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比亚迪崛起后,作为全球最大代工厂的富士康压力越来越大。
一直以来,富士康都是与苹果深度绑定的,可以说苹果iPhone系列的横空出世,直接成就了富士康。因此,网上一直有言论:富士康是苹果的“御用代工厂”。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以华为荣耀、小米、OV等为代表的国产手机抢占苹果的高端市场,再者苹果将部分iPhone、iPad、iMac的零部件交给了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大陆厂商做代工,富士康的好日子不多了。
曾经,为了迎合苹果产业链,富士康不断将国内的生产线迁至越南、泰国等劳动力更廉价、税收政策更优惠的东南亚国家,甚至曾一个月从国内迁出8条生产线,很多国内的富士康员工也因此丢了工作。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质疑声,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更是大放厥词:“苹果产业链撤离后,大陆市场会有大麻烦。”
如今,麻烦又落在谁家了?
作为“晋商”的代表、祖籍在山西晋城的郭台铭曾说:“市场在哪里,我的祖国就在哪里。”1973年,郭台铭在台湾和朋友一起创办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一起生产经营塑料产品,但由于经营不善,朋友逐渐退出了,于是鸿海成为郭台铭的独资企业。
尽管鸿海是在台湾成立的,但其壮大的根本原因却是在大陆,1988年郭台铭发现了大陆地区发展的潜力,决定跳出台湾,来大陆布局。在深圳进行一系列的考察后成立了富士康,专门生产电脑的周边配件,而这一决定,也让郭台铭看到了大陆市场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丰沛廉价的土地与劳动力资源。借此,郭台铭也开启了人生最辉煌的三十年。
从1988年在深圳投资建厂之后,富士康不断大陆不断地攻城略地,厂房从珠三角建到长三角,再延伸到内陆地区。截止到2019年,富士康一共在国内建立起了44个科技园区,其中富士康郑州工业园的员工数量已达25万人。
借助着大陆地区的支持,2021年,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以1819.45亿美元的年营收总额位列世界500强第22位。
从2018年开始,为了讨好美国客户,郭台铭陆续将国内生产线迁移到东南亚国家,但由于当地工业基础差,交通配套设施不完善,工人懒散不愿意加班,无法保证订单的按时完成,导致原定10座工厂的建设计划,最终只建了2座。
随着近期苹果的iPhone 13登顶全球高端手机的“头把交椅”,郭台铭无奈地再将目光聚焦回大陆市场,连夜官宣招聘20万,并将工资从6000元提升至12700元。推荐者还能拿到1200元的一次性奖励。但这次,那些被富士康抛弃的员工,还会回来么?
不但没有,反而爆发了“离职潮”。这是为何呢?主要有3点原因:
1、过分压榨员工:
郭台铭曾说,自己愿意给厂商做一辈子代工厂。而代工行业本身是一个劳动密集,且技能单一的行业,存在较强的替代性。为了稳固与国际巨头的合作关系,郭台铭选择极限压缩成本,并降低利润,以超低的价格优势稳固自己的护城河。很多员工的基本工资只有三四千,想赚得维持体面生活的收入唯有不停地加班。很快,这种管理方式让很多员工不堪重负。
从2010年开始,富士康出现了第一次员工的跳楼事件,此后又有12起类似事件。这些人当中,有的刚满18周岁,也有刚毕业的学生,富士康也因此披上了“血汗工厂”的标签。这些事件也导致近年来富士康员工数量持续下滑。根据财富杂志2021年发布的全球500强用工数据,如今富士康的正式员工数量已经减少至87万人。
2、伤了国人的心
从2015年开始,随着国产手机品牌的崛起,苹果手机全球订单快速下降,富士康一度停工,裁员。本着同根同源的想法,华为将大部分荣耀手机订单交给富士康,帮助富士康渡过难关。然而富士康的回报却是冷冰冰的。
2019年,从华为遭受芯片风波之后,曾经受过华为恩惠的富士康并没有伸出援手,反而取消了华为的订单。华为方面也毫不客气,将90%的手机代工业务转给了富士康的老对手比亚迪。
另外,为了巴结苹果,富士康近两年多次向外迁移国内的生产线,如今由于外部工厂无法满足订单,富士康又将重心重新转移到国内,如此反复无常,着实让人寒心。
3、劲敌比亚迪的出现
我们必须要承认,富士康在国内建厂曾为我国低端制造业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在2017年时,富士康的全球员工已经达到120万名,如果加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话,预计可达1000万。
不过,随着近些年我国在基础建设及产业升级方面持续投入,再加上充沛的高素质劳动力,国内代工企业同样创造出许多就业岗位,对富士康形成替代。比如在苹果25家核心供应商中,有9家来自大陆和香港,排名第一。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比亚迪。
比亚迪除了是全球领先的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商,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代工厂,“江湖地位”仅次于富士康,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也成了郭台铭的人生宿敌。2020年疫情期间,比亚迪7天就完成了口罩的设计研发,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便转型成了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商。巴菲特更是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我正戴着比亚迪生产的口罩。”
而随着华为将订单转移给比亚迪,小米、OPPO、vivo等国产手机品牌也增加了对比亚迪的订单支持。同时,立讯精密、蓝思科技等国产代工工厂也得到了大量下游厂商的直接订单。大量的订单创造也大量的就业岗位,富士康早已不再是代工这个行业工人们唯一的选择。
郭台铭没想到,3年前还认为国内产业链会出现大麻烦,如今真正的麻烦的会是自己。
1922年,郭台铭的父亲郭爱武出生山西晋城的一个世家大族,是地地道道的“晋商”,28岁时有了第一个儿子郭台铭。作为“晋商”代表的郭台铭,近些年来却反复摇摆在中国和美国之间,眼里只有市场,没有立场。
如今,伴随着比亚迪的崛起以及频繁不断地“离职潮”,富士康的好日子算是走到头了。也许资本可以没有国界,但商人必须有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