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孟村位于平顶山市湛河区姚孟街道。姚孟村西边的长安门北柱上镶嵌着一块石碑,石碑上铭刻着姚孟村的来历:相传尧王出宫访贤,出牛汤府,途径此村,夜梦贤人舜王,故起名尧梦村,后演变为姚孟村。
庙下村位于平顶山市汝州市庙下镇境内,是一个千年古村落。唐代时,在村子东北隅岗上建有一中岳庙,据传为登封中岳庙中王之行宫。因村子建在岗下,后又形成街道,故名庙下村,沿用至今。
张良村位于平顶山市鲁山县张良镇,因西汉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张良曾在境内安营扎寨而得名张良村,又因地理位置分为张良东村、张良西村、张良南村、张江良北村,简称张东村、张西村、张南村、张北村。
寺坡村位于平顶山市舞钢市寺坡街道,因清初,接官亭北部大石门山上有寺庙,故名寺坡。
曹坑村位于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相传,北宋时期,曹镇有一个姓曹的女孩,她长着一双大脚、天天流鼻涕、头上还长着疮。因为父母早早就去世了,她就跟着哥哥嫂子一起生活。但是哥哥嫂子很不喜欢她,嫌女孩拖累了自己,于是,整天叫小小年纪的她去七八里外的地方放猪,晚上回来还要连夜纺织。因为放猪时猪经常在一条小河里洗澡,把河水弄得浑浊不堪,人们就把这条河叫泥河。洗了澡的猪经常在地上翻滚,拱土,地上拱了不少大坑,人们后来就把附近的村庄起名叫曹坑。
垭口村位于平顶山市舞钢市垭口街道,1970年末,舞钢会战民工团在此山岈口处居住,后舞阳工委迁入,逐渐行成村落,故名垭口村。
寄料村位于平顶山市汝州市寄料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因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征战王莽时,曾寄存草料于此地,而得名寄料。
安良村位于平顶山市郏县安良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因唐朝时,汴(开封)洛(洛阳)古道途经此地,有个叫安亮的人在此处境开设有杂货客栈、车马店,被称作安亮店,后来居民逐渐增多,行成村落,得名安良村。有因地理位置分为安良东村和安良西村,简称安东村、安西村。
朱兰村位于平顶山市舞钢市朱兰街道。清初,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入居住的刘、李、张、赵四姓,在路口开饭店,且附近有一大片呈蓝色的竹子,取名竹兰店,后讹称朱兰店,村名由此而来。
黄道村位于平顶山市郏县黄道镇,古称神前村。传说,古时村内水源奇缺,有一黄姓老道士为村民挖泉取水,人们将神前村改称黄老道村,简称黄道村。
黄道村古树
闹店村位于平顶山市宝丰县闹店镇,原名杜家寨。因隋唐时,杜家寨东门外设有客栈,周围形成了繁荣的店铺,喧哗热闹,村民称该店为闹店,逐渐取代原寨名,称闹店村,沿用至今。
背孜村位于平顶山市鲁山县背孜乡。相传,明嘉靖前,村西南有古城,名北子店,后因疫病人绝城毁。清初,山西洪洞县移民在古城前面东北隅洼地建村,把北子店雅化为背孜店,简称背孜,沿用至今。
商酒务村位于平顶山市宝丰县商酒务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北宋熙宁年间,该地榷酒兴旺,具2万贯资金者称酒务,共有6家,故得名商酒务村,沿用至今。
长桥村位于平顶山市郏县长桥镇,宋宣和二年,村民在村西蓝河流入北汝河入口处,修建一座长30米的石木桥,此桥为是当地最长的桥,长桥村由此得名。
纸坊村位于平顶山市汝州市纸坊镇,因明初晋人韩香在此开办造纸作坊而得名纸坊,后来村子发展越来越大,就依据方位分为了纸东村、纸西村、纸南村、纸北村。
