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月的一天,北京的天气如同往常一样炎热。毛主席在处理完工作后,突然收到了邓小平写来的书面请示,请示中说道:
陈丕显
对于邓小平提出的请求,毛主席做出了批示,表示同意。望着眼前的书信,毛主席回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的陈丕显。
1916年3月,陈丕显出生于福建省长汀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为了维持家中的生计,陈丕显从小就跟着母亲上山挖野菜,帮父亲下地干活,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为了让孩子能够出人头地,父亲把他送到了外村的亲戚家,读了一年半的私塾。不久,他来到了著名的龙田书院,校长黄体中见他天资聪颖,又读过半年私塾,决定收他为旁听生。
在龙田书院,陈丕显阅读了不少诸如《向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对广大农民倾家荡产、辗转沟壑等黑暗的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他心中意识到:只有进行革命抗争,才能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才有出路,穷苦百姓才有翻身出头之日。
革命战争年代的陈丕显
1929年7月25日,罗化成带领300多人的农民武装,在红四军一纵队以及才溪暴动队的策应下发动了南阳暴动。几天后,陈丕显被推选为了儿童团主任。此时的陈丕显仅仅13岁,他带着这群“娃娃兵”学文化、学军事,参加扩红宣传,有力地支持了南阳区委的革命斗争。
1930年6月11日,红军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在南阳召开,为了保障此次会议的顺利召开,陈丕显特意交代 ,绝不允许站岗放哨的儿童团团员放进一个坏人。
两天后的一个晌午,正在站岗放哨的儿童团员,突然发现了一批身穿红军服的指战员朝这边走来,出于安全考虑,负责警戒的团员将他们拦了下来。
青年时期的毛主席
团员认真查验了路条后,向这些红军指战员表示了歉意:“我们一看就知道你们是红军,但是团长有交代,为了保证此次会议的安全,不管是谁,一律都要查看路条。”
当时毛主席就在这批红军指战员当中,他们这番认真工作的劲头,让毛主席对他们的军团长产生了兴趣。通过他们,毛主席第一次听说了陈丕显的名字。
在儿童团的带领下,毛主席来到了会议将要举行的场地——龙田书院。南阳区儿童团的总部也设在龙田书院,此时的陈丕显正在埋首伏案疾书。
紧接着,毛主席操着一口湖南口音问道:“小同志,你就是儿童团团长陈丕显吧?”
陈丕显转身一看,发现一位满脸笑容的、身材高大的红军首长正在笑眯眯地注视着自己,机灵的陈丕显仔细一琢磨,便试探性地问道:“您是毛委员?”
革命战争年代的毛主席
见毛主席没有摇头,陈丕显又大声地说道:“毛委员,您辛苦了。”
毛主席望着眼前的陈丕显,不断称赞他的聪明与机灵。紧接着,他问起了陈丕显的个人经历以及工作情况,陈丕显一直对答如流,不见丝毫的腼腆和怯意。毛主席听完后,对陈丕显的工作大加赞赏,这无疑也是对他的一种肯定。
后来在中央苏区,毛主席经常会找陈丕显聊天。每次他同别人说起陈丕显的时候,总是不断地称赞,说他是我党有名的“红小鬼”。
中华苏区建立后,毛主席担任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主席,而陈丕显则担任了苏区共青团儿童中央局书记。因为他聪明伶俐,包括毛主席在内的中央领导人都亲切地称呼他为“阿丕”。
革命战争年代的陈丕显
来到中央苏区工作后,陈丕显最熟悉的三个名字就是:毛泽东、朱德、陈毅。他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与陈毅结下不解的缘分。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著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时期,陈毅和陈丕显留在了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他们一起携手,渡过了一场又一场难关,他们两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4月上旬,项英、陈毅随着突围部队来到了油山地区,由于连日激战,部队伤亡惨重,红军内部的许多高级将领陆续牺牲。可陈丕显无论到了何时,都在背后坚定支持陈毅所做出的决策。
革命战争年代的陈毅
1936年,陈毅、陈丕显带着游击队转战大余地区,往返于北山和油山之间,晚上就在两山之间休息。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两人在休息的茅草屋后面搭了一块长木板,只要敌人一来他们就顺着木板跳出围墙朝着山上跑去。
每次在大庾岭山顶休息的时候,陈毅总是风趣的对着陈丕显说道:“我们是头枕着广东,脚踩着江西睡觉。”
听陈毅这么一说,陈丕显故意装出了“头枕着广东,脚踩着江西睡觉”的模样,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陈毅担任了新四军军分会副书记、一支队司令员,负责率领部队挺进苏南,开辟茅山根据地。而陈丕显则留在了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尽管如此,两人的友谊却是有增无减。
陈丕显(后排左一)与战士们合影
后来,八路军南下,陈毅负责进驻盐城担任总指挥。临别的时候,陈毅深情地对着陈丕显说道:
“我们近几年不常见面,好不容易在一起才打开新局面,又要和你分开,我心中非常舍不得,不过现在可比梅岭三章那个年代好的多了,我这个司令员也是革命的一颗棋子,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陈毅走后,陈丕显担任了苏中区党委书记、苏中军区政治委员。苏中抗日根据地在他的领导下,逐渐地发展壮大,后来甚至成为了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的主力。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将所属纵队统一编成4个兵团,把第二、第十一、第十二纵队组成第四兵团,陈丕显担任了兵团的政委。此时的陈丕显年仅32岁,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兵团政委。
