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亦称为中国机器人元年,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机器人市场,国内机器人企业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掀起了机器人产业的大繁荣。国内也相继出现了几十个机器人产业园区,笔者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出了国内几大比较机器人产业集聚的区域。
从上世纪9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领军城市。依托于汽车产业壮大的工业机器人品牌,开始扎堆上海。包括FANUC,ABB,库卡,那智不二越,柯马都相继在设计生产研发基地。
目前,上海有机器人相关企业近百家,既有大型跨国公司、国内领军企业,同时也有上海本土企业,形成了宝山、嘉定、松江、浦东等机器人企业聚集区。国外机器人巨头把上海作为占领中国机器人市场的战略滩头,ABB、Fanuc、Kuka、安川等纷纷在上海设立工厂和研发中心,国内机器人领军企业也把上海作为桥头堡,如新松、新时达在上海设立工厂或分公司。
上海机器人行业在产业链上分布较为完整,上游的伺服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有Nabtesco、中电二十一所、建博电子、龙工等企业,中游本体有机器人四大家族、新松、新时达等企业,下游系统集成商有外企柯马、蓝姆,本土企业君屹、伟本等。在服务机器人方面,上海企业已延伸到医疗、娱乐、教育、反恐等领域,如医疗机器人有上海微创,智能交互机器人有小i机器人,教育有未来伙伴机器人,餐饮迎宾有惊鸿机器人,建筑行业有同济宝冶机器人,反恐排爆有合时机器人等企业。
上海机器人产业已经形成了以“3+X”的空进布局。“3”是指嘉定区、宝山区的上海机器人工业园以及浦东新区。“+X”是指多个产业园共同发展。
从科研院所来看,上海成立了6个研究所,分别是上海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上海科技大学先进机器人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
从功能平台来看,主要成立了四个平台,分别是上海大学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机器人研发于转化功能型平台、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和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从协会联盟来看,主要有中国机器人检测认证联盟、长江流域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联盟以及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
作为毗邻上海的大后方,苏州,无锡,常州,乃至延伸到南京,都在上海这个制造业产业链条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
南京机器人企业:埃斯顿,熊猫、亿嘉和等
苏州机器人企业:川崎、台达、汇川、东芝、柯马、汇博、博众、绿的、华恒、艾利特、麦荷、雅马哈、北人、科沃斯、哈工智能、穿山甲等。
常州机器人企业:安川,遨博,金石、固高、璟胜、铭赛、金石、快克、纳博特斯克等
此外还有南通振康、无锡九众九、徐州金猫、锦明等,主要产业园分布在昆山、张家港、苏州工业园区、常州武进、东台显等地。
京津冀地区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共387家,总产值450亿元,平均销售利润率达16%,产业规模处于全国中上水平。北京服务机器人发展规模和相关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全国领先,在人形机器人、操作系统等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已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智能机器人创新链;北京计划建成全球新兴的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主要聚焦工业、服务和特种机器人三大重点。高端工业机器人领域重点发展人机协作、真空结晶、物流搬运等机器人,代表性企业有安川首钢、遨博、欣奕华、珞石、星和众工、京东X事业部、赛佰特等;服务机器人领域重点发展医疗、公共服务、家庭服务机器人,代表性企业有天智航、柏慧维康、达闼科技、康力优蓝、进化者、旷视、塔米、森汉、云迹等。特种机器人领域重点发展军用、空间和消防救援机器人,代表性企业有哈工大特种机器人、精品特装、京金吾等。核心部件和前沿领域重点发展智慧识别软件和操作系统、减速器、伺服系统和人工智能等,代表企业有清能德创、梅卡曼德、软体机器人、因时、博雅工道等。产业布局以中关村为核心,加强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研发,依托亦庄开发区打造机器人产业创新基地和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
天津形成了两个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天津机器人产业园和滨海机器人产业园为核心, 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水下特种机器人,一个为武清区,代表性有智通、纳恩博、辰星、天瑞博、鼎奇等机器人公司,产品涵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机器人系统集成;一为滨海新区,成立了天津滨海新区智能制造联盟和德沃尔机器人应用设计研究院,代表性企业有一飞智控、深之蓝、海之星、川崎等。其他区域有扬天科技、勃肯特、博诺、七所高科,福臻,正本电器等一批优秀企业。
