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公司招聘 -

科瑞软件(坚持)

  • 公司招聘
  • 2024-03-14 06:00
  • 龙泉小编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天风证券 潘暕 李鲁靖 俞文静

1. 行业领先非标自动化设备厂商,产品围绕 3+N 战略持续拓展

定位并专注在非标自动化技术在先进制造领域跨行业的应用与发展,是跨行业的非标自动化设备及解决方案领先供应商。

公司围绕3+N战略持续开展新业务,3 代表公司三大战略业务,移动终端、新能源和精密零部件,N 代表医疗、物流、新零售等行业。

公司核心业务逻辑为:持续积累机器视觉与光学、精密传感与测试、运动控制与机器人、软件技术、精密机械设计五大领域的相关技术,形成了高速自动化、精密测控、数字智能互联三大共性技术平台以及与下游行业各类产品相关的专用核心技术平台,为多行业提供行业专业设备,目前公司主要聚焦移动终端+新能源+精密零部件三大领域。

移动终端领域,公司聚焦移动终端行业整机检测设备领先供应商,为品牌客户提供各类摄像头检测设备、红外安全检测设备、马达振动检测设备、光感应传感器设备等检测设备,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整机的检测,拥有行业内最为完整的整机检测方案,是移动终端行业整机检测设备领先供应商。

新能源锂电制造设备行业中后段解决方案提供商,是裸电芯制作和电芯装配段设备的领先供应商,产品涵盖叠片、绕胶、真空封装、包 Mylar(聚酯薄膜)、压力成型、尺寸检测、包蓝膜、化成分容等生产设备,广泛应用于各类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领域。

图 3:新能源领域主要产品

精密零部件及模具产品应用于对精度要求比较高的自动化设备上或作为机械零部件直接对外销售。公司的精密零部件除了部分满足公司内部设备需求,主要对外进行销售。

陆 续从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引进 CNC 加工中心(包括 Roders、Okuma)、数控车铣 复合中心、镗磨、慢走丝、三坐标、投影仪、高度仪、电火花、磨床、铣床等众多先进的加工设备及检测设备,可提供车、铣、磨、CNC、平磨、电火花、线切割、镗磨等全工序加工,及模具和夹具装配。在线切割、电火花、镗磨、平面磨等工种的加工精度可达到公差+/-3um 以内。

1.1. 股权结构合理,核心管理团队持股比例高

股权结构合理,核心管理团队持股比例高。截至2022年一季报,公司董事长潘利明通过 COLIBRI 间接持有公司29.78%股权,公司副总裁刘少明通过深圳市华苗投资有限公司间接 持有公司14.11%股权,公司副董事长、总裁彭绍东通过深圳市鹰诺间接持有公司10.97% 股权。

1.2. 核心高管团队各有所长,行业经验丰富

公司高层核心成员主要包括董事长潘利明先生、公司副董事长、总裁彭绍东先生、副总裁刘少明先生。潘总曾在中国大型上市公司担任高级副总裁,擅长于战略、运营,新加坡国籍,在中国工作超过 30 年,具备国际化视野与中国本地化落地能力;彭绍东先生工科背景,对 3C 与新能源行业有较深刻的理解,主要负责公司的营销及业务落地;刘少明博士,中国最早一批公派留学生,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机器人专业博士,擅长各类自动化技术应用与成本实现,带领公司技术团队从创业至今,一直保持对自动化领域新技术的持续学习。

1.3. 收入整体波动增长,21年产品结构调整+新业务投入等因素影响利润

收入整体波动增长,19年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收入下滑,21年新能源业务高速成长。 2021年公司实现收入 21.61 亿元,同比增长 7.3%。2017-2021年公司营收 CAGR=4%。公司主要产品为自动化设备,2021年公司设备类收入为16.55亿元,占整体收入的比重为76.6%,同比增长 22%。

分下游应用领域来看,21年移动终端业务实现销售收入 11.56 亿元,占营业收入的 53.47%,与 20 年收入基本持平;新能源业务实现销售收入 6.35 亿元,占营业收入的 29.39%,同比增长 76%;精密零部件业务实现销售收入 2.60 亿元,占总体营业收入的 12.01%,同比下滑 24%,三大战略业务收入占比合计 94.87%。

