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
重点工作重点项目进行时
本期内容提示
■ 奈曼要闻
■ 项目建设:奈曼旗第三供水厂将于11月中旬正式供水
■ 精准扶贫在行动
■ 我的脱贫故事
■ 信息速览
奈 曼 要 闻
●11月8日,北京市通州区对口帮扶奈曼旗“优质种羊资源捐赠仪式”在大沁他拉镇先锋村举行。通州区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农业局局长刘庆生一行为我旗送来50只优质种羊,标志着京蒙扶贫协作通州区对口帮扶奈曼旗种羊基地正式落地,为我旗推进产业扶贫、科技脱贫注入新力量。
●11月8日,旗委常委、旗政府常务副旗长郭勇主持召开八仙筒污水管网建设调度会,协调部门和企业之间做好对接工作,加快推进管网建设全线完工,为园区企业正常生产提供保障。副政府旗长孙宏志参加会议。
●11月8日,自治区派驻奈曼旗脱贫攻坚工作总队副队长、旗委常委、政府副旗长刘向华带队到八仙筒镇提木日筒村、查干白兴村开展脱贫攻坚成效督导评价工作。
(以上信息由旗委办综合整理)
项 目 建 设
奈曼旗第三供水厂将于11月中旬正式供水
随着奈曼旗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大沁他拉城区集中供水设施能力相对滞后,用水高峰期水量水压不足,满足不了居民生活用水需求。针对这一问题,2017年,奈曼旗投入资金3291.95万元,建设了大沁他拉城区第三供水厂。第三供水厂位于青龙山路东、辽河大街北400米,日供水1万立方米,输水管网5500米,水源井6眼。项目包括:总控制室、检测中心、水源井泵房、水处理车间、清水池、反冲洗池、废水回收池、废水处理间、污泥脱水池、污泥储存池、送水泵房。目前水厂土建已基本完成,设备也已全部完成安装,正处于调试阶段,预计11月中旬正式供水,届时将有效解决大沁他拉城区供水不足、尤其是工业东区生活用水等问题。
上下滑动显示更多图片
精准扶贫在行动
●今年,八仙筒镇北京铺子村通过辣椒基地建设项目,村集体收入增加了5万元。八仙筒镇北京铺子村2017年实施了辣椒基地建设项目,新建辣椒育苗温室大棚7栋5250平方米,该项目通过专业种植合作社负责经营管理的方式带动村民增收。今春,合作社成功完成辣椒育秧工作,满足了全村700多亩红干椒栽植需求,为种植户平均每亩节省150元的成本。同时,合作社采取招聘本村的精准扶贫户2户3口人在温室大棚长期务工的方式带动精准扶贫户增收脱贫,截至目前,每口人纯收入达到了1.5万元。另外,为提高温室大棚利用价值,辣椒育秧结束后种植蔬菜,来增加额外收入。目前、大棚部分蔬菜已上市,按市场行情来看每座大棚收益能达到7000元左右。
上下滑动显示更多图片
我的脱贫故事
●“自从养了小尾寒羊后还清了多年的饥荒,以后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家住治安镇腰营子嘎查的李布仁白音高兴地说道。李布仁白音家2016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用产业扶贫资金1.5万元李布仁白音购买了20只小尾寒羊,在精心饲养下,短时间内就繁殖到了50多只。驻村工作队入户走访的时候得知李布仁白音想扩大养殖规模但又缺乏资金,立即联系上级部门协调三户联保金融贷款5万元,帮助李布仁白音又购买了43只小尾寒羊,现如今,李布仁白音的羊群已经繁殖到100多只。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李布仁白音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成为其他贫困户的学习榜样。
●董淑芹,大沁他拉镇兴隆庄村村民,三年前由于丈夫和儿子相继去世,使其对生活失去了信心。2016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包户干部联系教育部门使其孙女享受教育扶贫政策,协调养殖合作社将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并通过妇联组织对该户进行结对帮扶,在两项制度衔接工作落实期间帮助其申办了低保。通过帮扶,董淑芹家庭收入有了明显提高,2018年人均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实现了脱贫。董淑芹说,如果不是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我都没有奔头了,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帮我摘掉了穷帽子。
信 息 速 览
●11月8日,是第十九个中国记者节,也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奈曼旗融媒体中心的编辑、记者们坚守在节日岗位,工作着、快乐着。
上下滑动显示更多图片