河北以发展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为主,重点打造若干特色产业基地及园区,代表企业有唐山开诚、中信重工、唐山松下、开元等企业。
哈尔滨以哈工大、哈工程等科研院所为依托,在哈南新城建立机器人产业园,代表企业有博实、博强、行健、展达、哈工大机器人等。
沈阳深度挖掘现有中科院沈阳所、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等1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资源,打造机器人产业集群,代表性企业有新松、中瑞福宁、通用机器人、沈阳机床、众拓、远大博林特等。
广州,着力推动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构建以黄埔区为中心,以广州科学城为研发中心,以增城、花都、南沙为产业基地的产业布局,代表企业有广州数控、启帆、明络、万世德、国机智能、电子五所等。
深圳,机器人企业主要分布在宝安区、南山区和龙岗区,代表企业有中源科技、劲拓、固高科技、同川科技、雷赛智能、众为兴、英威腾、泰达、大疆科技、越疆等。2018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总产值近1200亿元,深圳机器人协会是该地区最活跃的组织。
顺德机器人产业着力打造第二大超千亿元支柱产业,从工业机器人领域向建筑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农业机器人等方向拓展,加快形成千亿级机器人全产业生态链。库卡、ABB、柯马、安川等企业都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顺德布局,本地企业格兰仕、碧桂园、美的都斥巨资投入机器人产业。
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基地现有孵化实体80余家(引进53家创业企业和32个创业团队),培育了专注水上机器人的亿动科技、专注扫地机器人的云鲸智能、专注超声波传感器的优超精密等一大批小规模但富有生命力的高科技企业。从研发平台,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和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到检测机构,东莞市质检中心的省级智能制造装备检验站和园区财政投入、由盈动高科运营的运动控制精密测量实验室,再到由东莞市政府参与出资的博实睿德信机器人产业基金。东莞代表性机器人企业有李群自动化、松庆、天机、拓斯达、伯朗特、思沃精密、汇川技术、众为兴、沈阳机床、固高、赢合科技、正业科技、东博等。
重庆两江机器人产业园是重庆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承接区域,集聚了嘉腾、聚研、海普洛、华中数控等一批机器人企业。
成都目前已拥有成焊宝玛、卡诺普、广泰实业、焊研威达、焊研科技、普什宁江机床、成都四威、佳士科技等机器人及其相关配套企业20余家。
芜湖是发改委首个机器人产业集聚区试点地,从最初的四五家企业发展到目前一百二十余家企业,形成以埃夫特、希美埃、瑞思、行健智能、中安重工、金三氏数控、中电鑫龙等企业为龙头的工业机器人企业集群,以奥一精机、固高自动化、翡叶动力、中山大洋电机等企业为龙头的关键零部件企业集群,以酷哇机器人、星途科技、微云为代表的服务及特种行业机器人产业集群,以东旭光电装备、瑞祥工业、扎巴科智能、戎发冲压、埃华路等企业为龙头的系统集成企业集群,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全产业链。
洛阳把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作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建设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园,形成了“一基地两园区”的产业布局,构建了中信重工、一拖集团、中航613所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轴研科技、沃德福机器人、德平科技等一批“隐形冠军”企业支撑提升的产业发展体系。洛阳坚持将引项目、引资金与引技术、引人才相结合,成功引进了哈工大赵杰团队、天津大学刘海涛团队、中科院自动化所张正涛团队等高层次人才(团队)来洛创新创业,清华高端装备院洛阳基地、中科院自动化所洛阳创新研究院、新松机器人洛阳联合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相继落地,代表企业有中信重工、圣瑞机器人、艾罗德、方智测控、凯盾智能、优码、方智测控机器人相关企业。
青岛依托国内首家国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围绕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应用、核心零部件及控制软件、配套服务等展开全产业链式招商,目前已聚集了100多家机器人企业,新松机器人、创想机器人、青岛诺利达、科捷机器人、海尔机器人、双星智能、橡胶谷公司、雷霆重工、硕泰科技、宝佳、汇智等知名企业入驻,四大家族ABB、KUKA、发那科和安川电机都在这里设立了应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