产品结构变换+新能源锂电设备处于业务拓展初期毛利率较低+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21年毛利率承压,后续有望随着业务规模、产品成熟度的提高、供应链成本和产品结构的优化,整体盈利能力有望提升。21 年整体毛利率为 33.89%,同比下滑 6.23pct,分产品来看,21 年自动化设备、精密零部件、自动化设备配件分别为 33.13%、28.40%、44.55%,同比变化-8.8pct、-1.77pct、+5.58pct。自动化设备由于产品结构变化(新能源锂电设备业务占比提升)+新业务拓展毛利率较低+材料价格、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 21 年毛利率承压。

毛利率下滑+减值影响 21 年利润。

21 年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0.35 亿元,同比下降 88%,21 年净利润有大幅下滑主要是由于毛利率下滑+销售管理研发费用增加,21 年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5.45%、4.68%、11.81%、-0.75%,同比变化+0.39pct、+0.41pct、+2.78pct、-2.73pct。

21 年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均有所上涨,主要原因是公司加大业务投入。同时公司计提了 5025 万的存货跌价损失及合同资产减值损失,与中山凯旋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承揽合同纠纷诉讼与反诉讼案件,对于公司业绩的影响程度在 2061 万元。减值+诉讼事件影响公司 21 年利润,但属于短期影响,后续盈利能力有望修复。

一季度盈利能力环比大幅改善。

22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销售收入 4.47 亿元,同比下滑 2.53%,一季度销售毛利率为 42.44%,同比增加 5.7pct,环比增加 17.87pct,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7.2%、5.5%、17.8%、0.2%,同比变化+1.35pct、-0.48pct、3.67pct、+1.25pct,环比变化-0.1pct、-1.4pct、-13.1pct、+0.9pct。

1.4. 持续围绕移动终端+新能源研发投入储备长期发展

持续围绕移动终端、新能源、精密零组件三大战略业务进行研发投入,为长期业绩增长提供有力支撑。21 年公司研发投入为 3.7 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 17.17%。21 年研发人员数量为 985 人,占比为 31.25%。

22 年公司的研发重点在①移动终端领域:将重点开展AR/VR 模组及整机测试技术、摄像头模组装配段的组装技术及标定技术的研发。在新能源领域将在极耳激光模切技术、刀片电池激光焊接技术;高速圆柱电池装配技术,及热复合技术上进行技术攻关。

精密零部件领域将继续对精密零部件加工技术和装备持续投入。其他领域将重点关注医疗行业 IVD 试剂灌装+封膜,灌装+旋盖工艺的进一步研发,以保持公司在该领域的领先性。

2. 聚焦自动化在先进制造领域应用,跨行业能力突出

2.1. 自动化设备空间大,非标设备竞争格局分散

工业自动化设备下游应用广泛,行业空间大发展前景好。

工业自动化设备主要指应用于电子行业、新能源、汽车、医疗健康和物流仓储等领域的自动化加工、检测、控制系统及相关仪器设备。全球工业自动化装备市场规模至2019年已经达到 2,180亿美元,且受益于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发展前景良好。

非标自动化设备下游应用领域众多,竞争格局分散。

非标自动化设备由于其 “非标定制” 特性,存在行业与技术壁垒,各家聚焦于擅长的细分行业与领域,市场集中度低,目前国内智能工厂非标自动化系统集成商已达数千家,且企业规模普遍不大。智能工厂非标自动化集成商必须充分理解行业、客户需求和生产制造工艺才能做好定制化开发,同时非标产品难以像做标准化产品那样快速实现规模化扩张和发展,因此规模普遍偏小。

图 14:全球工业自动化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

图 15:2021 智能工厂非标自动化集成商 top 100 营收分析

2.2. 持续进入新领域,切入细分领域行业龙头客户,跨行业能力突出

持续进入新领域,切入细分领域行业龙头客户。移动终端业务,08 年成为苹果供应商,新能源-消费锂电业务,07 年合作新能源科技,新能源动力锂电领域,14 年合作宁德时代,电子烟领域,17 年合作 Juul Labs。公司持续切入新领域,且覆盖行业头部客户,充分体现公司底层技术实力优秀+跨行业能力突出。

