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我也在医药行业干过,当时所就职的公司就在担心医改会带来行业的巨变,所以从那时就在积极地寻求改革。不过好几年过去,医药行业似乎都没有发生什么伤筋动骨的变化。直到去年开始动真格的了!
自从国家开始“4+7”带量采购后,整个行业没有曝出大面积裁员的消息,似乎一切平静如常。
但其实,各家药企早就开始了花样逼退的手段。
从医药猎头的口中得知,药企大面积减少了对医药代表的招聘!
不仅如此,据猎头介绍,各药企之所以这么平静,是因为它们不愿意赔偿员工。如果企业主动裁撤员工,最起码也要赔偿N+1,有些外企甚至赔偿N+3和N+6。外资药企的销售岗平均年薪是13万,民企也在8万左右。所以大量裁员,赔偿金是一笔大费用!
各家企业采取的策略就是“跟你耗”,但绝不是让代表们轻轻松松地在办公室摸鱼。
第一,只发底薪,砍掉补助
没有业务了,拿不到提成,大部分医药代表都供着好几千的房贷,每个月只拿底薪是肯定耗不起的!
第二,用末尾淘汰逼走代表
企业要求员工签署目标承诺书,如果达不成目标,就执行PIP(绩效改善计划)。
还是完不成,就直接开掉。通过这种方式裁员,企业就可以赖掉赔偿金!
如果你说这样违法,没关系,还有其他手段。
第三,通过“合规”裁员
干医药代表的,有几个是没跟医生暗箱操作过呢?真要找,人人都有把柄。
稍微曝一曝光,不但要走人,连名声也坏了。
第四,用绩效考核累死你
公司每天跟监督犯人一样监督医药代表的工作。
比如,打电话,拜访协访,管理会,内训会,周会,学术会议,日事日毕,销售拜访,科室会,升级大剂量病例都有具体的数量要求。
小组每天30-60分钟的日工作经验分享,围绕如何进病房给患者加量。
要求代表每天9点半前到医院钉钉打卡,走到哪就打卡到哪,让你一点自由的时间都没有。
更有甚者,还要让代表们做一些所有创新类的活儿,如:增加各种APP注册,线上购药,药店引流,做短视频等等。
但做了又没什么卵用,反正就是只拿底薪也不会让你好过。
医药代表原本是很受人尊重的职业。
早期,由于医生们在用药上缺乏专业的信息和培训,所以医药代表就作为桥梁,将丰富的医药知识传递给医生。那时候的医药代表不说是专家,也至少是个资深人士。
他们去到医院,医院领导都要站门口、拉横幅、列队欢迎。简直跟迎接专家学者一般。
不过后来就慢慢变味了。当医生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多样化后,对医药代表的依赖就大大降低。
于是医药代表专不专业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如何跟医生打好关系,进行利息输送就成了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于是,不管你是什么学历,只要有关系,或者能搞好关系,即便是个小学学历也不要紧。
有了利益的输送,成本价1块钱的药,在被层层盘剥后,也能卖到好几十块。
除此外,同一款药,还有多家公司竞争,那么为了拿下医生,输送的利益就更多。
就拿一款糖尿病的药物拜糖平来说吧,以前的价格是60元,集采后就降价到了5块多。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
虽然不能说药价是被医药代表抬高的,但说他们是推手也一点不为过。
我国医药公司的一大怪相就是,销售费用用非常高,但研发费用却少得可怜。
比如,2019年,药企的销售费用占营收40%,但研发费用率连5%都不到。
而欧美国家的研发费用率达到了15%以上!
更有意思的是,2020年,我国所有上市药企的研发费用是237亿,而罗氏制药的研发费用是113.01亿美元,近700亿人民币。也就是说,我们所有上市公司加起来的研发费用都抵不过人家一家公司!
如果药贵,是因为药企开发新药,那老百姓还想得通,但要是用来进行利益输送,那就太坑人了!
随着国家“4+7”带量采购的开展,中标企业的药价大降!
由于以量补价,自然不需要销售人员。而没有中标的企业,药品都不能进入医院,更不需要医药代表。
也就是说无论药企的药品有没有中标,都不需要人去进行销售工作了。医药代表这个职业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
据说全国医药代表300万人,能存活下来的只有30万人!
而能存活下来的医药代表,必定是身子正,专业知识过硬的人。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承担创新药与医生的沟通和学术交流工作。
对于药企来说,利益输送的渠道被卡死,能活到最后的,一定是在研发上有突破的。否则,就不可能有很高的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