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公司招聘 -

旷世科技(AI独角兽IPO救赎)

  • 公司招聘
  • 2024-04-15 10:00
  • 龙泉小编



©懂财帝原创 · 作者|唐潮


AI千亿美金估值的故事,在现实与业绩的双重打击中再也讲不下去了,这让过去几年持续加码重仓的一级投资者不愿意再砸钱。


近两年来,以商汤、云从、依图、旷视科技为代表的AI独角兽们由于商业化落地困难,加之短期内盈利无望而相继遭遇融资困境。据报道,目前大多数中小AI公司深陷亏损,已举步维艰。


喧嚣的二级市场,是AI独角兽们瞄中的温情港湾。


百度深谙其道,2020年初至今,凭借着在智能语音硬件与智能汽车赛道几顿“猛如虎的操作”,百度美股股价最高实现了一倍以上的涨幅。


“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同样如此,其上市首日,盘中最高价达到297.77元,较发行价溢价362.45%。


上市融资续命,已然成为这些濒临“缺血”独角兽寻求自我救赎的最佳道路。


但是,目前来看,这条路显然并不平坦。


疯狂与破灭


八年前,某一次饭局上,真格基金徐小平高呼:“格灵深瞳未来的估值起码5000亿美元。”


红杉资本沈南鹏则较为谨慎:“1000亿美元比较实在。”


正当两人争执不下之时,联创策源创始合伙人冯波给出了一个折中价格——3000亿美元。按照此估值与最新数据对比,格灵深瞳约相当于3个拼多多,大半个阿里巴巴和腾讯。


为何机构大佬们愿意给一家AI公司如此高的估值?


回溯历史,实际上,全球AI产业的兴起与繁荣起源于一篇论文。2006年,“AI教父”Geoff Hinton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建立多层神经网络(即深度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这相当于给AI这辆车装上了动力引擎。


巧合的是,彼时,科技变革浪潮正以迅猛之势席卷美国,高通等公司相继研发出了算力更强且体积更小的CPU。此后,随着电脑与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美国民众们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


艾瑞咨询曾在《中国人工智能基础层行业发展研究报告2021》中写道,“算力、算法、数据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三大要素。”


据此来看,显然,深度学习算法的建立,新型硬件基础设施的成功搭建,加上海量的互联网数据使得美国成为了AI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落地的最优质培养皿。


不过很快,大洋彼岸的AI风潮也迅速在国内激起了波澜。李开复曾在接受BCG(波士顿咨询)采访时说道,“除却政府及资本市场的支持、充分的市场竞争与数据供给、劳动力红利逐渐消退等因素,我们发现,有另一大因素至关重要——在中国,人工智能有着明确的落地应用场景。”更通俗一点说,在中国,AI技术更有可能实现商业化落地与变现。


洞察时代红利与行业机遇,“海龟”创业者们蜂拥进入赛道,希望成为“颠覆者”。


如AI四小龙中,当时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计算机博士的印奇直接拉着同学创办了旷视科技,在纽约大学担任研究员的朱珑选择辞职回国,与时任阿里云技术总监林晨曦成立了依图科技。



与此同时资本端,创业者们资深的科研与教育背景,加上充满想象力的产业风口与资本故事,让投资机构们纷纷确信AI是一条好赛道。


IT桔子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人工智能领域投资事件仅为45起。但到了2018年,该数据已高达989起,平均每天产生2.78件投融资事件。


根据公开资料,懂财帝梳理发现,软银中国、Tiger Global Management、淡马锡等顶级外资;阿里、腾讯、百度等民企科技巨头;国改基金、国新资本、南沙金控等国家队基金,几乎所有能想到的资本都来了。


然而,这些资本机构们却没预料到,此后数年间,他们重仓押注的AI独角兽并没有成长为下一个万亿市值的阿里腾讯,反倒是逐渐膨胀变成了一只吞噬资本的“吞金兽”。


以格灵深瞳为例,尽管经历了7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真格基金、红杉资本等顶级机构,但近三年,格灵深瞳净亏损分别为7457万元、4.2亿元、7820万元。


真实的财务数据直接刺破了AI赛道最大的泡沫。


据报道,IPO前,格灵深瞳的最新一轮估值仅为6亿美元。这一估值距离相对保守的沈南鹏给出的千亿美元估值目标,还相差994亿美元。


另外,截至8月4日A股收盘,寒武纪股价为104.3元,较最高点已跌去64.97%。


被创业公司割了一轮韭菜后,资本也开始退潮。2019年,AI赛道投资事件下降至739起,下降幅度达到25%以上。


上市求生


资本寒冬降临,到处都是AI梦碎的声音。


据36氪报道,今年3月,主打“AI+HR”概念的e成科技就遇到了破产危机,其发布内部信称,3月份所有员工薪酬都不能发,并明示公司已进入生死存亡之际。


《财经》杂志的报道也称,多家头部AI独角兽的老股东寻求打折出售股权,但仍找不到买家,“6折,且能确定很快上市,才有可能卖出去”。


为何AI公司们已不再是资本的宠儿?懂财帝根据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已披露的招股书,以及商汤科技的部分公开资料,试图拆解其中的原因。