3. 乘行业东风,移动终端业务受益于 VR/AR 引领的新一轮创新

3.1. 巨头入局,元宇宙内容+硬件或加速发展

元宇宙是整合多项新技术而产生的下一代虚实相融的互联网综合体,基于 VR/AR,脑接口等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利用 AI 与数字孪生技术产出场景内容,再由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社交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同时遵循交易自主、产权明晰等经济规律。

元宇宙的核心内涵包括五点,即虚实融合、以用户生产内容为主体、具身互动、统一身份、经济系统。

按照 Beamable 公司创始人 Jon Radoff 提出的构建元宇宙的七层模型, 从体验场景到底层技术分为:体验(Experience);发现(Discovery);创作者经济(Creator economy);空 间计算( Spatial Computing ); 去中心化 ( Decentralizition );人机交互( Human Interface);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

图 16:元宇宙七层价值链

巨头入场,元宇宙产业生态建设加速。

Facebook 宣布公司新品牌名称 Meta 及进军元宇宙计划,元宇宙建设成为公司主要目标,计划 5 年内转型为一家元宇宙公司。其他科技巨头有望跟随加速相关产业生态建设。Meta 意为“超越”和“元”,取自“Metaverse” (元宇宙)。

这个概念起源于尼尔·斯蒂芬森 1992 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指的是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以另一个身份生活在一个与物理世界分离但始终在线的平行数字世界,这个世界有着持续发展的文化内容和经济系统,同时能满足个体除了进食与睡眠外的一切生活需求。

VR/AR 设备是元宇宙重要的物理入口,提供显示与虚拟的连接,是相应软件生态落地的硬件基础。元宇宙包括五大技术底座,网络连接、虚实界面、数据处理、认证机制和内容生产。拓展现实包括 VR(虚拟现实)、AR(塔强现实)、MR(融合现实)。

VR 提供沉浸式体验,通过全面接管人类的视觉。

听觉、触觉以及动作捕捉来实现元宇宙中的信息输入输出。AR 则在保留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叠加一层虚拟信息。MR 通过向视网膜投射光场,可以实现虚拟与真实之间的部分保留与自由切换。

机器人通过实体的仿真肉身成为连通元宇宙的另一种渠道。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正在成为科技巨头争夺的焦点,目前主要应用于医学领域,但是距离技术落地仍然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图 18:元宇宙的技术底座

AR 产品发展呈现轻量化+价格亲民化+内容生态逐步丰富的趋势。

AR 技术发展演进至今,已有 53 年历史,从最初大型机到头盔,再到眼镜式产品。特征在于∶便携度越来越高;减重明显;价格愈发便宜。从内容供给端来看,AR 应用从军事、艺术、媒体,逐步渗透至大众娱乐消费品,比如游戏。科技巨头(苹果)加码 AR 领域,使得全民消费级 AR 设备呼之欲出。

AR 产品形态尚不成熟叠加价格较高,消费级市场尚未成熟,未来成长空间大。

Strategy Analytics 发布的 2020 年数据显示,该市场的全球出货量不到 11.5 万台, 总收入为 1.66 亿美元。81% 的头显出货量是面向企业的。一旦预期中的消费级头显问世,这一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预计到 2026 年,消费级 AR 头显的全球出货量将超过 5,300 万台,总收入将超过 300 亿美元。届时,预计消费者和企业市场份额将完全对调,86% 的设备出货量面向消费者,仅 14% 面向企业。

3.2. Oculus 出货千万拐点已至,消费级 VR 有望迎来加速成长期

Oculus 出货千万拐点已至,内容和生态有望迎来爆发式成长。截至 2021 年 11 月,Meta 已经出货 1000 万台 Quest 2。

Meta 创始人扎克伯格曾在 2019 年 Oculus Connect 上提出 1000 万 VR 用户是公司为 VR 开发者打造可持续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当设备跨过 “1000 万用户”门槛后,能够有效带动消费者认知提升,吸引更多的内容开发者入局,内容和生态系统就会呈爆炸性增长。

Apptopia 报告称, Oculus 应用每天有 241 万活跃用户,用户并非只是设置了一次应用就卸载,而是仍在积极探索 VR 世界。

得益于元宇宙热,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探索 VR 世界,催生出人们对虚拟世界的好奇。

