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瓜儿
文阿西
我的老家地处河北南部,小村庄就座落在黄河故道旁,黄土地是故乡的背景色,中原官话是萦绕在耳旁的画外音。我们那里有首民谣是这么唱的:“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炖牛肉,二七二八把面发,二九对联贴门口,三十晚上闹一宿……”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乡亲们会到镇上去赶集买些糖瓜儿回来吃,俗称“吃大糖”。
常见的糖瓜儿有两种,一种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然后拉制成扁圆型,再用刀切成一个算盘子大小的糖球,外形像个小南瓜,平时很少见到,也就到年根底下才有得卖。腊月里天气寒冷,糖瓜儿凝固得坚实,里边还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且很粘牙。还有一种是麦芽糖掺着芝麻,也做成南瓜的样子,并用玫瑰汁点缀得花花绿绿的。一个个糖瓜儿紧密地堆在一起,再用厚厚的草纸包裹着,外形看着像块砖。里面的芝麻糖瓜儿不大不小,放在嘴里嚼大小刚刚好。小时候,经常忍不住掀开包装纸偷偷拿一块塞进嘴里,被大人看到后,少则一通数落,重则一顿胖揍。因为这些糖要是给神灵的供品,这个神灵就是灶王爷。
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的神像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两句话一般写成对联,贴在灶神画旁。老家的厨房灶台上方就贴着灶神画,灶神画由木版印制,每年的画风都不一样,但画面的格局没多大变化,画的正中是灶王爷夫妇,上方为玉宇天宫,下面是当年的黄历和节气表,并标有几龙治水,几日得辛什么的。底部中间有一个聚宝盆,左右侍立金童玉女,还有一只鸡和一条狗,鸡是芦花鸡,狗是大黑狗,正是所谓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民间祭灶的传统由来已久,源于古人拜火习俗。认为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打报告的事,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礼记·记法》中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东晋葛洪所著《抱朴子·微旨》中亦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的描写。一开始祭灶并不用糖瓜儿,《后汉书-阴兴传》记载:南阳阴子方于腊日以黄羊祭灶,受了灶神的祝福,因而发迹,三世繁昌;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都人至除夜,备酒果送神,以酒糟涂灶门上,谓之醉司命”;南宋范成大的《祭灶词》中写道:“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中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由祭灶的供品看来,人们对这位会打小报告的灶神,敬畏的程度一直在降低。早先还用黄羊、豚酒等牲醴慎重的祭拜,到后来干脆就用酒将他灌醉。宋以后,灶神就成了被开玩笑的对象,祭灶开始使用一种称为“胶牙饧”的灶糖,到了明清灶糖就变成了又硬又脆,可以久存的糖瓜儿了。
灶糖
儿时的记忆力里,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母亲带我去赶集买糖瓜儿。集上卖糖瓜儿的商贩们用竹子和木板搭起一排临时摊位,摊上蒙一层旧布,上搁几个大盘子,盘上堆放的便是他们要贩卖的糖瓜儿。糖瓜儿有大有小,颜色和样式却都差不多。即使这样,母亲也货比三家,转半个市场后才决定买哪家的糖瓜儿。那个时候,五块钱能买上一大包,可是依然要跟卖家还个价,最好还得把杆秤约得高高的。除了买糖瓜儿,这一天还得买鞭炮、香烛、得请一幅新的灶神像。东西采买齐全以后往回走,等到家,天一擦黑儿,隐隐约约的鞭炮声就开始响起了,不一会儿,便由远及近、此起彼伏地响个不停。
我家的鞭炮都是父亲燃放的,他喜欢把鞭炮挂在树上,用烟头去点炮儿。母亲负责摆放祭灶的供品,她把买回来的糖瓜儿在盘子里垒成一个金字塔,摆在灶王爷的神像前,点上蜡烛和线香,口中念念有词的祈祷行礼,紧接着我家院内的鞭炮声响起。母亲告诉我,灶王爷在这喧嚣声中回了天庭。炮声一停,我们把灶王旧画像从墙上揭下来烧掉,再把茶水泼在纸灰上,等着过年的时候再贴新的神像,糖瓜儿则由着我们小孩子抢着分而食之。
腊月二十三一过,就开始忙着准备过年了,大扫除、炖猪肉、煎豆腐、炸丸子、发面和面蒸馒头,张灯结彩贴春联,等到年三十全家围在一起包饺子,守岁过大年……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离家十多载,再未在家中过年。异乡的年多多少少是冷清些的,北方的小年是二十三,南方则是二十四,无论哪天,我所在的异乡,没有炮声,没有糖瓜儿,回故乡的人总笑语连连,而我,站在高楼阳台,望着窗外那条平日堵得水泄不通的公路,临近年关,却只一二辆车匆匆而过。都说年味越来越淡,大抵是因长大了、离家了。但是一到过年,仍会想起那句童谣:“二十三糖瓜儿粘”,因为这一天要祭灶,因为这一天叫过小年,因为这一天就像新年的彩排,形式热闹隆重而又风趣幽默,就像我们的童年,快乐、不可或缺却又郑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