尚店村位于平顶山市舞钢市尚店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因西汉时期,有尚氏兄弟在此处开设饭店,逐渐行成村落,故名尚店村。又因地理位置分为尚店东村、尚店西村,简称尚东村、尚西村。
廉村位于平顶山市叶县廉村镇,村子始建于明朝初年,当时山西洪洞县移民迁入此地,建立南北二村,因两村相距较近,取名“连村”,后人为寄寓民风清廉之意,改称廉村,沿用至今。
前营村位于平顶山市宝丰县前营乡,原名苇蒲寺。明代军屯营地设该地,改称苇子营,南北相邻有两个自然村,前营所在自然村在南,称前苇子营,简称前营。
辛店村位于平顶山市叶县辛店镇,明朝末年,该地被洪水冲毁,村民西迁新建村庄,村内设有店铺,逐渐成为集镇,故名新店,因“新”与“辛”谐音,后称“辛店”村。
冢头村位于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传说汉文帝之母薄姬死后设疑冢于蓝河之畔,逐渐形成村落,因该村落处于疑冢前,故名冢头村。
任店村位于平顶山市叶县任店镇,因北宋崇宁年间,叶县县令任桷葬于境内,后人在该地开设店铺,逐渐行成热闹的街市,故得名任店。
八台村位于平顶山市舞钢市八台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相传北宋名将杨延景曾在这一带筑造八个练兵台,故名八台村。
米庙村位于平顶山市汝州市米庙镇,是一个历史古村,据传,明朝时,一个米姓商人建庙于比境内,故得名米庙村,沿用至今。
保安村位于平顶山市叶县保安镇,该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人们渴望安居乐业,随将村名起为保安村。
尹集村位于平顶山市舞钢市尹集镇,相传明朝初年,有三户姓尹的商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入这里,开店经商,逐渐成为集市,因而得村名尹集。
大石桥村位于平顶山市宝丰县石桥镇,因东西穿村而过的石河上建有五孔拱形大石桥而得名大石桥村。
庙街村位于平顶山市舞钢市庙街乡,相传,舜王出身于横梁山一带,小时放牛耕地,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此地建舜王庙,并取村名为牛郎庙街,后简称庙街。
夏李村位于平顶山市叶县夏李乡,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县一李姓迁至西南岗上建村居住,取名上李。有人在岗下筑屋居住并形成村庄,遂取名下李。后人改下为夏,故名夏李。又因地理位置,分为夏李北村、夏李南村,简称夏北村、夏南村。
莲花盆村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北渡镇,相传在四千多年前的帝尧之时,洪水泛滥,山岭被围,毁灭了无数美丽、富饶的田园农舍。帝尧让稣之子禹接继父业治理洪水。大禹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观察各地水情,日夜不懈,亲自持木耜和人民一起与洪水搏斗。一日,大禹率领治水大军来到九里山脚下,经过数天的走访考察,他决定把九里山和娘娘山相接的山凹挖通,将泛滥成灾的洪水引入附近的沙河,让其顺着河水付之东流。引洪工程开始后,正值夏季,连日暴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淤积的沙河承受不了,致使肆虐的洪水冲出河岸,沙河两岸的村庄被冲毁,老百姓苦不堪言。大禹见到如此惨景,心中很不是滋味,大雨骤停,他便第一个跳入湍急的洪水中,甩开膀子拼命地干起来。