根据 Apptopia 和 Sensor Tower 的最新数据,Oculus(Meta 旗下用于控制 VR 头显的配套 app)在圣诞节当天登上 appstore 免费下载榜榜首,超过 TikTok。它登顶也表明 Meta VR 头盔成为节日期间最受欢迎的科技礼物。Sensor Tower 的数据显示,从 2021 年 12 月 23 日至 29 日,Oculus 应用程序达到 150 万次下载。

3.3. 苹果第一代 MR 设备有望于 22Q4 推出开启新一轮消费电子创新周期

3.3.1. 苹果第一代 MR 设备推出对于元宇宙硬件意味着什么?

苹果在消费电子领域一路高歌,11 年定义智能手机、10 年定义平板电脑、15 年定义智能手表、16 年定义 TWS 耳机,苹果第一代 MR 设备能否重新定义 VR/AR 设备,引领 VR/AR 新一轮关注高潮?多年技术研发有望打造行业标杆产品。

苹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 MR 头戴设备,从 2010 年开始便不断收购与 VR 和 AR 相关的技术以及企业,进行 VR/AR 设备的专利布局。我们在 2021 年 5 月 17 日《虚拟显示第二春,电子创新新战场》外发报告中系统梳理了苹果在 VR/AR 领域的投资和专利布局,苹果在近眼显示、传感器、感知交互、头显结构、抬头显示导航等领域都有大量专利布局,多年技术储备有望打造极致人机交互,引领 VR/AR 体验步入新台阶。

3.3.2. 苹果第一代 MR 设备产品维度应该关注什么?

苹果第一代虚拟现实产品是 MR,介于 AR 和 VR 之间即混合现实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MR 通过在虚拟环境中引入现实场景信息,将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和用户之间搭起一个交互反馈信息的桥梁,从而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受。

MR 技术的关键点就是与现实世界进行交互和信息的及时获取,也因此它的实现需要在一个能与现实世界各事物相互交互的环境中。

参考智能手机,我们认为苹果 MR 作为一款新推出的消费电子设备,从产品本身来说同样应该关注硬件+操作系统+软件生态:

1)硬件:芯片:苹果第一代 MR 产品或将搭载 M2 芯片(代号 Staten)的衍生版,外加一颗协处理器 Bora 芯片。这两款芯片均由台积电代工,M2 芯片或 将会采用台积电 4nm 制程,量产时间预计在 2022 年第四季度末。双芯结构设计或能打造极致效能,提升性能,降低功耗。Quest 2、DPVR、Hololens 采用的都是高通芯片,苹果新推出的 MR 设备采用自研芯片有望增强和其他 硬件终端设备的协同性,同时与其他 AR/VR 设备提供差异化产品体验。显示屏:可能会搭载双 8K micro OLED 显示屏,超高分辨率显示屏使得整体图像质量优于其他头戴式设备。

2)操作系统:苹果有可能为其配备专用的 rOS 操作系统(Reality Operating System)。

3)软件生态:17 年 ARKit+ 19 年 RealityKit

ARKit:苹果自 2017 WWDC 发布 ARKit 以来,ARKit 的功能不断发展,它最初启用了六自由度(6DoF)设备跟踪和 Plane tracking 跟踪,现在经过五次迭代(1.0、1.5、2.0、3.0、3.5),实现了许多功能最新的 iPad Pro 上的新功能,包括人体追踪,甚至场景重建,以及新的 LiDAR 扫描仪。对比 google ARCore、Snapchat、Facebook Spark AR、8 th Wall/Web AR,苹果 ARKit 功能更为全面,对于开发者更为友好。

RealityKit:苹果自从 2019 WWDC 发布 RealityKit 和 Reality Studio, RealityKit 是一个全新的高级框架,具有真实感渲染、相机效果、动画、物理等功能,是专门为增强现实而构建的。它能够为多人 AR 应用程序处理网络,这意味着开发人员不需要是网络工程师就能够开发共享 AR 体验。

