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芯国际之后,科创板又将迎来一家“巨无霸”公司。
7月20日,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集团官宣,启动在上交所科创板和香港联交所主板寻求同步发行上市的计划。据市场分析,蚂蚁集团本次上市,估值至少2000亿美元,约合1.4万亿元人民币。
除去体量巨大之外,蚂蚁集团的上市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意义非凡,这将是首个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首选境内上市的企业。
上交所回应称,欢迎蚂蚁集团申报科创板。这展现了科创板作为中国科创企业“首选上市地”的市场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科创板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支持科创企业发展壮大的集聚引领效应不断增强。
多位市场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蚂蚁集团在科创板上市,突破了条条框框的限制,支持这么大体量的金融企业上市,有利于带动市场气氛。
“肯定不止这一家。”其中一位市场人士说。
千呼万唤始出来,此前,蚂蚁集团就多次传出上市消息,此番靴子终于落地。
有分析人士指出,实际上,无论是公司还是监管层,都为其上市做了一系列铺垫。
从当前已上市企业看,科创板重点推荐的六大行业中,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行业居多,前者又以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为主。
从行业划分上看,蚂蚁集团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上交所发布了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进一步细化了科创板重点服务的行业领域范围,明确提出: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深度应用科技创新领域的企业,如金融科技、科技服务等,也属于科创板服务范围。
这一细化政策之举,无疑为金融科技类企业上市做了铺垫。
“蚂蚁是世界级的金融科技公司,含科量没问题,是技术驱动的革命性改变。”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对记者说道。
事实上,为备战上市,蚂蚁集团也经历了多次转型与调整。
2019年9月,蚂蚁从此前的分润协议转为阿里持股33%的股权投资公司,并完成交割。此举被市场解读为,理顺股权架构,关联交易的合规性进一步提升,为上市扫清障碍。
不仅如此,公司还于今年6月将注册名由“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即从“金融”全面转向“科技”,业内普遍将此视为公司顺应监管,预备上市的前奏。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未来蚂蚁集团登陆A+H股,将诞生中国资本市场市值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将对金融科技领域的稳定发展起到标杆作用,也将带动同行业其他企业上市。
“未来如果京东、百度等企业能够贯彻落实像蚂蚁集团一样把原来的金融性质相对撇得干净一些,更多地做科技输出的话,这些公司旗下的金融科技机构都有机会上市。”一位金融科技领域的分析师对记者说。
7月1日,北京证监局就发布了京东数科的科创板IPO辅导协议,而京东数科的前身是京东金融。此外,平安集团旗下的陆金所、百度集团旗下的度小满、腾讯旗下的理财通,虽然并未宣布上市计划,但都是当下热门的金融科技企业。
在市场氛围热烈的环境之下,蚂蚁集团官宣上市的消息一出,“财富效应”是个热点话题,而在这背后,暗藏着的是估值问题。
据此前媒体报道,蚂蚁集团在2018年6月完成C轮融资后的估值水平约为1500亿美元。今年7月,则有媒体报道称蚂蚁集团今年内将在香港完成IPO,目标估值2000亿美元。
凡德投资总经理陈尊德在受访时表示,“预计蚂蚁集团发行市值在1500亿美元-2000亿美元之间。”
本报记者曾报道,业内围绕蚂蚁集团谈论的估值方法有三种:市盈率法(P/E倍数法)、平均用户市值法、分板块叠加法。
目前来看,市场未有定论。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三个方法均可用来参照,业内或会采用PE估值法来确定发行价,也可能结合PE、PS(市销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蚂蚁集团寻求的是沪港两地同时上市,这背后又有何意图?
对此,陈尊德分析,“蚂蚁寻求香港上市主要是为了扩大公司在海外的知名度,目前支付宝在海外也有使用,借助港交所的平台有利于提升其品牌知名度,同时也可以吸引国外投资者关注。在寻求科创板上市则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对于其他想登陆科创板的同行企业有示范和指导作用。”
而在蚂蚁集团实现A+H股上市后,或将面临普遍存在的两地溢价问题。
“两地发行价会一致,后面的交易价会不一样,这也很正常,不同投资者给同一公司估值会不同。”王骥跃说。
另一个让市场担心的问题是,有中芯国际登陆科创板对市场的冲击在前,体量更为庞大的蚂蚁集团上市将对市场造成何种影响、未来将会有怎样的走势?
“尽管会对市场造成冲击,但科创板前五天不设涨跌幅,可以在前几天内实现股价充分调整,达到比较合理的位置。”陈尊德认为,“蚂蚁的客户群体很多,实际上比那些生物医药企业具有更高的门槛,其商业模式也比其他行业容易得多。蚂蚁还没有触及盈利天花板,未来只要向用户收一点通道费等,产生的利润就会比较多,短期内会高速增长。”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责编:李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