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公司招聘 -

e兼职(工行停止)

  • 公司招聘
  • 2024-04-11 06:01
  • 龙泉小编


文|《财经》记者 严沁雯 张颖馨

编辑|张颖馨 袁满


在各大互联网电商平台为“618年中大促”预热造势之际,却有银行为旗下电商平台业务按下“停止键”。


5月30日,工商银行(下称“工行”)分别发布两则公告指出,其电商平台“融e购”个人商城相关服务,以及企业商城公开销售、商圈销售、跨境贸易等相关服务,将于6月30日24:00时停止。


对于上述业务停止原因,据新浪财经报道,此次调整与监管要求有关。此前,监管部门明确要求银行剥离非银业务,银行项下不得成立非金融业务子公司。目前,银行相关电商业务根据监管规定,均已事实上叫停或彻底剥离。


多家银行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此前确实收到监管“窗口指导”,要求银行剥离非银业务。“监管强调自营平台一定要与银行主体剥离,考虑到现实情况,银行要不就将平台更换运营主体继续,要不就选择直接砍掉这块业务。”某国有大行内部人士表示。


截至《财经》记者发稿前,工行暂未对业务停止原因进行回应。


《财经》记者注意到,在工行“融e购”之外,已有银行将电商相关业务剥离。如农业银行的“中国农业银行扶贫商城”(现为“兴农商城”)在今年1月1日后,由农银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平台运营主体自今年4月25日起,变更为建信金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近年来,银行系电商平台发展状况被市场总结为“不温不火”,其背后涵括多重原因。有银行业人士直言,做金融和做电商平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需要的比较优势也各不相同。同时,与电商企业相比,银行的管理体系、文化理念、成本管理等模式完全不同,所以可能并不适合发展这一业务。当下,银行对于电商业务的调整是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之后的理性回归。


工行按下“停止键”


“没有使用过。”在《财经》记者向多位手机银行用户提及“融e购”和“银行系电商平台”后,这是绝大部分人的回复内容。


事实上,在此次停止个人商城等相关服务之前,工行“融e购”已上线八年(2014年1月推出)。


公开资料显示,“融e购”B2C电商平台以“名商、名品、名店”为定位,集网上购物、消费信贷于一体。同时,工行亦研发了面向企业客户的“融e购”B2B平台,提供供应链、专业批发等市场模式。


2015年,时任工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侯本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融e购”已成为部分商户战略转型的重要平台,部分知名商户已开始将经营主战场从以价格战为主的传统电商网站,向以“品质为先”的“融e购”转移,交易份额也已逐渐超过其在其他电商平台的销售占比。


从过往公开资料亦可看出,“融e购”在上线之初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工行年报显示,2014年,“融e购”注册客户超1200万人,交易额突破700亿元。工行称“‘融e购’跻身国内电商前列。”此后的2016年-2018年,工行“融e购”电商平台年交易额分别为1.27万亿元、1.03万亿元和1.11万亿元。截至2019年末,“融e购”用户达1.46亿户。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近两年的工行年报中,“融e购”年交易额及用户数等相关数据已鲜少出现。


2021年12月29日,工行发布公告称,将对“融e购”个人商城进行功能升级,升级后,将关闭非自营商品或服务的纯现金购买模式。


据工行5月30日发布的公告显示,“融e购”个人商城相关服务及企业商城公开销售、商圈销售、跨境贸易等相关服务均将于6月30日24:00时停止。对于个人用户,如需进行积分兑换、购买贵金属和公益捐赠,可登录手机银行办理;对于企业用户,票据经纪、工行集采、司法拍卖等服务功能入口则迁移至工商银行门户网站首页。


对于工行此次业务调整,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告诉《财经》记者,“工行聚焦主业,剥离副业,说明副业经营不是很顺利,没有通过电商金融生态的融合实现原有目标,不得不有所取舍。另外,剥离副业也是为了响应监管的要求。”


亦有观点认为,工行此次调整与监管可能并无直接关联,银行在开展电商业务方面不具备比较优势才是主要原因。


银行系电商“遇冷”


事实上,虽然此次工行仅是进行业务调整,但却备受市场关注,因为其背后折射出整个银行系电商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信息沟通、物流、支付体系的逐步完善,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迅速增长。同时,主流电商企业业务开始渗透至金融领域,对传统银行业的经营带来冲击和挑战。银行如梦初醒,试图通过自建电商平台增强客户黏性。


