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30万的年薪,每天只干一件事儿,看一万只小鸡的屁股并分辨雄雌,你愿意吗?这个看似奇葩的职业也有个很奇葩的名字——“小鸡性别鉴定师”。
你或许会发出疑问,看鸡屁股就能挣钱?还有这样轻松的工作?
是的,还真有。而且现实比你想象中的更魔幻。英国一家养鸡场曾开出年薪4万英镑的高薪,只为寻找一名“小鸡性别鉴定师”。不过即使给出了貌似诱人的工资,英国的养鸡场也很难招到愿意干这一行的人。目前员工短缺问题正威胁着整个养鸡行业。
小鸡性别鉴定师
据估计,英国约有100~150名的小鸡性别鉴定师,但假如出现超过15人的缺口,就意味着业界面临失去海外客户的风险。2013年,英国整个养殖业都招不到一名小鸡性别鉴定师,差点把这个职业列入政府部门的招工短缺名单。大家可能不相信,其实这个职业在我国也存在。
都说需求决定市场。一个每天紧盯“鸡屁股”的工作如此“吃香”,让众多网友大惑不解。“分辨出来又有何意义”?“分辨公母很容易嘛,用得着专职招聘吗”?“难道不能用器械么,眼神儿不好咋办”?别着急,咱们慢慢看下去。
其实对于大部分的养鸡场而言,小鸡性别就决定了经济价值。我们首先要弄明白,这里说的小鸡是指刚出生不久,全身还毛茸茸的雏鸡,这个时候的小鸡很难从外表上分辨性别,只有长到两三个月大,才能从毛色、鸡冠上来区分公母。通过看鸡屁股来鉴定刚出生小鸡的性别,是这一行最常见的方法。
那么为什么要分辨性别呢?很简单,因为雌雄小鸡长大后的市场需求各有不同,而且价格不一。单从鸡苗价格来看,分好性别的雏鸡,价格比混合性别的雏鸡高得多。区分后,在售卖鸡苗时买家也能“各取所需”。比如要养蛋鸡自然会选择母鸡,而要养肉鸡的,虽然二者都行,但如果混合饲养,由于小公鸡发育快、抢食多,会影响到小母鸡的生长,分离饲养的同时也能节约饲料、禽舍、劳动力等各费用。
因此,大部分的小鸡孵化场在贩卖鸡苗前,都需要先进行雏鸡性别鉴定。
小鸡性别鉴定师正在鉴定小鸡性别
那么,如何通过看鸡屁股分辨小鸡的性别呢?对于那些比较熟练的老手而言,鉴定一只小鸡只需三五秒。“鉴定师”要将雏鸡轻握在手中,用左右拇指和食指三指推挤,在小鸡的生殖器,即“排泄口”处检查是否有小凸点,能看到微小白色凸点的则为雄性、没有则为雌性,当小白点不明显时,则观察该部位组织形态和八字皱襞的差异。说白了,整个过程就是一抓、二翻、三看。
干活利索的“小鸡性别鉴定师”,1个小时便能够轻松鉴别800到1200只刚孵出的小鸡,同时准确率要达到97%或98%。如果订单多, “鉴定师”的工作时长可能会达到10小时以上。
为啥速度要求如此之快呢?因为这种鉴别法只能在小鸡出壳后3小时内进行,超过3小时的雏鸡肛门会发紧,难于翻开不便观察,容易错过最佳鉴别时机。鉴定师这一行听起来简单,但是干起来可不容易。“小鸡性别鉴定师”这个职业,也算得上是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工种,远非观众们想象中那么轻松。
每天近1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如果遇到旺季甚至还要加班。
每3到5秒处理完一只,且准确率要达到97%或98%,要在高强度工作环境下保持工作水准,绝非一日之功,得不断训练敏感度和熟练度,才能成为熟手。
据统计,从新手培养到老手,至少也要当半年学徒才能真正上手,想要技能更加纯熟,没有三年时间还真做不到。
工作时间长了不仅手累,眼睛也吃不消。有很多鉴定师都表示,每天工作完之后,看什么东西都觉得眼前雾蒙蒙的。此外,由于刚出生的小鸡十分脆弱,用手捏着它时如果力道稍重一点,就可能让它一命呜呼。而由于要将小鸡屁股掰开,所以一不小心被小鸡的粑粑弄得满手都是,那也是常有的事儿。
小鸡性别鉴定师的手法很重要
仪器鉴定“简单粗暴”被弃。你或许会问:人工鉴定小鸡性别如此伤神,为什么不采用仪器呢?其实以前早就有人为了省事,发明过鉴定小鸡性别的“神器,但效果却不甚理想。