Reality Composer 是一个新的开发程序,它不仅面向 iOS,还能够在 macOS 中使用。

这个工具让开发人员能够可视化地创建 AR 场景,并且能够在场景中添加移动、缩放和旋转等动画。2021 年 WWDC 苹果发布 RealityKit 2,新增 Object Capture 对象捕捉、自定义着色器、自定义系统、动态 asset、角色控制器等功能。

4) 目标客户和销量预期:

参考苹果第一代 MR 设备售价和 BOM,苹果第一代 MR 设备更直接对标微软 HoloLens 2,定位专业级,目标客户为企业客户、开发人员、内容创作者等专业人士的可能性更大。彭博社预计苹果第一代产品 MR 售价接近 3000 美元,成本高昂,极果网预测 BOM 超过 500 美元。我们认为苹果第一代 MR 设备可对标产品不是 Meta 消费级产品 Quest 2,而是微软专业级 MR 设备 Hololens 系列。

微软第一代 MR 设备 Hololens 于 2016 年发布,售价 3000 美元,定位企业 级,2017 年第一代产品停产,整体发货量在 5 万台左右,对应销售体量为 1.5 亿美元。微软第二代 MR 设备 Hololens 2 于 2019 年发布,售价 3500 美 元,同样定位专业级市场,目标客户是企业级客户,目前已经有超过一半的财富 500 强客户购买 HoloLens2。企业员工可以通过 HoloLens 2 上的混合现实应用程序进行无边界协作并精确行动,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通过内 置语音命令、眼动追踪和世界锚定,持续专注于安全,保持专注、更长时间、更舒适地解放双手无误地完成任务。与远程同事实时联系,并在覆盖在物理环境中的广泛全息画布上协同工作,以快速解决工作点上的问题。借助 Microsoft 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支持的强大应用程序生态系统,开箱即用地实现投资回报 (ROI)。

3.4. VR/AR 测试设备不同于手机测试的主要环节

VR/AR 测试设备不同于手机测试的重要环节在于:

①人眼仿生光学测试:全方位模拟人类双眼相对于显示设备的大小、位置、视场、光瞳位置等状态,对 VR/AR 显示设备的视觉信息投射能力进行精确测量,从而为产品设计和成品装调提供详实依据。

②延迟和移动相关误差检测:VR 设备需要根据 VR 头显设备的位置和姿势进行相应视景的更新,延迟时间过长回导致用户产生晕眩感,影响用户体验,因此需要进行延迟和移动相关的误差加测。VR 头戴显示设备与移动相关的参数包括:移动延迟、移动灵敏度、移动跟踪误差等。移动延迟是指用户动作(头部、手、身体移动或转动等)到计算机系统根据用户新的视点生成相应的视景所需要的时间。

3.5. 移动终端业务有望受益于 VR/AR 创新周期

移动终端业务为公司传统优势业务,持续布局并积累 VR/AR 相关检测及装备设备品类的技术储备及能力。公司已经实现由手机向可穿戴设备、VR/AR 设备的应用领域拓展。2019 年公司主要新产品包括移动终端行业可穿戴产品无线智能充电及检测设备、摄像头模组检测设备。2020 年,公司 VR/AR 相关业务销售收入实现 5,060 万元,同比增长 926%。2021 年,公司在 VR/AR 产品领域实现销售收入 7,400 万元,同比增长 46.2%,为移动终端业务未来相应业务的持续增长打下了基础。

成功导入行业领先客户,现有产品拓展至 VR/AR 领域逻辑顺畅,后续有望受益 AR、VR 终端需求放量。公司现有应用于移动终端领域的各类摄像头检测设备、红外安全检测设备、马达振动检测设备、光感应传感器设备等检测设备,相应检测需求在 VR/AR 领域同样存在。公司有望凭借成功导入行业头部客户(苹果、谷歌、OPPO、VIVO、华为等)切入客户 VR/AR 相关功能检测设备,后续有望受益 AR、VR 终端需求放量。(报告来源:远瞻智库)

4. 下游扩产+积极客户拓展+内伸外延加速新能源业务成长

布局新能源业务长达 15 年,紧抓此轮下游动力电池厂商积极扩产机会拓展客户+产品,拓宽能力边界+提高市占率。公司 07 年进入新能源锂电制造设备领域,07 年开始与 TDK 下属新能源科技公司合作,14 年开始与动力锂电龙头宁德时代合作。20 年公司积极抓住动力电池扩产这一轮增长机会聚焦锂电中后段生产设备,下游积极扩产+公司积极拓展动力电池客户+积极开发新的工序段的应用设备(激光焊接等)+收购鼎力智能扩充化成分容产品线背景下,新能源业务有望进入加速成长期。