革命战争年代的陈丕显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的安排下,陈丕显被调往上海,担任了中共上海市委第四书记。
对于这位老部下,陈毅是十分信任的。他刚来到上海,陈毅就高兴地说道:“陈丕显,想不到我们又在一起工作了。”
刚来到上海工作,陈丕显就召开了一场大会。在陈丕显的支持下,百姓们说出了自己的顾虑,原来当时上海既发大水又下冰雹,导致公社的粮食减产,人民的生活非常困难。
紧接着,不少的群众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了现在的生活状况。当他们提到吃野草、扒野菜的时候,陈丕显的眼中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陈丕显
面对当前的种种困难,他拿出了十分的干劲,亲切的走进群众,积极的为群众解决困难,大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得百姓渐渐过上了正常的生活,并不断朝着更好的日子迈进。
陈丕显在上海的工作表现,多次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赞扬。1965年9月,陈丕显在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时候,邓小平对着他说道:“上海第一市委书记,就由阿丕你来搞了。”
因为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他在1966年被确诊为癌症。尽管如此,他依然在坚守着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坚持带病工作。
陈丕显(右一)同群众在一起
在那段特殊时期,陈丕显遭遇了人生的低谷,可是他本着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初心,多次给党中央和毛主席写信,表达了自己想要出来工作的心愿。
1975年8月的一天,北京的天气如同往常一样炎热,毛主席在处理完工作后,突然收到了邓小平的工作请示。邓小平希望陈丕显能够出来工作,为党和国家再做贡献。
看着眼前的信件,毛主席再次想到了那个40多年前的儿童团团长。他当即询问身边的工作人员:“陈丕显现在在哪?”
没一会儿,邓小平亲自来到毛主席的办公室做出了汇报。得知陈丕显的情况后,毛主席在这封信笺上做出批示,表示同意,并转交汪东兴同志去落实。
此后,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主席多次提到了陈丕显。他问道:“现在陈丕显同志在什么地方,我要见他。”
正在工作的毛主席
在毛主席的关注下,陈丕显摆脱了当前的困难,来到了北京报道。他被安置在了海淀区中组部的招待所居住,毛主席多次派出专人来探望陈丕显。
1976年10月,华国锋等中央领导同志采取有效措施,使得党和国家开始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陈丕显坚守着一个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默默地支持着党中央所做出的各种决策。
1977年2月,中央决定由陈丕显前往云南,担任云南省委书记。就在他还犹豫不决的时候,叶剑英专门找到了他谈话。
叶剑英元帅
叶剑英为了陈丕显得身体着想,多次劝道:“你如果觉得身体不适应高原气候的话,就直接回部队工作吧,这也是华国锋同志的意见。”
老首长粟裕得知此事后,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对着陈丕显说道:“干脆回部队吧,现在好多军区都缺干部,比如南京军区就没有政委呢。”
尽管老领导们给出了一定的意见,但是陈丕显还是觉得,既然是组织上安排的,就一定要服从党组织。他下定决心,前往云南上任。
对于陈丕显的能力,邓小平、叶剑英等领导人非常看重。他在云南工作了五个月后,党中央决定任命他为湖北省委书记,负责主持湖北省的全面工作。
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湖北作为九省通衢的重镇,经济发展止步不前。甚至连武汉这样的特大城市,竟然连居民的生活用电都满足不了。
陈丕显在下面视察工作
陈丕显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为湖北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整治社会风气,他经常走访基层,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当他得知当地歹徒活动猖狂的时候,他决定亲自前往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陈丕显主政湖北期间,对不法分子进行了严打。很快,当地的社会风气得到了好转,老百姓也在安全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陈丕显与邓小平同志
后来,陈丕显先后担任了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 、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官至副国级。无论他处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没有居功自傲,一直在为党和人民兢兢业业的工作。
1995年8月23日,为了党和国家奋斗了一生的陈丕显同志离开了人世,享年79岁。
陈丕显逝世后,曾经在他身边工作的秘书梁茂淦在回忆中说道:“陈丕显同志原则性很强,而且对人随和,可以说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在众人面前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那一幕幕让我为之动容。”
陈丕显
如今斯人已逝,可他的精神却永远流传了下来,激励我们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祖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