1950年,日本的木泽武夫发明了“雏鸡雌雄鉴别器”。鉴别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聚光部,包括一个类似光学显微镜的镜简、灯泡和透镜。另一部分是玻璃曲管,使用时,将玻璃曲管经肛门插入雏鸡直肠,在灯光的照射下,就能从目镜中直接看到雏鸡的性征,从而区分雌雄。
然而在通常情况下,孵化场的出雏量很大,且要求在雏鸡出壳后24小时内完成鉴别工作,工作速度很慢的器械鉴别法显然无法满足需求。此外,由于其鉴定方法简单粗暴,还容易造成雏鸡伤残及疫病传播。因此,现今养鸡场大多依然采用人工鉴别方法。
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现在你或许应该明白,英国人为什么愿意为“小鸡性别鉴定师”开出高薪了吧!
如果我们翻看一下人类的历史就能发现,鸡屁股不仅能催生出鉴定师这一职业,甚至还帮助人类了解免疫系统的奥秘。
在17世纪初,意大利解剖学家希罗尼姆斯·法布里休斯,首次发现鸡屁股里的腔上囊这个腺体,所以腔上囊又被称为法氏囊。然而三百年过去了,人们仍然不知道,这个“长在鸡屁股上”的法氏囊,到底有什么作用?
家禽身上才有“腔上囊”
1952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生布鲁斯·格里克,对于这个家禽类几乎都有的法氏囊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挑选出一部分鸡并切除它们的法氏囊,希望能够了解这些鸡的变化,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格里克发现被切除了法氏囊的鸡,完全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一结果让格里克的研究陷入了困境。
也许是天意,一次意外让格里克名留青史。他有一位同学名叫提莫西·张,某一天准备给本科生演示疫苗是如何作用,并让动物产生抗体的,就找格里克要来了这些被切除了法氏囊的小鸡。
然而令人尴尬的一幕出现了。一星期后,大部分鸡都没有产生抗体,而这个消息让格里克震惊不已。他意识到,这或许是解开法氏囊秘密的最佳时机,马上就和提莫西进行研究。他们发现,法氏囊极有可能在生物抗体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短暂的惊喜之后,二人立刻冷静下来。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结果被证实,那就弥补了300多年来对法氏囊研究的空白。
虽然他们最终没能完全解开法氏囊的奥秘,但是二人的研究被免疫学专家罗伯特·古德看到,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因为古德曾发现鸡的胸腺也参与免疫系统的工作,也就是说鸡有两套免疫系统。
实验证明,鸡身上有两套免疫系统
他和他的学生立刻开始试验,分别切除了鸡的胸腺和法氏囊。实验结果表明,没有法氏囊的鸡无法产生抗体,而切除了胸腺的鸡则可以产生抗体,只是产生量比健康的鸡要少罢了。就这样,一直在原地踏步的免疫学,终于再度开始前进,目前最后剩下的难题仅有一个,那就是法氏囊为禽类专有,人类的“法氏囊”到底在哪呢?
1974年,古德的学生麦克斯·库珀,确认小鼠胚胎肝脏细胞能够产生B淋巴细胞。几乎是同一时间,多个免疫学团队发现骨髓也可以产生B淋巴细胞,也就是说造血系统其实就是B淋巴细胞的来源。
鉴定鸡屁股,居然还能获得诺贝尔奖
说来也比较奇幻。谁能想到平均每10年中就可以获得3次诺贝尔奖的免疫学,竟然是靠鸡屁股才有了重大突破。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小鸡屁股鉴定师”,不仅是高薪职业还有诺贝尔奖的背书,抛开工作环境不好这一点,也算得上是名利双收了。