4.1.1.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动力电池需求旺盛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汽车加速电动化转型。2021 年全球共销售电动汽车 637 万 辆,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渗透率达 7.7%,相比于 2020 年全年 4%的渗透率提升了 3.7%,创下了历史新高,增长势头持续。

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超 10%,迎来加速期。2014-2018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 CAGR=175%,但由于 2019-2020 的补贴退坡,增速放缓。21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50.72 万辆,渗透率达 13.36%,超过 10%,迎来加速渗透期。

政策导向、车企新车型推出、配套产业逐步成熟完善成本降低持续利好新能源车放量:

1) 政策:欧洲的碳排放政策持续趋严,根据欧盟发布 Fit for 55 计划,到 2030 年,所有登记注册的新车的排放总量较 1990 年降低 55%,到 2035 年这一 条例将更加严格,要求所有登记注册的新车的排放总量较 2021 年降低 100%。

即 2035 年开始在欧盟地区禁售燃油车,这较此前 2050 年的规划大幅提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预计到 2035 年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销量各占 50%,汽车产业实现电动化 转型;美国拜登政府设定了到 2030 年零排放汽车销量占新车总销量 50%的 目标;

2) 车企:新势力造车崛起,提供全新消费体验;传统车企强化电动化目标,持续推进新能源新车型的更新,新能源汽车车型逐步增多使得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能够被满足,有望加速新能源汽车的放量。新能源车持续渗透背景下,动力电池需求强劲。

根据 SNE research 数据,2020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 213GWh,预计 2025 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为 1490GWh,2020-2025 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 CAGR 为 47.5%。国内 2020 年动力电池需求量为 136GWh,2025 年动力电池需求量为 1163GWh,2020-2025 年国内动力电池需求量 CAGR 为 53.6%,增速高于全球增速

动力电池短期存在供应缺口+下游需求旺盛背景下,国内外动力电池厂商扩产积极。

汽车加速电动化转型,尤其是今年新能源汽车迎来高速增长背景下,动力电池供需求缺口拉 大,目前电池供给缺口在 30-50%。同时前期新能源车补贴较高,低续航里程产品即使质量较差也能够凭借补贴政策抢占一定市场份额,也就导致了国内动力电池存在一定供给结构失衡问题,即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问题。

为了应对汽车电动化转型+后补贴时代整车产品力提升带来的供应链压力,动力电池厂商积极扩充产能。21 年新增规划产能已经超过 1000GWh,目前披露的总产能超过 3155GWh,相比于 20 年年底动力电池的产能增幅达 584%。

4.1.2. 动力电池扩产拉动锂电加工设备需求

锂离子电池的制造可统一分为极片制作、电芯组装、电芯激活检测和电池封装四个工序段。极片制作工艺包括搅拌、涂布、辊压、分切、制片、极耳成型等工序,是锂离子电池制造的基础,对极片制造设备的性能、精度、稳定性、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能等有着很高的要求;电芯组装工艺主要包括卷绕或叠片、电芯预封装、注电解液等工序,对精度、效率、一致性要求很高;电芯激活检测工艺主要包括电芯化成、分容检测等;电池封装工艺包括对构成电池组的单体电池进行测试、分类、串并联组合,以及对组装后的电池组性能、可靠性测试。

4.2. 动力锂电设备成功导入行业头部客户,在手订单充足

动力电池成功导入行业头部客户,为全国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 10 的企业中的多家提供相关的设备与服务。动力锂电设备公司自 2014 年开始与宁德时代新能源合作,主要向宁德时代新能源提供自动化装配设备、自动化检测设备和自动化设备配件。

此外公司积极拓展扩产积极的二线电池厂商,客户涵盖亿纬锂能、瑞浦能源、蜂巢能源、中航锂电、国轩高科、孚能科技。

在手订单饱满,后续业绩释放弹性充足。动力锂电订单情况,2021 年公司在新能源领域加大动力锂电池设备的研发投入,积极拓展行业核心客户,并完成锂电池生产核心工艺化成分容标的并购,截止 2022 年 1 月 29 日公司新能源锂电设备业务在手订单合计超过 18 亿元(含鼎力智能)。