●近日,奈曼旗大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镇村开展了“慢性病危险因素人群基线调查”工作。此次基线调查的对象是在大沁他拉镇居住6个月以上,且年龄大于或等于18岁至70岁的居民。并对34个行政村中的23个村的村民进行抽样,获取有效问卷1537份。
●近日,奈曼旗皇都大酒店为奈曼旗环卫工人送去350余件御寒棉大衣,表达了他们对“城市美容师”的深切关怀和暖心的祝福,为环卫工人送去一抹冬日暖阳。
●奈曼旗第二届“中天杯”乒乓球邀请赛,于近日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比赛共有16支队伍参赛。此次比赛不仅给选手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也弘扬了“勇于创新,拼搏进取”的国球精神,鼓励更多乒乓球爱好者拿起球拍、强身健体,增进了乒乓球爱好者的交流和友谊,提高竞技水平,推动奈曼旗体育运动的发展。
●奈曼旗新镇布尔敦嘎查召开“忆过去、展望未来,推进精准扶贫”为主题的妇女代表会。
上级媒体看奈曼
●近日,新华网以《一座沙漠小城的“沙海寻宝记”》为题,报道了奈曼旗防沙治沙、变沙为宝的华丽转身。截至目前,此报道浏览量已达到52万。
详情如下:
一座沙漠小城的“沙海寻宝记”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6日电(记者魏婧宇)驼铃阵阵,沙漠绵延,一队骆驼从沙海中走来,驼背上的游人兴奋地拍照。在他们的照片中,宝古图沙漠辽阔绚丽。而在当地人眼中,这个如今热门的旅游景区,曾是发展滞后、生活贫穷的代名词。
宝古图沙漠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以前这里风沙肆虐,只有少数户外探险者才会前来。近年来,当地政府在沙漠周边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同时将保留下来的沙漠建成旅游区。宝古图沙漠旅游区处于环京津出游圈内,“十一”黄金周期间成为吸引京津游客短途出游的目的地。
阻碍地区发展的“沙害”变为提供发展动力的沙漠资源,奈曼旗实现了对沙漠认知与利用的华丽转身。
奈曼旗位于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科尔沁沙地腹地,62%的面积被沙漠覆盖。肆虐的风沙在1970年到1980年间,迫使全旗30多个村庄整体搬迁,21万亩农田变成黄沙一片。
58岁的奈曼旗伊拉麻图嘎查(村)支书宝栓柱说:“那时候地上光秃秃的啥植物也没有,大家开玩笑说跳兔隔五里都能分清公母。”土地沙化严重影响当地农业生产,“种子种到地里过几天就被风吹出来了,反复种两三次才能扎根,粮食产量很低”。
1978年,中国政府开始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奈曼旗作为“三北工程”项目区,大规模建设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自此而始。1977年底,当地森林覆盖率为12.7%,2016年底已达30.81%,肆虐沙害得到有效控制。
在伊拉麻图嘎查,如今户均林地面积达52亩,农田全部受到防护林保护。宝栓柱说:“现在粮食单产有1500斤,是20多年前的15倍,农牧民人均收入由1995年的746元提高到8180元。”
随着“沙害”逐渐被治理,奈曼旗人民不再视沙漠为避之不及的“洪水猛兽”,而是挖掘其中蕴藏的资源,开始了一场“沙海寻宝记”。
奈曼旗探索在沙地上发展特色种植业,科学培育出适合在沙地种植的西瓜、红干椒等农作物,亩纯收入千元以上特色种植面积已突破100万亩,沙地农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新亮点。
曾经鲜有人至的宝古图沙漠,发展起了沙漠旅游业。极限运动爱好者在沙漠中赛车、徒步,休假的游客来这里骑骆驼、滑沙,丰富的沙漠旅游项目满足着不同游客的需求,也带动了周边农牧民就业。
暑假到国庆黄金周是宝古图沙漠的旅游旺季,家住宝古图嘎查的陈良在景区为游人牵骆驼。他说:“旺季时,每天都有人来玩,我这4峰骆驼一年少说也收入五六万元。”
有当地企业将目光聚焦到一粒粒沙子上,发展起“沙子工业”。奈曼旗相继建成30余家用沙企业,生产建材、覆膜砂、油田压裂支撑剂等产品。“沙子工业”的原料全部取材于当地沙漠,年创产值近10亿元。
内蒙古仁创沙产业有限公司将沙子加工处理成透水砖。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水立方外广场上铺的透水砖,就是用奈曼旗的沙子制成的。
仁创公司还研发出硅砂生态建筑材料,代替大理石建材,被用于奈曼旗生态移民新区的建设。2013年从沙窝子里搬到移民新区的宋翠兰,如今和老伴就住在硅砂材料盖的房子里。“真没想到白沙坨子还能盖房子,沙漠里真是藏了不少宝。”这位70岁的老人感慨道。
▲向上滑动显示更多内容
【优秀摄影欣赏】
摄影/王子江
编辑:王燕敏
审核:王爱国 张庆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