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这一概念,其实是个国门被列强用枪炮打开后的舶来品。世界上最早设定国歌的国家是荷兰,早在16世纪下半叶就确定《威廉颂》为国歌。崛起后的英国是第二个确定国歌的国家,于18世纪40年代定《天佑国王》为国歌(当在位君主为女性时,则为《天佑女王》)。其后,西方国家纷纷确立国歌。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国家举行隆重集会和国际礼尚往来时演奏国歌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的惯例。就我国而言,19世纪晚期已经有了国歌的"萌芽",一直到20世纪初才有正式的国歌。后又多次变化,前后定为国歌、代国歌、临时使用国歌多达十几首,甚至存在同一时期不同政权不同国歌的情况。
光绪4年(1878年),清廷派曾国藩次子曾纪泽出使英国和法国,两年后又任命他兼任驻俄公使。曾纪泽出于国际交往的需要,曾将自己填词谱曲的《祝华歌》定名为《普天乐》,作为"国乐"草案请奏朝廷,但是未能得到清廷的批准,不过在海外曾被当作国歌演奏过。
光绪22年(1896年),清廷派遣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外交特使的身份赴西欧和俄罗斯,作礼节性的访问。按照国际外交惯例,在欢迎仪式上要演奏宾主双方的国歌,但是因清廷没有国歌,导致李鸿章在外国政府举行的欢迎仪式上十分尴尬。之后,李鸿章便命随员以一首古曲填词,作为"国乐"演奏,后被人称为《李中堂乐》,歌词是唐朝诗人王建的绝句:"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此后多年里,清政府在外交时一直使用此歌。
光绪32年(1906年),清廷实行"新政",将兵部、练兵处、太仆寺合并为陆军部,并谱制了陆军军歌《颂龙旗》,清廷官员们就以这首军歌权代国歌,歌词为"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
宣统3年(1911年),礼部左参议曹广建提议由典礼院制定"国乐",于是典礼院请禁卫军军谘官镇国将军傅侗和海军部参谋官协部统衔严复(即翻译《天演论》等西方名著的严复)共同负责编制"国乐"。"国乐"定名为《巩金瓯》,严复作词,傅侗谱曲,郭曾炘修订,于宣统3年8月13日(1911年10月4日)谕旨颁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官方国歌,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不过,仅过了不到一周,辛亥革命爆发,《巩金瓯》还未推行开,清朝已经覆亡了。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蔡元培立即着手征集国歌。2月,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五旗共和歌》被定为国歌,歌词为"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五族共和是中国民国成立伊始的政治口号,这首歌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立国理想,但是实行不久后就因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政权中心从南京转移到北京而荒废了。
1915年5月,袁世凯授命国民政事堂礼制馆制作名为《中华雄立宇宙间》(也作《中华雄踞天地间》)的国歌,由王露作曲、荫昌作词,于5月23日颁定为国歌,歌词为"中华雄立宇宙间,廓八埏,华胄来从昆仑巅,江湖浩荡山绵连,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 袁世凯称帝后,于同年12月19日将其中"共和五族开尧天"一句改为"勋华揖让开尧天"。不过,袁世凯的黄粱美梦仅做了83天就破灭了。
1919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决定暂时以赵元任作词谱曲的《尽力中华歌》为代国歌,歌词为"听!我们同唱中华中华中华!听!君不闻亚东四万万声的中华中华中华!来!山呼万岁中华中华!都用同气同声的同调同歌中华中华!"这首歌气势有余,但庄重不足。
1919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特意成立"国歌研究会",公开征求词谱。经过讨论,决定采纳章太炎的建议,选择汪荣宝推荐的《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卿云歌》作为国歌, 由音乐家萧友梅配曲,歌词为"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该歌于1920年10月获得国务会议通过,于1921年7月1日实施。
1926年,奉系军阀张作霖主政北京时间,效仿日本堂歌式样重制国歌,将国歌中的"中华"修改为"中国",歌名改为《中国雄立宇宙间》,歌词为"中华雄立宇宙间,万万年!保卫人民中不偏,诸业发达江山固,四海之内太平年,万万年!"
1921年4月,由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的广州军政府下令制定临时国歌,选中由徐谦作词、刘斐烈作曲的歌曲作为临时国歌,但是流传不广,国人知之甚少。1926年春,广东革命政府平定了两广,准备北伐。7月2日,广东省教育厅通过"推行国歌案",决定以《国民革命歌》为代国歌,歌词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一工作人员所作,经集体润色,曲调改编自一首法国儿歌《你睡了吗?》(即《两只老虎》),歌词为"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进!齐奋进!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对该校师生作的训词,由国民党党员胡汉民、戴季陶、廖仲恺等改编为《三民主义歌》,词为"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三民主义歌》由程懋筠谱曲,作为国民党的党歌,并于1929年1月10日通过国民党中常会;1930年3月13日,又通过国民党中常会,定为代国歌。1937年6月,国民党中常会决定将该歌作为正式国歌,并由国民政府以法令形式颁布。
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决定以法国人欧仁·鲍狄埃作词、比尔·狄盖特作曲的《国际歌》作为国歌。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会商讨国歌事宜。著名画家徐悲鸿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力荐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毛泽东、周恩来当即表示支持。1943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代国歌。"文革"期间,由于田汉被打成反革命分子,《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一度被禁唱,只能由乐队演奏乐曲。
粉碎"四人帮"以后,由于当时受极左思潮影响,一些人以"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不能反映变化了的现实"为理由,提议重写国歌歌词,后由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按原曲重新填词,修改后歌词为"前进!各民族英雄的人民!伟大的共产党,领导我们继续长征。万众一心奔向共产主义明天,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英勇地斗争。前进!前进!前进!我们千秋万代,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前进!前进!进!"并在1978年3月5日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获得通过。
1978年底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田汉获得平反、恢复名誉,在全国人民的呼吁下,决定恢复国歌原貌。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决议,恢复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1. 单永进、翁艳芬,《我国历史上的国歌》;
2. 康佺,《清朝的国歌》;
3. 王运东,《〈卿云歌〉——中华民国第一首国歌》;
4. 高智勇,《国歌史话》;
5. 田伟国,《中国国歌之变迁》;
6. 吴雪晴,《中国国歌演变史话》;
7. 余凌云,《中国宪法史上的国歌》;
8. 常家树,《国歌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