4.3. 内伸+外延持续扩充产品种类

4.3.1. 依靠消费电池叠片经验成功切入动力电池叠片设备

动力锂电设备核心产品为叠片机。2016 年开始研发叠片技术,2018 年进入消费锂电设备行业,已经稳定量产 4 年时间,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精度要求、设备组装的稳定性、可靠性上都非常优秀,因此可以快速实现叠片技术在动力锂电领域的应用,并获得量产机会。2021 年 3 月在中国国际电池展上展出了公司最新研发的应用于动力电池的叠片机,动力电池叠片机样机一经推出,就获得目标客户试用机会。

叠片技术在叠片效率和对齐精度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2021 年科瑞技术经过新一轮迭代,推出全自动三工位切叠一体机,整机叠片效率达到每片 0.15 秒,相邻极片对齐度±0.2 毫米,整芯对齐度±0.3 毫米,综合性能达到行业先进水平。2021 年,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切叠一体机项目中标价格 1.76 亿元。

持续研发投入加速叠片技术升级迭代。持续投入叠片技术进行研发突破,首先针对 Z 叠技术在效率上会有比较大的提升,在热复合叠片也在做技术的研发储备,公司预计明年能够开发出更高速度的切叠一体机。

4.3.2. 激光焊接设备进行多技术整合,提升速度和良率

锂电激光焊接设备采用一体化控制器,多技术整合,破解焊接难题:

①一体化多兼容激光控制系统,具备高速响应特点:采用激光运动一体化的控制方式,通过激光能量控制(PSO)、高速运动控制、视觉控制等,有效减少控制器间的交互时间(PPM 从 15 提升至 24)。并结合焊接全过程检测系统,可实时获取熔深、焊缝宽度等数据,焊接速度快,效率高,一致性好,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和良率;

②焊接头+产品多轴联动提升焊接速度:打破传统的焊接头 XY 轴插补+固定产品焊接方式,采用焊接头+产品一起多轴联动,突破焊接速度瓶颈,焊接速度可达 400mm/s,有效提高切割速度,可用于长电芯焊接;

③ 焊接质量视觉检测技术提升良率:通过自主研发的视觉算法,采用先进的激光同轴与旁 轴定位技术,结合主流的激光位移传感器和激光焊接实时监控系统,实现焊前快速精确定位,在线监控焊接的温度、功率、焊缝偏差和塔接缺陷焊,同时焊后可自动进行 2D/3D 缺陷检测复检。整个焊接过程质量闭环控制,全透明,100%可追溯,可有效减少返工,将良率从 98%提升至 99.8%。

图 31:科瑞技术一体化多兼容激光控制系统

4.3.3. 并购鼎力智能延伸产品线化成分容机

收购鼎力智能拓展化成分容段产品,进一步完善中后段产品矩阵。2021 年 12 月公司完成鼎力智能 100%股权的收购,鼎力智能产品聚焦锂离子电池生产后处理工序,产品囊括化成分容、电压内阻测试、分选等核心设备,为客户提供高端装备和工厂自动化生产线整体解决方案,是行业内少数可同时为各类型动力电池(圆柱、软包、方形锂电池)提供锂电池后处理工序全套整线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截至 2021 年 12 月 30 日,鼎力智能在手订单金额超过 10 亿元。

受疫情影响收入确认+核心骨干员工奖金增加,鼎力智能 21 年业绩不及预期未实现业绩承诺,但公司技术能力获行业品牌客户认可、在手订单充足+鼎力智能与上市公司签有《业绩承诺补偿及超额业绩奖励协议》,后续随着鼎力智能预算强化+管理精细化,有望为公司贡献业绩增量。

21 年鼎力智能 2021 年实现扣非净利润 816.4 万元,低于 2000 万业绩承诺,主要原因是:

①由于疫情影响,鼎力智能 2021 年底部分海外订单验收延迟,收入未能在 21 年确认;