恰在这时,云游洛水途经此处的何仙姑看到了这一幕情景,她深为大禹治水解救苦难百姓的精神所感动,决定助大禹一臂之力。于是何仙姑降落云头,随手从篮中取出一朵白莲花,伸手抛于汹涌的波涛中,然后脚踩莲花飘游水上。沙河中的一个水怪发现何仙姑后,慌忙跑去报告龙王,龙王一听喜笑颜开:“好你个何仙姑,八仙过海时没把你弄到手,没想到今天你倒自己送上门来了,我看你往哪里逃!”说完,龙王亲自率领虾兵蟹将前去捉拿何仙姑。刹那间,沙河里波涌浪翻好似翻江倒海一般。面对龙王强大的攻势,何仙姑没有一丝畏惧,她冷笑一声,伸手从篮中抓出一把花朵儿,往空中一扬,顿时,千万朵花变成了千万把寒光闪闪的利剑,纷纷刺向龙王,只见龙王轻轻一摆龙尾,飞剑纷纷落入水中。何仙姑见此招不行,又从篮中扔出一朵莲花,顷刻间莲花变成了一条大鲤鱼,和龙王进行殊死搏斗。怎奈鲤鱼势单力薄,根本不是龙王的对手,逃向岸边累死在沙河南岸的一座小山脚下。后来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条与邪恶勇敢搏斗的鲤鱼,就把沙河南岸鲤鱼葬身的这座山改名为“鱼陵山”。这时,在云中等待的另外七位神仙看到何仙姑陷入险境,纷纷跳下云头,降落水面,各显神通,和龙王展开一场恶战。最终龙王抵挡不过众神仙,身负重伤败下阵来,仓皇逃回龙宫,紧闭龙门,再也不敢出来露头了。由于龙王的污血浸染了何仙姑脚踩的那朵白莲花,何仙姑无法收回,那朵白莲花顺水漂游,漂到了沙河北岸九里山下的一个小村庄,变成了一朵石头莲花。因那朵莲花大如脸盆,同时为了纪念何仙姑为民除害的义举,从此这个村庄的名字就改作“莲花盆村”。
蟒川村位于平顶山市汝州市蟒川镇境内,因村子位于两峡一川之地,古时经常有蟒蛇在此饮水,故名蟒下川,后沿用为蟒川。
龙泉村位于平顶山市叶县龙泉乡,因村北庙里佛殿内有一深井,井底可以直通灃河,俗称龙泉,村子因此得名龙泉村。
二郎庙村位于平顶山市鲁山县二郎庙乡,传说,古时该村老街中有座二郎神庙,颇为灵验,香火旺盛。后村依庙名,取名二郎庙村。
水寨村位于平顶山市叶县水寨乡,明朝初年,张、盛两姓由山西洪洞迁入此地建村。因该村地势低洼,四周常年积水。清咸丰十年,村民在这一带筑防水寨垣,故得名水寨。
张八桥村位于平顶山市宝丰县张八桥镇,因明朝年间,乡绅张老八捐资,在村南修建便民桥,名曰张八桥,村以桥名,就叫张八桥村。
杨楼村位于平顶山市汝州市西部杨楼镇境内,因清清嘉庆年间,一杨姓官员在该地购地建楼,人称此地为杨家楼,后演变为杨楼村,沿用至今。
白庙村位于平顶山市郏县白庙乡,因村西南原有一白衣菩萨庙,故得名白庙村。
肖旗营村位于平顶山市宝丰县肖旗乡,因明代,肖姓将领率部屯田于此,建立旗级营地,后来逐渐行成村落,故得名肖旗营村。
武功村位于平顶山市舞钢市武功乡,古时候叫窑沟村。清康熙五十八年,知县蔡汝济镇压了攻占窑沟的西平县崔秃子起义军后,将此地更名为武功。
薛店村位于平顶山市郏县薛店镇,薛店一带有薛姓将军葬于此地,又因该村建有店铺,故名薛店村。薛店村规模越来越大,又根据地理位置分为薛店北村、薛店南村、薛店西村。
渣园村位于平顶山市郏县渣园镇,北宋建中靖国初年,崔匽免官后隐居郏城西,治地数亩,寓号“婆娑园”。明末,园中瓦砾狼藉,渣滓遍地,人称“渣子园”。清初,王姓始于渣园迁出,建村园北,始名渣园。
土门村位于平顶山市鲁山县土门乡,因土门村东南土崖陡立,似门状,因以得名土门村。
陵头村位于平顶山市汝州市陵头镇,因村东有北宋秦王赵廷美的陵墓,故名陵头村。
鸡冢村位于平顶山市鲁山县团城乡,据传,古时此地有一农妇养鸡致富,慷慨资助穷苦农民。农妇死后,村民出于怀念,常在其坟上添土,日久成冢,遂名鸡冢。
磙子营村位于平顶山市鲁山县磙子营乡,村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捻军首领中俩兄弟新安营于此,取名昆子营,讹为磙子营;二、一名捻军女首领身怀有孕,于此滚鞍下马安营,随生一子,取名滚子营。
茨芭村位于平顶山市郏县茨芭镇,古时,该地是一片荒丘,岗上坡下茨藜、荆棘茂盛,蔓爬遍地,后有人在坡上建村,取名茨爬。民国初年,村人认为茨爬不雅,便更为茨芭,沿用至今。
熊背村位于平顶山市鲁山县熊背乡,村靠山岗,山岗形状如伏熊之背,故名熊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