任您挑选符合您的研究方向的课程”,“工作压力不大,没有科研要求,申不申请项目发不发文章全凭您心意,学校不强制;您只想好好上课那就上课,当个好老师也行”。虽然有些内容后面并认定为既不属实也不规范,但这些定位却非常实在地打动了网友们。对于这个层次的高校,本来的定位就是教学为主,至于科研强的人,不是非要到贵校去吧。
放低姿态对高校人才招聘至关重要。当前,社会上确实有很多博士找不到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招聘是买方市场。但实际上,高校真正需要的人才是稀缺的,是需要去争夺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人才争夺又明显是一个卖方市场。对兴义民族师范这样的学校,语言学博士就是想要的人才,而想要引进人才,要么就像土豪一样撒钱。要么,就只有放低自己的身段,做出求贤若渴的姿态。
怎么求贤若渴,很多学校都说自己求贤若渴,但人才来了却发现只是叶公好龙。我认为,对人才的尊重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了解人才的特点,认可人才的价值,甚至需要把人才的作用捧得更高一点;第二就是尊重人才、相信人才,让人才有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感,通俗一点来说,高校求才,是要给人才一个舞台,而不是给人才套上辔头,用鞭子对待人才。
三顾茅庐,求贤若渴
这一点是站在应聘者角度来说的。在我所经历的若干年招聘工作中,我们写招聘启事,总是力争把招聘政策里明确规定的东西都写出来,一是方便应聘者查阅,二是减少应聘者的重复咨询。但我们也发现,应聘者的咨询仍然很多,他们会关心学校教师的实得收入,学校所在地房价情况,年度绩效考核是否严格,学校是否有论文奖励等等。即便有些人不问,我们也能感觉到他关心这些。
但上面这些内容如果用规范的招聘启事表达出来会非常复杂,比如说年终绩效,其考核指标涉及到科研、教学、社会服务、日常表现等等。这些内容,招聘启事肯定没法详细介绍。这就造成了学校和应聘者之间表面是“信息公开”,但事实上却是“信息不畅”。
兴义民师的启事则恰恰跳出了这一窠臼,站在一个在校教师而不是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介绍学校的实际情况,向应聘者们介绍他们最关心最关注的的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和发展问题。具体到“空气质量长年排贵州省第二”“牛肉便宜35元一斤现宰现杀不注水”以及“兴义是个适合养老的地方,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是个不会出现“过劳史”的工作单位”这样带有个人印象化的定性标签。这种介绍给人的感觉更真实更可信。
不过,这种介绍并不适合整个学校的介绍,因为学校里的不同学院教师的生活状态是不一样的。鉴于此,我们特别建议高校以学院、系甚至课题组为单位发布招聘启事。比如此前见过一个课题组的招聘启事,除了介绍课题组的科研方向、团队成员、科研条件外,还大篇幅介绍课题组里其乐融融的业余生活和家人般的和睦关系。我认为,这样的启事,也是一股清流。同样,我们也建议应聘者不光要联系学校人事部门,更要直接与所应聘的学院、系以及课题组交流,甚至应该实地来看一看。
尽管这则招聘启事受到广大网友的一致追捧,但在人事工作者眼中,仍然存在一些致命的不足。比如“免面试、免试讲、免拖免等,来了就签录用合同”这样的说法,非常容易误导应聘者,在当前国家提高教师准入门槛的背景下,不面试不试讲肯定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应聘者也并没有打算不面试不试讲,这就是一句很多余的话。
同样的情况还有“评职称很简单”“工作压力不大,没有科研要求,申不申请项目发不发文章全凭您心意,学校不强制”,虽然不了解该校的政策,但从国家的职称改革方向来看,虽然不一味谈项目文章,但仍然是以业绩为导向的,要评职称,总是需要作出一些代表性的成果,“很简单”未免有些草率了。
另外,最后的“适合养老”“只问耕耘不求收获”也存在定位偏差,可能会吸引一些水平不怎么样,就是想来养老的人,但真正想做点事的人却不一定会过去,这样的招聘就适得其反了。这里如果改成类似“事有所成,老有所养”“只要耕耘就有收获”的积极表述,定位肯定会更清晰。
因为以上一些原因,这则招聘启事存活于世不过几日便被学校撤掉了。我私底下认为,学校的管理层还是过于保守,其实,只需要这则招聘启事中的不准确的语句像上面那样修改一下,仍然可以继续发布,其宣传效果还能延续,对学校其他专业的招聘也有带动作用。
以上均为个人浅见,我是高校人才真经,为高校人才提供灵感,也欢迎大家通过悟空问答咨询高等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