②为稳定团队、促进公司发展,相对2020年,鼎力智能加大了对核心骨干员工年度奖金。

长期来看,鼎力智能的产品获得新能源行业品牌客户的广泛认可,在手订单充足,同时 22 年鼎力智能将强化预算及精细化管理,以及鼎力智能与上市公司签有《业绩承诺补偿及超额业绩奖励协议》,除 21 年度,若鼎力智能当期未实现业绩承诺,业绩补偿义务人应向科瑞新能源提供现金补偿,当期应补偿金额=(截至当期期末鼎力智能累计承诺净利润-截至当期期末鼎力智能累计实现净利润)÷12,000万元×(业绩补偿义务人所持对赌股权的交易对价)-以前年度补偿金额。

5. 报告总结

公司为行业领先的非标自动化设备厂商,持续积累五大领域核心技术能力+建设三大共性技术平台,跨行业能力突出,覆盖移动终端、新能源、精密零部件、电子烟、医疗、物流、食品等多行业,拥有苹果、谷歌、宁德时代等行业领先大客户。

公司围绕 3+N 战略持续进行业务拓展,移动终端有望受益于 VR/AR 驱动的新一轮消费电子创新周期,新能源业务受益于公司内伸+外延逐步丰富完善产品矩阵+在手订单饱满(截至 22 年 1 月 26 日,在手订单超过 18 亿元)、业绩释放弹性充足+规模扩大、产品成熟提升盈利能力有望改善。预计公司 22、23、24 年营收为 31.08、37.61、44.2亿元,yoy+44%、21%、18%,实现归母净利润 2.51、3.58、4.52 亿元,yoy+616%、43%、26%。

核心假设:

VR/AR 设备 22、23、24 年贡献 0.9、1.5、3 亿元收入,同比增长 25%、62%、100%;

公司动力锂电设备(不含收购标的)22、23、24 年贡献 5、7、9 亿元收入,同比增 长 66%、40%、29%;

收购标的鼎力智能 22、23、24 年贡献 7、10、13 亿元收入估值方面,横向来看,我们选取国内消费电子设备类公司、布局 VR/AR 领域相关标的、动力锂电设备公司作为可比公司,22 年消费电子业务可比公司估值为 27 倍,新能源业务可比公司估值为 31 倍;纵向来看,公司 3 年 PE(TTM)估值中枢为 41 倍。

我们给予公司 23 年 30 倍 PE,对应目标价 26.1 元/股。

6. 风险提示

1)动力锂电设备下游扩产不及预期:公司动力锂电设备受到下游动力电池厂商扩产周期影响,若下游动力电池厂商扩产、Capex 支出不及预期,影响公司收入增长;

2)动力锂电设备竞争激烈,公司动力锂电设备盈利能力提升不及预期:锂电设备行业竞争激烈,公司产品面临一定价格压力,影响公司相关产品毛利率;

3)疫情影响产品交付、收入确认:国内外疫情影响公司产品的运输、安装和收入确认进 入,对于公司业绩将会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4)移动终端产品创新不及预期:公司移动终端领域设备主要用于消费电子的整机检测及部分功能检测,产品收入体量和毛利率受到终端产品创新周期影响,若产品创新力度小,对于设备的投入也会相应减少,影响公司相关产品的毛利率;

5)VR/AR 产品销量不及预期:公司提前卡位 VR/AR 设备检测领域,且已经开始贡献收 入,若 VR/AR 设备销量不及预期,影响相关检测设备需求,将会影响公司相关产品的收入增长;

6)鼎力智能整合风险、业绩承诺无法实现风险、商誉减值风险:并购鼎力智能资产规模和业务扩大,存在公司与收购标的公司在企业文化、组织模式、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人力资源管理、产品研发管理、业务合作等方面的整合不达预期的风险;收购标的公司业绩承诺具有不确定性,存在业绩承诺不大预期风险;收购鼎力智能形成 2.09 亿商誉,若公司无法实现业绩承诺,存在商誉减值风险;

7)公司流通盘市值较小,存在短期股价大幅波动风险。

——————————————————

请您关注,了解每日最新的行业分析报告!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获取更多精选报告请登录【远瞻智库官网】或点击:远瞻智库|文库-为三亿人打造的有用知识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gongsi/106874.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