从最直接的融资与财务数据来看,成立至今,依图、云从两家公司的已知总融资额均在数亿美元左右,旷世、商汤则达到了十亿美元以上。


但报告期内,旷世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三家公司却持续亏损。其中旷视科技2020前三季度净亏损高达28.46亿元,依图科技2020上半年亏损额也高达13.03亿元,云从科技20220全年净亏损额为7.21亿元。


而其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公司的“富贵病”。2020前三季度,旷世科技研发费用占总营收比为92.23%。2020H1,依图科技为100.1%。2020全年,云从科技为75.59%。


此外,期末现金等价物余额方面,旷世科技为13.64亿元,依图科技为15.56亿元,云从科技为6.22亿元。据此计算,若不进行新的融资,也不缩减研发投入,旷世科技目前的现金流还可以支撑大半年,依图科技、云从科技则可以支撑一年多。


一边是高昂的研发投入,与看不见的盈利点,另一边则是已经投入的数亿乃至数十亿美元资金,AI公司与投资机构都处于骑虎难下的境地,只能寻求上市,既能进一步融资,又能帮助早期投资人退出。


因此,截至目前,依图科技已申请IPO,但日前却撤回了申请,旷视科技拟冲击科创板,云从科技已顺利过会,商汤科技则传出将采用“A+H”模式上市。另外,近期,AI公司第四范式已启动赴港上市流程,最快8月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


继续拆解招股书,虽然财务数据不太好看,但不能否认的是,旷世、依图、云从三家科技公司的AI技术水平还是处于行业前列。



据IPO招股书,旷世科技已研发了AI生产力平台Brain++,该平台综合了AI基础层算力、数据、算法三大能力。2019年,该平台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荣获网信办颁发的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奖项。


依图科技则在人工智能芯片与计算机视觉技术等领域有领先优势,云从科技的能力主要聚焦与人脸视觉识别技术方面。


总的来看,过去十年,在资本的冲击与影响下,AI产业实现了从狂热到理性,尽管仍有诸多不足,但不得不说,中国AI独角兽公司们至少已在社会、实体产业智能化转型领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BCG(波士顿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发展世界领先。


2020年,在中国,76%的企业都或多或少应用了AI,而这一数值在美国是41%,在欧洲是44%。


AI四小龙突围


新基建时代,政策红利加速释放,AI产业正迎来二次腾飞。


早在2019年,科技部就提出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人工智能细分领域领军企业搭建开源、开放平台,面向公众开放AI技术研发资源,向社会输出AI技术服务能力,推动AI技术的行业应用。


今年年初,国家工信部在发布的文件中再次指出,要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支撑技术攻关,支持工业5G芯片模组、边缘计算专用芯片与操作系统、工业人工智能芯片及工业视觉传感器等基础软硬件的研发突破。


身处于新产业变革浪潮之中,阿里、百度、腾讯、字节跳动等相继入场,目前它们均已在赛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百度在智能语音硬件、智能汽车领域已拥有先发优势,甚至建立了一定的行业壁垒。


面对互联网科技巨头的猛烈攻势,李开复在接受波士顿咨询采访时认为,“当前,横向的、通用性的技术正在快速地大众化,AI也已经从“AI+”的黑科技发明期迈向“+AI”的应用为王阶段。”


不过同时,李开复还表示,“与横向通用技术相对的,垂直的、行业特定的技术解决方案更能够建立壁垒,‘+AI’的未来,定制化服务的需求要远多于标准化。”


事实确实如此,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更为非标准化、碎片化,这导致可直接嵌入AI解决方案的现成平台企业并不多。


另外,懂财帝也在此前发布的文章中多次表示,To B赛道不会再次上演C端那样赢家通吃的局面。


综上来看,毫无疑问,未来以AI四小龙为代表的创业公司们在细分垂直产业,仍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而结合IPO招股书看,目前,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的AI技术主要落地模式均为向目标企业、或G端提供SaaS服务、智能设备或智能化解决方案。


以云从科技为例,其在智慧金融领域已为包括五大行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智慧治理领域已服务于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政法、学校、景区等场景,智慧出行领域已覆盖中国十大机场中的九座。


但经过对比,懂财帝也发现,旷世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乃至新递交招股书的第四范式在具体的商业化应用方面均有重叠之处。


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安防和金融是AI企业赋能实体经济市场份额最多的前两大领域,占比分别达到53.8%、15.8%。


展望未来,愈加“内卷”的商业化场景必将成为阻碍AI产业前进的障碍。而对于AI独角兽们来说,要想真正拿到资本市场的高溢价,一方面必须继续革新技术,建立足够宽阔的技术壁垒,另一方面则要探索拓宽商业化落地场景,以建立新的增长引擎。


潮水涌动,下一个十年,谁能纵横AI,谁将成为科技的未来?新的人工智能故事,还需要玩家们继续书写。


说明:数据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 FIN -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gongsi/114834.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