2012年,建设银行成立国内首家银行系电商平台善融商务,开启了银行系电商业务发展先河。此后,包括交通银行“交博汇”、农业银行“E商管家”、中国银行“中银易商”、工商银行“融e购”、光大银行“购精彩”等平台相继上线。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大有想与互联网电商企业一较高下的仗势。”某中型银行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但经过多年发展,当初被寄予厚望的银行系电商平台,如今发展却不尽如人意。


这背后涉及多方面原因。有银行业人士认为,一方面,电子商务业务对银行中间收入的贡献不足,收入占比表现不高,所以银行系电商平台一直处于银行业务的边缘地带;另一方面,银行系电商平台在功能建设、产品体系、客户体验、仓储、物流等方面,均与大型电商企业有不小差距。


不过,在不少金融业人士看来,银行做电商平台本身并不是为了盈利。“银行系电商平台是银行自建场景的一种方式,最终还是为金融业务服务。银行系电商平台定位主要还是服务客户,提升客户黏性,积累客户数据,而并非以销售额最大化为目标。”有金融业人士分析指出。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打造电商平台并非出于直接盈利目的,主要包括两方面原因:第一是服务客户,更好地满足C端和B端客户需求;第二是通过积累数据,与银行自身一些结构化数据形成互补,更好地洞察客户行为,进而推动产品与服务的创新。


基于上述情况,《财经》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部分银行或是选择直接关停旗下电商平台,或是将电商平台与本行手机银行或信用卡商城进行整合。


“其实这背后也涉及到银行开放的问题。现在很多银行之所以会选择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就是因为之前不甘心客户被互联网企业抢走,先去‘试水’电商平台,结果发现自己做不来,最后只能接受与更多的场景方一起来做。”此前,某股份制银行高管告诉《财经》记者。


未来何去从


正是基于上述现实情况,有国有大行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在监管进行“窗口指导”后,有银行将旗下电商平台更换运营主体继续,要不就选择直接关停这块业务。


“此前银行希望模仿电商平台,从电商出发逐步演化出金融服务,由此形成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四流合一’的闭环生态,由此在场景更具竞争优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但做金融和做电商平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需要的比较优势也各不相同。同时,与电商企业相比,银行的管理体系、文化理念、成本管理等模式完全不同,所以可能并不适合发展这一业务。


从比较优势的角度看,银行系电商并没有达到最初预期,更多是朝另一个方向演变。曾刚进一步指出,随着时间的发展,银行的竞争重心已经在发生调整。比如招商银行“掌上生活”App已经基本形成一个生活场景,通过给客户提供便利和优惠,增强客户黏性和提升活跃度。所以对于银行来说,做一个大而全的电商,形成“四流合一”的闭环模式,可能不如在App上做一个开放的生活场景。


另一方面,随着监管的强化,闭环模式面临一定挑战,互联网企业出于规范要进行拆分。在此背景下,银行模仿电商搭建闭环生态的压力会减小。“现在打造闭环的必要性没有那么大了,加上确实也缺乏比较优势,这个时候更应以合理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能力。”曾刚说。


“砍掉这块业务是很现实的选择,因为银行做了很多年始终做不起来;继续保留这块业务的也没有太大起色,仅是一个与用户互动的渠道。”上述国有银行内部人士认为,“本质还是在于场景是银行的短板。近几年市场常提到招行在场景上的成绩,比如掌上生活App,但很多人没看到背后是招行投入了大量资金等,这些都是无法复制的。”


招行2021年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掌上生活App累计用户数1.27亿户。报告期内,掌上生活App日活跃用户数峰值747.73万户,期末月活跃用户数4593.44万户,用户活跃度居同业信用卡类App前列。


对于未来是否还会开展相关业务,以及是否有其他规划,截至《财经》记者发稿前,工行暂未回应。


董希淼认为,个别银行电商平台停止服务并不意味着银行未来不再探索这一业务。“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比如一些中小银行,为了打造本地生活圈或者为了服务乡村振兴也会推出电商平台,这方面我觉得还会有进一步的探索。”


在曾刚看来,当下银行对于电商业务的调整是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之后的理性回归。“放弃这个领域可能是个好事,不做电商不意味着不和电商合作,银行要以更开放的心态,将电商的服务整合到自己客户的需求或生活场景中,由此才能更好地提升客户体验,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曾刚说。


(《财经》记者唐郡对此文亦有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gongsi/113916.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